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貿易逆差的解析與探索

時間:2022-12-13 10:47:42

導語:旅游貿易逆差的解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貿易逆差的解析與探索

本文作者:盧小金工作單位: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商務系

國家為平衡國際收支的需要進行旅游發展戰略調整旅游服務貿易在我國的對外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01年旅游出口在服務貿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達到54.1%。由于我國現代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低,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旅游服務貿易曾經承擔著增加外匯收入、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以平衡服務貿易收支的重任。在加入WTO以后,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逐年擴大,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關于紡織品配額一體化和我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中的相關條款,從2005年1月1日起,原來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設限的國家將取消對我國的配額限制,我對外貿易順差呈現加速擴大之勢,由此不斷引發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在高額順差和外匯儲備充足的背景下,2005年國家旅游局開始調整旅游市場的發展戰略,由原來的“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三大市場的開發戰略過渡到“大力發展入境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國內旅游”,在規模上放松對出境旅游限制,實際上是對旅游服務貿易進行戰略調整。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國際市場低迷,國家制定了拉動內需保增長的戰略。為了配合國家拉動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全局戰略,國家旅游局將旅游市場開發戰略調整為“大力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和規范發展出境旅游”,用擴大旅游內需以彌補旅游出口的不足,在拉動旅游內需的同時,也拉動了出境旅游的需求,增加了旅游的進口,而入境旅游由“大力發展”調整為“積極發展”,其地位再次被弱化。2010年出臺了《中外合資經營旅行社試點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監管暫行辦法》,開始放開外資的出境旅游經營權,出境旅游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此消彼長的結果是旅游服務貿易的逆差迅速擴大,旅游服務貿易成為逆向平衡我國國際收支的工具。我國出境旅游市場快速增長以及國外旅游客源市場低迷我國自1991年以來一直保持超過7.5%的經濟增長率,201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5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從全球旅游客源地的發展歷程來看,旅客的旅游動機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提升。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0美元時,居民將產生國內旅游的動機;達到1000美元時,將產生赴鄰國旅游的動機;超過3000美元時,將會產生洲際旅游的動機。在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過程中,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措施引導國民進行旅游消費,帶動了旅游市場的大規模發展。1995年實行雙休日制度,1999年實施黃金周長假制度,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組織員工進行國內旅游作為提高職工福利、增強職工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的手段,國民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和越來越強的支付能力到國內外旅游。2002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以后,國民出境旅游需求增加;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改革,人民幣開始了升值的旅程,我國出境旅游成本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持續下降,國民出國旅游的欲望日益強烈。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釋放出來的旅游需求使我國成為了各國競相爭奪的旅游客源市場,世界旅游強國紛紛加大了對我國促銷的力度。比如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旅游局深入到中國各地進行宣傳、招徠游客。美國為方便和吸引中國游客,在旅游觀光景點、酒店、商場等場所增添了中文簡介、自助漢語導游設備、會講漢語的售貨員。這些國家的宣傳促銷對我國出境旅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入境旅游方面,由于2007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莫測,出現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美國金融危機剛過,歐洲債務危機又現,世界經濟出現下行風險,發達國家普遍陷入高赤字、高債務、高失業困境,旅游消費者的信心下降,出國旅游的意愿減弱,旅游開支減少,到我國來旅游的入境人數沒有增長,甚至在個別時期還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旅游外匯的收入增長極其緩慢。另外,國際旅游市場競爭的加劇使我國入境旅游形勢雪上加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保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制定了促進入境旅游的政策和措施,加劇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如美國的《旅游促進法案》提出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海外市場促銷的非營利機構,整合全國力量,推銷美國各州旅游資源與接待設施。歐盟的《新歐盟旅游政策框架》提出塑造歐洲可持續高品質旅游目的地品牌,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的旅游目的地加以塑造、宣傳促銷。日本的《新成長戰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提出到2020年外國游客要增加至2500萬人次。韓國以2014年為目標,提出力爭實現吸引海外游客1200萬人次。此外,人民幣匯率的大幅上漲導致入境旅游成本上升,有效需求轉化率下降,潛在的入境旅游客源為降低成本選擇其他旅游目的地。這些因素客觀上使我國的部分入境旅游客源分流,我國入境旅游旅游的人數幾乎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出境旅游需求旺盛和國際旅游客源市場低迷,造成出境旅游快速增長而入境旅游停滯不前,必然導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逆差規模增長過快旅游服務貿易從2009年出現貿易逆差以來,其規模逐年放大,短短的三年時間,便由40億美元擴大至225億美元,增長了5倍多。如果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預測,到2015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達到1億人次,照目前人均花費1000美元的保守計算,出境旅游將要花費1000億美元。而入境旅游自2008年以來幾乎沒有增長(2012年上半年的入境旅游人數出現負增長),到2015年我國入境旅游如果維持目前的水平,則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將要超過500億美元,這一規模相當于2012年貨物貿易順差的三分之一,其增長速度過快。我們應該考慮到,我國雖然是貿易大國,但產業國際競爭力并不強,貿易的主動權還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存在的貿易順差是由加工貿易創造的。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逐步衰減,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階段,在激烈市場競爭情況下,跨國公司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有可能會逐步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我國的貿易順差趨于下降。2008年以來,這種現象已經初露端倪,我國貿易順差額在逐年下降(當然這其中有政府主觀意愿在起作用,但我們也絕不能忽視上述的客觀原因),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必將受到影響。因此我們不應片面強調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平衡國際收支的功能,要慎重考慮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可能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認真研究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規律,將旅游服務貿易逆差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旅游服務貿易高額逆差不符合我國長遠的貿易利益根據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屬于“注入”,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國的進口,則與國內儲蓄一樣,屬于“漏出”,對國民收入有倍減效應。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會造成內需“漏出”,不但直接體現在對我國旅游產品需求的減少,而且會通過減少旅游服務部門收入、消費下降、對其他部門需求減少、生產縮減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國民收入的下降。高額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雖然對平衡國際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畢竟屬于旅游內需的漏出,最終會損害我國旅游業及其關聯服務行業的發展。作為傳統的服務產業,旅游業對發展我國服務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旅游業涉及到交通、餐飲、酒店、通訊、景區、零售、娛樂等行業,它的發展可以促進這些相關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對改變我國服務業的落后局面有著積極作用。而造成我國貿易順差主要因素——加工貿易出口,我國僅獲得工繳費,附加值不高,它主要利用進口的投入品進行加工后再出口,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關聯程度不大,難以通過乘數效應對經濟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而且隨時有因其他國家加工成本低而被轉移出去的可能。旅游服務貿易則屬于一般貿易,其產業鏈上的部門基本在國內,不存在產業轉移的風險,旅游服務貿易順差帶來的乘數效應極為明顯。從世界發達國家旅游服務發展情況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逆差國,但是其旅游服務貿易卻一直保持順差。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曾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太大,在歐美國家的壓力下,為減少順差實行海外旅行倍增計劃,鼓勵日本國民到國外旅游消費,對降低國際貿易順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日本經濟在此后陷入了長期低迷。

由此可見,用高額服務貿易逆差作代價平衡國際收支的做法不符合我國長遠的貿易利益,國家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并且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入境旅游的發展力度,以維護我國旅游業的健康穩定的發展。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并非實現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優選項目貨物貿易順差是我國國際收支主要的順差項目,旅游服務貿易則成為了我國最大的逆差項目之一。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的條件下,貨物貿易順差實際上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生產國際化和價值鏈控制的結果,是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定位安排。正是這些看似高額的貿易順差成為西方國家制造貿易摩擦、制衡中國的借口,尤其在世界經濟處于低迷時期。為了緩和國際市場的反華情緒,平衡國際收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高端技術產品進行出口封鎖,我國無法購買到需要的且能減少貿易順差的高技術產品的情況下,采取增加旅游服務產品進口的方式最為便捷,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國通貨膨脹的風險,旅游服務項目被我國選為作為平衡國際收支順差的項目也就似乎順理成章。但是,我國順差是國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微薄加工費和制造利潤),耗費了我國大量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甚至還付出了環境代價,如今通過出境旅游消費將這些錢讓別人輕松賺回去,去拉動他國的經濟,這確實不能算是優選。其實,我國平衡國際收支應該有更優的選擇。過去由于外匯短缺,我國采取“引進來”的策略,現在外匯儲備充裕情況下,可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通過擴大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和國民對外投資,加速資本對外輸出,擴大海外生產經營規模,使我國從國際分工的被動接受者變成按自己意愿參與國際分工的宗主國,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話語權,在此基礎上既可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將辛苦賺到的外匯獲得投資收益產生增值。此外,進行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將國家外匯資產持有者分散化,實行“藏匯于民”的戰略,讓居民、企業和機構更多地持有外匯,以提高外匯的使用效率。因此,平衡國際收支并非一定要通過旅游服務貿易赤字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