歷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思考

時間:2022-03-01 03:38:32

導語:歷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思考

摘要:將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古城西安,不僅古代文化輝煌燦爛,還擁有豐富的近現代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對于西安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西安近現代歷史文化資源,發掘其深刻內涵、教育價值,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

關鍵詞:歷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西安

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強調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乎民族國家認同、社會道德培育和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引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陣地。整合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近現代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使之有機融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發揮“教科書”、“營養劑”作用,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

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是人們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的和發展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活動和優秀歷史文化的總和,包括物化形態和精神形態的文化資源,以及反映這些精神的歷史遺跡、烈士陵園、展覽館、紀念館、博物館和杰出人物等。運用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能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獨特魅力,使內心深處為之震撼,油然而生的是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和近距離的“親切感”。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以其獨具魅力的文化優勢,為高校思政課增添新的活力。

(一)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吸引力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原則。然而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說教式”、“教條化”、“知行脫節”等傾向。相比之下,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則更加生動鮮活,甚至有些革命故事是作為旅游景點來講述的,形象生動,易于學生接受。將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增強了教學吸引力。

(二)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實現思政課的教育目標

理論來源于實踐,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課教學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其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理論、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素質。學生對科學理論的認同性,不能靠既定結論的灌輸,而應按照知、情、意、行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高校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在立德樹人教育中的獨特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式教學、實地參觀,與革命前輩進行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先輩們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將對當代大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使學生對科學理論由感知到認同再到內化為自身素質,自覺將革命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實踐行動。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把科學理論的知識體系轉變為認知體系,繼而轉變為認同體系,實現學生對科學理論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從而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工程的目標訴求。

(三)有利于本地高校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就加強高校教材建設和課堂管理提出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手抓綜合改革,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積極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因此,高校辦學必須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高校培養的人才是要為國家、為社會的發展服務。讓學生充分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發展,將理論教學與鮮活的社會現實結合,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現實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解除心中的疑惑,增強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自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西安歷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古城西安,不僅擁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同時近代歷史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其成為中國時局轉換的樞紐,西安更是通往革命勝利的“紅色橋梁”,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

(一)西安擁有眾多革命歷史文化遺存

西安城內的革命公園,是為紀念1926年因反抗軍閥劉鎮華發動“西安圍城”事件中犧牲的軍民而建造。這次事件中,陜西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率領軍民頑強抵抗,最終取得勝利,人稱“二虎守長安”,這是大革命時期發生在西安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同一時期還有中共西安特別支部建立遺址、西安共青團地委遺址、中共陜西“九二六”會議舊址等。土地革命時期,西安的革命歷史文化遺存主要有: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西安市藍田縣),它是關中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遺址主要由葛牌紅二十五軍革命會議舊址、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和鄂豫陜省委擴大會議舊址組成。這一時期還有中共陜西省委福盛樓會議舊址;紅二十五軍豐裕口會議舊址;1930年藍橋暴動舊址;中共陜西省委藍田縣鞏村小學第五次擴大會議舊址等。抗日戰爭時期,最重要的有西安事變舊址,包括十里鋪張學良向愛國學生講話紀念碑;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紀念館),西安事變爆發的前一天晚上,張學良于此召集東北軍的高級將領,宣布次日凌晨發動“兵諫”;楊虎城新城公館,張,楊聯合坐鎮指揮西安兵諫的歷史地點;五間廳(臨潼),來陜居住之地;兵諫亭,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在此將抓獲;高桂滋公館,在此國共兩黨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六項協議,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奠定了基礎;西京招待所,是楊虎城的十七路軍拘禁跟隨前往西安的十幾位軍政大員的地方;楊虎城止園別墅舊址,西安事變前后,楊虎城曾在止園接待過王世英、王炳南等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除了上述文化舊址外,西安還有許多建國后的著名建筑,如西安人民劇院、陜建集團大樓、西安新華書店鐘樓店舊址、西安郵政局大樓、西安和平電影院、西安報話大樓、大華紗廠舊址、西安人民大廈、陜西省紡織供銷公司辦公樓、西北印舊址等。這些歷史建筑,作為1957年西安第一次城市規劃的內容,是西安古城不斷發展的歷史見證。

(二)西安是中國近現代革命中的“紅色橋梁”

“紅色橋梁”的稱號,主要是指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曾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地下交通站和紅軍聯絡處,抗日戰爭爆發后,又成為八路軍駐陜辦事處,歷經十年之久。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于1936年初建立,位于西安市七賢莊一號院,剛開始時只是一個秘密聯絡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為了便于國共兩黨商討抗日事宜,在此設立了合法機構———紅軍駐西安聯絡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9月,該地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陜辦事處,、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為八路軍駐陜辦事處黨代表。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劉少奇、、、鄧小平、博古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華和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等也在此居住過。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辦事處的主要工作是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組織抗日救亡運動,輸送進步青年到延安參加革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設立的合法機關,1946年6月,發動全面內戰后,辦事處奉命從西安撤回延安。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在西安革命舊址中的重要歷史地位不容小覷,更是西安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中“紅色橋梁”的重要支柱。

(三)西安在近現代歷史上涌現出許多愛國知名人士

西安在近現代歷史上涌現出許多愛國人士,主要有:于右任,早期同盟會成員,國民黨元老;楊虎城,民國陜軍成就最高的將領,因聯合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而被囚十二年;劉天章,是陜西第一位共產黨員,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和領導人之一;關麟征,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參加臺兒莊戰役,重創敵軍;鄭伯奇,曾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解放后,擔任西北大學教授、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這些近現代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西安人民熱血奮戰和保家衛國的見證,更是西安革命精神、西安文化的最好詮釋,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鮮活的教科書。尤其是革命公園、西安事變舊址和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擁有巨大的教育潛能,可以生動地運用到思政課教育教學中。

三、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資源的對策

理論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重要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書本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也就是將理論本身所具有的內在魅力與外在實踐有機結合,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在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深刻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并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對于西安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西安近現代歷史文化資源,發掘其深刻內涵、教育價值,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

(一)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增加教學的感染力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材是全國統編,全國所有高校學生都使用一樣的教材。毋庸置疑,這些教材都是教育部嚴格把關、層層審核,極具權威性和系統性,但仍然無法顧及到地域差異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靈活地將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教材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刻感受歷史的魅力所在,深刻理解教材中那些感人肺腑的革命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當講到馬克思主義傳播時,可以結合當時的西安愛國人士魏野疇和李天章等人的事跡。為響應的號召,他們在創辦的《共進》半月刊上傳播馬列主義,從而開始了西安愛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探索國家救亡圖存的道路。這樣能使學生更好理解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紀念館,開展體驗式教學,通過現場講解、現場教學,現場的震撼感遠遠比課堂書本上的知識更加深入人心。在講授紅軍長征過西安時,可以以紅軍二十五軍紀念館為代表,講述國民黨圍剿鄂豫皖根據地,大部隊出發向西轉移,扎根藍田縣,建立第一個關中地區紅色政權藍田縣葛牌鎮蘇維埃政權。在講述西安事變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楊虎城烈士陵園、張學良公館等,讓學生深刻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對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團結抗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二)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強化實踐教學

利用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有效途徑。這些基地以反映當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博物館、紀念館與烈士陵園為載體,與學校搭建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思政課教學的廣度,深化學生認識,提高學生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與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第二課堂,但要真正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就需要高校教師在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認真引導并嚴格要求學生,定期與教育基地舉辦主題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如帶領學生參觀“黨史教育基地”,清明節期間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組織學生到革命公園擔任義務講解員,既增進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又傳播了西安的革命歷史文化,讓革命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三)“虛擬教學法”與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增強教學活力

“虛擬教學法”是一種普遍運用的教學方法,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人為的表演、歷史影像、制作視頻、歷史獨白等方式,真實地還原歷史場景以達到滲透式教學的目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富有激情、勇于創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比如學生分組進行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將老師提出的問題轉化為自己的理解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加強同學間的學習交流,提高協作能力。學生也可以用制作視頻、上講臺演講、或者隨機采訪的方式。如講授西安事變,可以通過影像資料的剪輯加之現場人物表演對歷史進行虛擬還原,讓學生根據歷史場景自己設計一段獨白,在獨白與影像資料、表演的過程中體驗革命先輩為國家、為民族視死如歸的英雄氣魄與精神,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一些高校受路徑、經費、安全等條件限制,教師可以把一些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制作成視頻后放在網上,便于學生學習。“虛擬教學”符合大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征,具有知識手段傳播的新穎性、趣味性的特點,拉近了學生與歷史文化的距離,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將其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既是對革命傳統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推動了紅色文化發展,更是改進思政課教學、提升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將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深化了學生的認識,增強了教學活力,可以更有效地實現思政課的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嚴考亮.利用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2011,(11).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李琪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