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策略與方法

時間:2022-12-09 08:49:26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策略與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策略與方法

摘要:城市街道景觀更新設計的研究和探討是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空間要素更新問題,歸納了街道景觀更新設計的影響因素,討論和探索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的策略方法,為城市街道景觀更新,城市景觀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提供思路。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設計,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是形成城市空間環境的骨架載體,體現出城市的物質性和精神性,是城市發展本身;由于城市格局的發展變化,現代城市街道景觀發展表現為傳統的,使用問題日益突出,確保城市可持續,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建設具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核心,城市街道景觀在尊重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堅持努力建設環境優美、使用舒適、生態和諧新型城市街道節點,為打造城市形象,提升旅游經濟起著重要作用。街道景觀體現的是包括歷史風貌、街道空間、人和景觀環境問題。

1街區現有街道風貌問題

盛京皇城歷史文化街區是沈陽城市歷史見證和核心發展區,是展示滿清皇家氣息和近代城市風貌的主要窗口。街區整體呈現格局為九宮格,井字形街路布局形式,集中展現了沈陽滿清和民國時期的城市歷史文化風貌。1.1環境問題。街區內交通混亂,多數街巷存在人車混行,人行空間連續性差。局部存在衛生環境差等問題。1.2沿街建筑問題。不同功能區域內沿街建筑風格差異較大,建筑外立面色彩混亂缺乏控制管理,恢復建筑雜亂無序分布在街區內,傳統風貌建筑恢復缺少連續性。1.3街道景觀問題。街道景觀系統層次不分明,體現在交通系統上缺少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分行系統。景觀層次單一,綠化植物季候性不強。設施小品缺乏整體風格,主要節點無景觀設計。1.4街道公共設施問題。主要體現在垃圾桶數量不足,缺少休息座椅,候車亭風格不統一,缺少無障礙設計。街區內指示牌、雕塑小品、護欄、自行車停放設施、飲水器、公廁數量不足或缺失。

2街區街道景觀更新設計影響因素

2.1物質要素。景觀更新物質要素主要包括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綠化植物、墻體、鋪裝、公共設施、街道家具等,同時還包括道路形式、街道斷面等街區空間要素。物質因素是街區內街道景觀更新的表象因素。2.2非物質要素。景觀更新非物質要素主要包括特殊時期體現歷史功能的街道名稱,發生特殊歷史事件的道路節點,由于歷史發展形成的具有某種特殊功能或行業的街路。非物質因素是街道景觀更新的內在因素。

3街區街道景觀更新設計策略

3.1制定導則。立法是執行的必要基礎,國內各大城市關于城市街道更新均已出臺導則。2018年9月中旬,《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明確了背景街道的總體規劃要求、核心設計要點、幾張保障與專項治理等。此前,《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確定了上海城市四大導向,即“安全、綠色、活力、智慧”。明確街道空間與人活動相關的設計要素,并進行引導,其中包括主要功能設施、步行與活動空間、附屬功能設施以及沿街建筑界面。在更早的時期深圳已經最先邁入城市更新的常態化與制度化階段,2009年已出臺城市更新辦法。導則應對適用范圍、使用對象與國家相關法規關系及適用方法進行闡述及說明,并從整體規劃要求到核心街道設計逐一展開說明,包括整體規劃結構、不同功能街道空間規劃要求、沿街主要建筑立面、街道道路斷面、慢行系統、市政公共設施及街道家具、景觀綠化等。同時應對導則執行及管理控制進行條文性規定及說明。3.2尊重歷史發展文脈,更新街道空間格局。盛京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將前文后商的中國傳統城市格局延續,強調歷史事件發生地點,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街區風貌,形成連續的街區歷史文脈。應充分考證街區內歷史事件及歷史遺產,同時應控制主要道路的街道空間尺度,將原有具有歷史風貌的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和恢復。通過標準化通用設計改造引導街道空間更新,為解決街區街道景觀更新提供文字性描述和設計樣例,并為執行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標準。3.3倡導綠色街道,促進智慧出行。街區內提倡以步行、非機動車和公共交通出行,優先保障行人出行,其次為公共交通,建立多種出行方式方便快捷的轉換路徑。提升街區內街道綠化品質,合理安排功能性和景觀性,選擇適宜的本地植物,增加景觀層次加強街道識別性。街區公共設施設備向智慧化、智能化、交互化更新,如智能交通信號燈、智能公交站牌、智慧垃圾桶等,同時如公共自行車租賃、公共衛生間指南、公共交通時效信息等信息平臺,提升街區服務水平。

4街區街道景觀更新設計方法

4.1街道空間更新。統籌分配街道空間資源,在街角或開敞空間設置景觀綠化和公共活動空間。沈陽路、正陽街、朝陽路等歷史風貌街道延續歷史文脈,嚴格控制尺度與風貌,塑造傳統文化節點,展現傳統文化精髓。中街商業區加強步行和車行的內外交通連接,增加休憩停留空間,在步行街上設置休息和服務設施,提升區域品質。居住區應親切宜居,改善公共活動空間品質,提升環境舒適度,限制機動車速度,提升慢行出行比例,增加行人駐足空間,建立連續安全的慢行系統。4.2沿街建筑立面更新。沿街建筑立面應尊重并延續傳統建筑風貌和空間尺度,原有街道建筑立面應通過修補、改造、翻新等手段更新街道肌理,在難以形成連續肌理處利用綠化景觀進行視覺遮蔽。4.3景觀綠化更新。街區內原有古樹大樹等綠化景觀資源應作為首要保護對象,并對其相關保護與更新提出明確要求。考慮四季物候變化,結合道路斷面調整種植適宜的喬灌木,營造具有親人感的街道空間綠化景觀。4.4街道公共設施和家具更新。街道公共設施更新應考慮集約、節約需求。對公共標識、路燈、候車亭、通信設備箱等集中布置并采用多種功能進行整合。增加智慧型公共設施及街道家具,如智慧信號燈、智慧公交站牌等。4.5慢步系統和鋪裝更新。從北京、上海街道更新導則中導向轉變尤為突出的共同點是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在城市街道不斷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對于街道功能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對人的需要重視程度不夠,使其成為街道使用者中的弱勢群體,在街區街道空間資源分配上應充分重視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優先保證行人和非機動車的權益。合理組織街區內交通系統,建立有效的停車管理方案,充分利用地下停車資源,核心區域逐步取消地面停車,盡可能在有條件的街區設置步行街道,還原清凈、舒適的老城街道公共空間。街區內機動車道寬度最小可縮至3.0m~3.3m,將街道空間重點分配行人和非機動車使用,并在街道單側或兩側整合人行道,形成宜人的景觀空間,為行人、非機動車提供充足的通行空間、優質的公共環境和宜人的街道尺度。街道地面鋪裝以系統優先,從視覺上形成連續的街道功能系統,對歷史遺產點或已消失遺產點可通過地面鋪裝設置標識或裝置,引導流線提示歷史印記節點。4.6無障礙設計更新。在街區內充分考慮全齡使用人群需求,總結人們可能遇到的行為障礙情況,提供絕對路權、清晰指引和舒適環境,重點考慮殘疾人群、老人及兒童的活動行為。

5結語

街道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窗口,歷史文化街區更是呈現城市獨特魅力的關鍵,訴說著城市的文化內涵。街道風貌的提升將是提升城市競爭力與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盛京皇城歷史文化街區街道景觀更新設計應以導則規范,強調街道肌理及文化的連續,對街道進行分類明確街道職能,不同道路類型采用相應的設計實施方案。從協調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的關系,建立有序的安全的交通系統,到提升土地使用率,增強街區復合功能,從綠色出行到智慧出行,全面統籌及規劃適宜人性尺度的街道景觀更新。

參考文獻:

[1]葉菁超,湯銘,王泰康.城市修補理念下的街道更新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9):5-6.

[2]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巴天星,范東旭,趙英.淺談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交通提升與改善———以沈陽盛京皇城歷史文化商業街區為例[A].創新驅動與智慧發展———2018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論文集[C].2018.

[4]姜東厚.城市更新的實踐與思考[J].規劃師,2002(5):53-56.

作者:趙文瑾 單位: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