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特征及保護價值研究
時間:2022-02-28 08:29:14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特征及保護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是《贛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五個歷史街區之一,位于贛州市河套老城區南市街周邊區域,街區保護區范圍用地為8.86公頃。本文歸納了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區特征和保護價值,為今后梳理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框架,完成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街區特征;保護價值
一、歷史沿革與發展歷程悠久
南市街形成起源于宋代,是宋代城區斜街的南段,宋代開始有商人在此建筑獨家大院,而后明清時期不斷有兵勇、商人及客家人遷徒定居于此,其發展于明清時期,便把世臣坊與買菜坡的熱鬧延伸過來了,逐漸有了街市,貫穿南北,豆芽井、蕻菜塘、楊判巷、府隍廟背等幾條小巷與其垂直相交,大體呈魚骨狀,各小巷路面極窄,坡度較大。明清時期,這段街因漸成街市,又居于城區東南隅而得名南市街。民國時期,南市街人家建筑普遍翻修,340米長、寬3-4米的南市街逶迤出了一片江南徽式風格建筑,更使其魅力大增。在解放前,南市街一直是一條內外溝通的主干道,解放后,健康路、文清路、大公路、厚德路、海會路的拓寬與交通便利,忽地冷落了南市街,當然也連同賣菜坡、世臣坊而意外的冷落,卻也意外地保存了這條古街的完整。
二、空間格局與城市功能遺存
1.南市街在歷史上承擔的主要功能與作用。南市街西側以居住功能為主,以大院式生活的民居院落,天井式建筑、門板房、四扇三間等。南市街東側以商業配套功能為主,為周邊民居提供日常生活便利的小商業、小手工業裝飾品、書畫作品創作與銷售等功能。“西住東商”的街巷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2.街道格局保存完好。南市街現狀街道南北方向,街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好。南市街歷史文化保護區街道成型于宋代,是由宋代的斜街南段為原形發展而來的。街巷全長340米,寬3-4米,兩側建筑高度為小于7米為主。蕻菜塘、楊判巷、府隍廟背等幾條小巷與其垂直相交,大體呈魚骨狀。各小巷路面極窄,坡度較大,均不好通機動車。街區鋪地形式以卵石、條石為材料。最具地方特色的鋪地以卵石、條石為材料,多見于幽深的街巷、重要的公共建筑等處。
3.街區生活與商業情景共存。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現有居住人口為4407人,居住戶數為1320戶。住房產權有公房與私房兩大類,居住人群以退休老人、中低收入工薪族為主,亦有私房戶主將老屋出租給外來個體人員居住及開店,收入條件較好的年青人多已搬入居住質量更高、景觀環境更好的新式單元樓。建筑產權多樣,住戶多、危房與舊房多,搬遷壓力大。居住景觀環境條件差,改造成本高。南市街東西兩側建筑風格差異較大,較難形成統一地、完整地的建筑風格。
三、建筑風貌豐富,保護價值高
1.有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亦吾廬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市街6號,是典型清代時期建筑,二進天井式建筑,屋后有后花園,建筑結構保存完好,舊為在虔州外地商人住宅,現有功能以居住為主。建筑用了很多體現贛州地區民居特色的建筑構件,如山墻、門斗、格扇雕飾等。
2.有7處歷史建筑。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內現在已批準的歷史建筑為7處,包括:南市街4號、10號、22號、30號、32號、34號、46號(如圖5所示)。該類建筑多為清代時期建筑,整體風貌尚存較好,但建筑門窗、馬頭墻等有所破損和遺失,建筑內部存在較多的近代搭建建筑。
四、建筑細部豐富,保護價值極高
1.屋頂。街區內多數建筑都是懸山項形式,包括沿街面為硬山頂的部分建筑,其靠近天井一側也設置懸山檐口。懸挑寬度在700mm-1500mm不等,多數在900mm-1100mm左右。瓦面多采用小青瓦,為無組織排水,滴水設有瓦當。檐口下方多設置抬梁、椽(chuán)、桁(héng)等構件。
2.馬頭墻。主要有“平脊”與“飛檐起翹”兩種,少量為鵲尾式。起翹馬頭墻起翹高度在300mm-900mm不等。現狀許多馬頭墻破損,缺失原有“尾子飛”和脊瓦。
3.花窗。南市街兩側現狀窗戶一般設有窗花、窗套和窗楣幾個部分。其中,天井式建筑多采用石砌形式。現狀建筑原有窗戶窗花多數遺失,窗楣有所破損或細節丟失。設計中在充分尊重原有歷史原真性的原則下,通過借鑒相關地區的客家傳統建筑,并給予一定的修繕。
4.門。除去現代采用的防盜門及卷閘門外,其他街區現有傳統門樣式(如圖5所示)主要為:竹節木門及板門。門框多采用青石及紅砂巖進行裝飾,一般設有門檻、門枕及抱鼓石等。部分門上方及兩側設有楹聯及門楣。
5.建筑細部構件——雀替。是中國古代重要特色構件之一,宋代“角替”,清代稱為“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橫材(梁、月梁、枋等)與豎材的相交處,作用是縮短梁枋的凈跨度,從而增強其荷載。清代也可作為裝飾作用,其做法及為美觀精細。南市街兩側現存部分雀替,但多數已經遺失。
6.建筑色彩——青磚灰瓦白墻木飾。中國古代對建筑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皇宮采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為王府官宦之色,民居只能用黑、灰、白色。宋代時期油漆開始大量使用建筑構件也開始趨于標準化,開始出現很多的裝飾構件,同時,受儒家和禪宗思想的影響,宋代建筑用色穩重單純、清淡高壓。民居木構色彩多采用木頭本色,接近與黑色的深栗色。元代受蒙古民族文化的影響,建筑色彩更加絢麗,增加了更多的彩繪和裝飾構件。明代時期中央集權,明太祖建都南京,仰賴江南工匠,建筑風格清秀典雅。暖色尤其是朱紅色極為盛行。同時,磚和琉璃瓦的生產量增加,建筑中也得到廣泛的運用。清代油漆彩繪盛行,增加了很多的復雜的裝飾構件。但仍舊存在一定的色彩等級劃分。民居建筑仍舊以黑、灰、白為主,木頭色彩多為木頭本色或外飾部分油漆,呈深紅栗色。民國時期受西方建筑的影響,磚、石材等材料的廣泛廣泛運用。建筑更加突出材料本質的色彩,強調建筑的功能。原有的色彩與等級的劃分逐漸弱化,民居建筑中也逐漸出現了其他色彩和裝飾構件。
五、結語
探討贛州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只有準確的了解歷史文化街區現狀及保護價值,才能科學地梳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框架,更好地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進行定位,研究出符合歷史文化街區特色的保護規劃。
作者:趙艷 章高亮 單位: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五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房艷紅.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關鍵與開發誤區舉要[J].中國名城,2014,3.
[2]吳維.贛州舊城中心區保護與更新初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12.
[3]趙娜.經濟新常態下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J].小城鎮建設,2015,12.
[4]胡斌.淺談贛州歷史城區的保護[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
[5]王盈.城市街區改造中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J].藝術百家,2012,8.
[6]張紅艷.沙市勝利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改造規劃探討[J].規劃師,2012,12.
[7]《贛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 上一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戰略與相關問題
- 下一篇: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