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我國商業貿易和流通體系的影響

時間:2022-07-05 09:59:01

導語:“互聯網+”對我國商業貿易和流通體系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對我國商業貿易和流通體系的影響

摘要:自從“互聯網+”在我國被提出以來,互聯網技術在各個行業都獲得了廣泛應用,而流通業是其中的典型行業。本文指出,互聯網對我國商貿易流通體系產生了顯著影響,體現在塑造資源匯聚度更高的新型流通生態和組織模式中,如大宗B2B貿易平臺和零售B2C平臺不斷沖擊著傳統實體渠道,O2O推進流通市場業態向“消費主權”時代邁進,使得關系型銷售網絡和共享經濟得到快速發展,C2B定制重塑了我國的流通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商業貿易;流通體系;影響分析

從桌面電子商務到移動電子商務,從大宗貿易到零售體系,從O2O到上門服務,從垂直平臺到跨境電子商務,從社區眾包到社群微商,這些現象無不昭示著互聯網正在通過改變信息獲取、展示、連接的形式,推動著整個社會向新一代商業貿易和流通體系加速演化。

1塑造資源匯聚度更高的新型流通生態和組織模式

1.1資源、服務的網絡集散門戶和新型集聚形態形成

電子商務平臺將流通市場的各類資源、服務匯集到網上。平臺以第三方經營的模式,整合流通交易的供應方、需求方和其他第三方服務商。電商平臺可以聚集各種流通過程中的交易、金融、物流、信息服務,是傳統集貿市場、超市、百貨商店在互聯網上的存在形式。電商平臺可以成為各類市場主體的統一入口,具有流量匯聚、資源匯聚和服務匯聚的作用,比傳統集市型流通資源整合模式更加高效,是綜合門戶型實體流通模式在互聯網上的表現形式。電商平臺可以通過信息模塊延伸的方式,低成本地添加各種價格比對、零售消費信貸、店鋪轉換、支付及物流服務商挑選等配套服務,還能集成通用積分、各類折扣券、社交代付、打賞等創新型流通要素和功能,實現了各類流通資源在互聯網上的新型產業聚集形態。

1.2第三方中立平臺模式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

首先,通過評價數據解決產品質量和信譽問題。電商平臺是市場交易的中立第三方,以交易制度維護和環境營造者的身份出現。與傳統的實體市場平臺不同的是,依托信息技術的進步,電商平臺掌握著每筆交易的具體數據,同時可以實時接收消費者的評價和投訴。傳統市場單次交易形成的商家逆向選擇和消費者道德風險問題都可以通過交易評價體系成為下次交易的口碑和聲譽,可以被實時的、近乎零成本的查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交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其次,通過支付中介解決交易糾紛,提升交易效率。傳統的現貨現金交易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各種糾紛,互聯網平臺交易模式將支付與購買行為分離,成交后出現的任何問題可以通過中介支付機構的退款解決。如淘寶平臺的支付寶產品允許顧客在收到產品核查滿意后確認支付,商家在消費者確認支付后才能得到貨款。這種制度設計避免了部分交易欺詐行為,減少了交易糾紛,提高了交易效率。最后,電商平臺在營銷、物流、融資等方面更加便利。傳統市場的商家促銷活動需要大范圍投入廣告,而平臺的單一入口和大流量可以減少傳統促銷操作的復雜性。在平臺上,物流提供商由消費者進行多重選擇,改變了以往只能商家選擇配送物流,消費者完成“最后一公里”物流的模式,這使得消費者可以在家里方便購物。此外,由于支付工具和資金信息可以在交易平臺上實現綁定,各種分期付款、小額投融資變得更加便利,這些制度進一步降低了平臺的交易成本。

1.3流通市場的極致細分化與專業化水平提升

流通市場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長尾化、定制化的客戶需求。反饋評價機制、銷售量等大數據的獲取,可以使各種需求變化信息更快捷地被供給方獲取,使供應鏈的敏捷性大大提升。專業化、創新型的營銷、物流、導購、金融服務不斷出現。例如平臺搜索引擎可以使優質產品信息更加精準的被潛在客戶獲取。預售制和冷鏈物流可以更有效的服務于產品鮮度要求高的客戶。導購網站專業的內容意見可以直達消費者,從而使好的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小額產品零售也能使用平臺服務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務等。

2大宗B2B貿易平臺和零售B2C平臺沖擊傳統實體渠道

在B2B和B2C平臺的沖擊下,線上貿易體系和線下交易體系可能形成邊界清晰、相輔相成、共生發展的新一代流通產業。標準化、高頻化的日常需求可以通過線上交易獲得,注重服務、注重體驗的產品流通和貿易則在線下交易完成。同時,交易過程的體驗也成為市場參與者關注的焦點:“方便快捷、及時定位需求”的B2B貿易流通體系,以及“與休閑娛樂融為一體、注重交付體驗”的B2C交易流通體系成為了市場發展的方向。線上流通平臺和線下流通實體鼎足而立的流通體系成為互聯網時代新一代流通體系的特征。

3O2O推進流通市場業態向“消費主權”時代邁進

3.1O2O實現流通市場的全渠道運營

線上線下融合(O2O)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條件下,電子商務流通體系與實體流通體系融合發展的產物。通過O2O實現流通市場全渠道運營,是指流通市場的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打通,實現共同運營和配合發展。O2O營銷除了包含新興的線上營銷和傳統線下營銷之外,還包括如下幾種混合型的模式:(1)線上引流到線下,如各種線上成交、線下消費的形式,包括團購、預約服務、上門服務、打折券營銷等;(2)線下引流到線上,如地鐵廣告中的二維碼掃碼訂單,實體展示店線上成交等。(3)其他混合的模式,如線上成交、線下消費之后獲取線上返利,折扣等營銷模式。

3.2O2O推動服務業流通模式的變革

O2O預約上門服務正在改變傳統社區門店的服務產品流通渠道,如“美團外賣”(上門送餐),“美到家”(上門化妝)等都在用上門服務替代傳統渠道;O2O眾包模式正在改變傳統服務業的組織模式,如“人人快遞”提出人人都是自由快遞員,其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利用順路交通提供快遞服務;服務業O2O正在改變消費者的服務產品消費習慣,例如提供上門家政的“阿姨幫”應用,使原來按月雇傭單一家政人員的消費市場逐步轉變為按小時、按工作種類隨時雇傭多位服務人員的模式;服務業O2O還存在服務一體化整合模式,例如“餓了么”應用整合社區周邊品牌食品商家實現上門送貨。

3.3O2O將推動以定制化和需求實時響應為特征的場景化消費

O2O全渠道運營對流通渠道更深層次的影響是推動場景化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渠道化消費。O2O場景化消費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應用,實現消費者在各種生活場景中的各類即時性需求,能夠實現快速引流和成交。例如在百度地圖上同時可以看到目的地周邊的餐館、酒店、銀行、醫院等信息,可以隨時跳轉相關需求網頁并實現下單。未來,經過大數據分析司機消費者的習慣后,導航場景對司機消費需求的預測更加精準,地圖應用可能成為事實上的“交易渠道入口”。這種基于場景的O2O渠道有可能顛覆傳統渠道甚至電商平臺,未來的流通渠道可能成為終端到終端(P2P)的“無渠道”或“去平臺化”模式。

4關系型銷售網絡和共享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互聯網也在改變人類社會的組織和生存模式。以互聯網社交平臺為代表的線上交流互動正在改變傳統的社交模式。由這種新興社交模式衍生出的部落化社群商業業態也在改變著傳統流通體系。

4.1微商等新型營銷和導購模式不斷出現

微商等社交平臺改變了傳統的營銷和導購模式,形成了以熟人、圈子和關系為紐帶的商業推薦、營銷體系。例如,化妝品銷售商“韓束”2014年9月開啟微商渠道,依靠熟人關系、朋友圈關系進行產品推送,形成了商業信息快速傳播、上下游信任快速建立的銷售形式,實現了2015年1月單月微商銷售業績超3億元。微商在模式上也存在平臺、多級等不同模式,但依托朋友圈的刷屏銷售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4.2集體訂單、分享專業產品知識等形式快速發展

微信群、QQ群等社群電商以集體訂單、分享專業產品知識的形式,提升了流通渠道的定制化和專業化程度。網絡社交平臺上的社群通過將有共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類似收入、興趣的消費群體,容易開發社群團購和C2B反向定制生產,經過社群充分討論的產品,一般具有極高的定制化程度。這種社群電商充分發揮了關系型網絡的優勢,有助于產品創新、迭代和升級。類似的社群電商企業包括“美兮村”、“豆果美食”、“贊客”等。

4.3社區化眾包成為新興共享經濟模式和業態

社區化眾包也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實現基于社區關系的交易渠道、共享經濟模式和業態。社區化眾包是利用社區居民的聚集性,開展產品本地化銷售和本地化物流的“眾包”模式。例如“趣活網”平臺立足于本地化的O2O和社會化營銷,以3公里,30分鐘保溫速遞送餐,同時對送貨員采用類似“人人快遞”的本地社區眾包模式進行整合,實現了渠道和配送,提升了O2O渠道“最后一公里”服務的社交屬性。

5C2B定制進一步重塑我國未來流通體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3D打印、云計算等技術的結合,未來的流通環節將更加扁平,C2B、C2M(從消費者到商家,從消費者到制造企業)的理念將重塑流通體系,流通渠道的概念內涵將極大豐富。

5.1C2B定制帶來流通渠道的“泛在化”

未來的商業區與旅游區融合,除了一些私人定制性、試穿試用性很強的商品(時尚、美妝)保留專門的門店外,傳統商場、商城可能轉化成為休閑旅游和享受面對面服務(咨詢、治療等)的場所。又如,物聯網帶來網絡終端平臺的泛在化,手機、汽車(車聯網)、冰箱(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都將具備上網購物的能力,成為隨時隨地可以獲得的“流通渠道”。

5.2推動流通渠道自身迭代更新的速度加快

互聯網流通渠道讓產品信息和消費者反饋透明化,大量用戶評論UGC內容讓產品質量、性價比等內容實現實時傳播,產品創新和迭代的速度都將不斷提升,產品流通模式和流通渠道的生命周期也將縮減,新的流通載體也將不斷涌現。

作者:張建奎  韓梅 單位:濰坊職業學院經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