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澳古道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分析
時間:2022-04-26 04:48:55
導語:岐澳古道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歷史的長河中,岐澳古道從發端到當下,歷經的時間跨度并不能說很長。但毋庸置疑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岐澳古道的歷史價值歷久彌新,尤其是在我國整體步入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期,岐澳古道的研究價值愈發顯得顯著和迫切。(一)推動了文化交流相融.歷經歲月洗禮的岐澳古道延綿百年,文脈深厚。在歷史的長河中,岐澳古道猶如一條活力奔騰的動脈,源源不斷地將商品、文化、人才傳播到南洋,乃至海外各地,同時也把海外的多元文化帶到了中山。岐澳古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即“當年的國道”,是內地與澳門乃至西方活躍經貿的見證。史志記載,香山縣為廣東古縣,主要地域包括現廣東省中山市、珠海市、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廣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區。經考證,歷史上,香山、四邑乃至嶺南的居民都曾經通過這條古道走到澳門去參與貿易交流,特別是清朝后期澳門發展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中繼港,岐澳古道更是推動了海內外文化交流相融。岐澳古道是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一扇窗。沿著岐澳古道走出去的國人,在古道的盡頭看見到了一個新世界,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新思想,他們轉頭望向自己腦后的辮子,還有那個千瘡百孔的大清,開始重新思索中國的未來。這條修筑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古道,年代并不算久遠,但是這七十公里的路程卻是當時那個蒙昧落后,閉關鎖國、與世界文明深深隔絕的時代里,僅有的幾條國人可以開眼看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二)成為了“孫中山文化”符號.“孫中山文化”被寫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之中,成為了我國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如果要尋訪“孫中山文化”的印記,岐澳古道是繞不開的注腳。斑駁的岐澳古道上烙印著中山近代的群英改變中國命運的足跡,在古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前山寨,如今仍留著一段古城墻,默默地記錄著一段段光輝歷史。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的前山寨,是當時清政府防范澳門葡萄牙軍隊的重要軍事據點。辛亥革命期間,駐扎在前山寨的新軍在同盟會澳門分會的策動下,成為推翻清朝在廣東統治的主力之一。同盟會于1911年11月組織發動的前山新軍起義,為光復香山和廣東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古城墻如今所處的地方,就是前山中學,在這個已經有二百五十余年歷史的學府旁,曾留下一條路和一座亭———一條逸仙路、一座中山亭,它們的名字淵源都離不開一個偉人———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勝利后,1912年5月27日,孫中山先生從澳門經岐澳古驛道回家鄉翠亨村途中,在前山寨的恭都學堂(現在的前山中學)停留,他向鄉民們分析了當前的革命形勢,號召大家萬眾一心,建設國家,保衛國土。這場演講燃起廣大民眾的愛國報國之情,演講后,民眾提議在“前山東城附郭”建一涼亭,紀念“孫中山首創民國之功”,該亭因而成為最早紀念孫中山的建筑物之一。(三)促進了粵澳經濟的繁榮發展.岐澳古道被譽為“中山茶馬古道”,是連接內地與澳門的重要紐帶,見證了粵澳兩地經貿往來,對兩地的經濟發展多元化和生產產品結構的互補,在歷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同時,岐澳古道也是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一條通道走廊,加速了中山乃至南粵大地與外界在經濟上的互通有無。早在1553年,葡萄牙人強占澳門,就將岐澳古道作為商貿往來的重要基地。清代海禁后,對外口岸就只剩廣州,澳門也就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中轉站。來往于岐澳古驛道的,除了香山民眾,廣州甚至粵北、粵西的商人,西方商人和傳教士,還有各路希望出洋打拼的冒險家與拓荒者。沿著岐澳古驛道走出去的,有瓷器、茶葉和絲綢,而沿著岐澳古驛道引進來的,則是西方的物產和先進思想。因此,守舊的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道路,一部分就是由岐澳古驛道開始的。經濟往來的同時,文化交流也蘊含其中。香山乃至南粵大地的經貿形態,成為中國最早向近現代經濟轉型之地。甚至多年后的今天,珠三角和廣東省這里仍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已經成為了與世界文明、經濟接軌的最前線。
二、岐澳古道活化利用的現實意義
綜觀這條香山的茶馬古道,不難發現,其內涵已經包括了文化交流、區域經濟、政治變遷、鄉村振興等多個方面。尤其是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改革開放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下,岐澳古道的活化利用和再開發的現實意義,已經顯得尤為必要。(一)啟示著當前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岐澳古道和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闖關東和走西口一樣,都是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人們不甘于清貧努力改變命運的時代象征。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岐澳古道,為生計、為前途、為革命,走出去開眼看世界,因此更多的人走了出去,更多的物質進行了交易,更多的新鮮觀念進行了碰撞。可以說,當時的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那個年代的開放與發展。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①在當代研究岐澳古道,首先就是要提升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將岐澳古道所具有的改革開放的研究價值彰顯出來。這也啟示著,在任何年代,固步自封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是最終科學正確的選擇。(二)啟發著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文章.岐澳古道算是粵澳兩地最早交流、粵澳一體化發展的發端。岐澳古道曾經是當時的香山縣居民除水路以外的另一種來往于澳門之間的出行方式,沿著70多公里的古驛道,從香山縣到澳門僅需一天的時間,因此這里成為當時小商小販們去澳門兜售貨物的最佳路線。資金、人員和貨物在石岐與澳門之間流通,把粵澳兩地的關系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當前旅居澳門的中山籍鄉親有16萬人,約占澳門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先輩中的大部分是沿著岐澳古道走去澳門,然后就慢慢地在那里定居下來。時隔數百年之后,粵澳兩地的共同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粵港澳三地共同的重大歷史機遇。(三)啟迪著堅定走一條鄉村振興戰略之路.當前,中國鄉村正在經歷著百年來未有之巨變,鄉村振興作為中央和國務院重大戰略,正在為中國鄉村帶來深刻的變化。鄉村振興戰略是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報告中提出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香山人鄭彼岸曾寫過長詩《走翠微》,記錄著岐澳古道上那些來自鄉村為了生計而來回奔波的艱辛行者。岐澳古道一頭連著澳門,一頭連的是舊中國下的農村和農民。顯而易見的是,當時的鄉村沒有產業,所以農民就不得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鄉村就會成為永遠留不住鄉愁的地方,鄉村發展也更加留不住人才。舊中國時的鄉村治理,通過岐澳古道可見一斑。
三、岐澳古道活化利用的現實舉措
有專家認為,岐澳古道藏著舊時香山與半部中國近代史。2017年3月底,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在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期間建議,“結合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以古驛道、綠道、村道和省道串通,將原岐澳古道提升為‘香山古道歷史文化遺產線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成為‘國家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岐澳古道的研究價值逐漸顯現,近年來社會上和業界內對其活化利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一)開展古驛道智能展示服務.利用VR等新數字化信息技術和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如岐澳古道的相關高清圖片、三維數據等都可以借助VR技術來進行歷史人文的故事講述和視頻演繹,構建集知識普及、歷史教育、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古驛道文化資源虛實展示長廊,開展線上線下數字文化旅游綜合服務示范,設計開發古遺址智慧博物館、古遺址百科知識庫的綜合展示和服務平臺,提供文化遺產資源虛實互動、旅游地理信息導引、旅游產品營銷、線上線下演出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增加互動環節和娛樂元素,調動參觀者的興趣,來實現高精度、交互性強、受眾廣的古驛道遺產展示方式。(二)構建特色旅游格局.對于岐澳古道不同路段,可以因地制宜地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對于五桂山段的古驛道以保護性修復其本體,還原其歷史風貌為基礎,以“古道+紅道+綠道”立體式旅游線路為打造思路,努力構建“休閑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等各具特色的五桂山全域的旅游格局。依托古道開展如越野跑、自行車越野、攀巖等豐富多樣的戶外運動,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休閑需求,帶動沿線戶外運動產業的發展,將旅游變成旅游者對地域文化的體驗訴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旅游者的體驗性、帶入感。位于三鄉鎮的岐澳古道遺址以打造“鄉村旅游”線路為特色,在名人故居零星散落的村落間,用“旅游、展覽、游學”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引入流量,盤活市場,發展多種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村落生活環境,推動旅游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三)筑建兩岸文化交流平臺.澳門自古以來是香山的一部分,岐澳古道作為澳門與內地血脈相連的重要見證,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深挖掘古道歷史人文資源,并與周邊的環境資源相結合,將岐澳古道的文化脈絡展現于世人面前,讓公眾在岐澳古道中認識其作為連接內地與澳門的紐帶和橋梁的歷史,體會國人開眼看世界、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通過精心設計豐富多樣的“旅游、展覽、游學”活動,組織港澳同胞走進岐澳古道,尋訪中山與澳門同文同脈、一衣帶水的歷史足跡,有助于加強粵澳文化交流,增強港澳同胞特別是港澳青少年民族認同感。(四)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中山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資源,是激發廣大民眾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是宣講中國故事,傳述中山故事的靈感來源,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岐澳古道的活化利用研究,需要緊密結合五桂山脈以及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古氏宗祠(珠江縱隊司令部)、中山革命烈士陵園、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楊殷故居、陸皓東故居等紅色革命資源,開發系列重溫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增強四個自信、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重要載體。一條岐澳古驛道,半部香山近代史。岐澳古道是近代中國連接中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上,通過對其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研究,讓古道重新煥發生機活力。把古道建設與粵澳合作、鄉村振興、全民健身等結合起來,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和美中山建設。注釋①引自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1]唐曦文、梅欣、葉青:嶺探尋南粵文明復興之路———《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線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簡介[J].南方建筑,2017(6).
[2]王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的當代轉化———以瀟賀古道古村落建筑文化為例[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4).
[3]彭星霖:茶馬古道的歷史解析與價值探討[J].福建茶葉,2016(12).
[4]鄧澤平、張河清、王蕾蕾:南粵古驛道旅游資源分類評價與開發研究———基于8條示范段的實證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
[5]游中山岐澳古道,探尋“群英故里”文化遺產[OL].網易,2018-10-29.
[6]羅新:從大都到上都: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M].新星出版社,2018.
作者:葛丹丹 單位:中山開放大學
- 上一篇:新媒體國風營銷策劃研究
- 下一篇:涉農資金及包村扶貧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