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貿易關系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5 04:49:00

導語:中德貿易關系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德貿易關系現狀分析論文

一、中德貿易關系的回顧

新中國建立后,中德經貿關系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1.建交前階段

新中國建立后,由于當時特殊的國外環境,除了同北歐和瑞士等少數幾個西方國家建交外,我與包括聯邦德國在內的西方大國并無外交關系。1957年兩國有關機構簽訂過為期1年的民間貿易協定。中德之間以間接、民間和半官方形式的貿易往來并沒有中斷過。

2.建交后階段

在中國加入聯合國和國際威望不斷提高的大環境下,1972年10月11日中德正式建交。兩國國家關系的改善和一系列政府間有關協定的簽署,為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機會。

3.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的階段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是中德經貿關系發展的較快時期。首先是我國經濟發展加快,為發展對德經貿關系提供了物質基礎;

其次兩國關系良好,國家領導人互訪頻繁,有利于經貿關系的發展;

第三中國在兩德統一問題上,采取尊重德國人民的立場,受到德國各界的好評;

第四包括投資在內的其它經濟合作有了巨大的發展;

第五中德關系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環保、教育、旅游等處于全方位的發展時期。

二、中德貿易關系的現狀

1.2001年的中德貿易關系的主要情況是:

(1)2001年中德貿易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在德國和歐盟以及世界經濟貿易增長放慢、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和以網絡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走入低谷的情況下,2001年中德貿易的發展情況良好,達235.26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9.5%,高于我國外貿增幅12個百分點,在我國外貿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1%,增至4.6%.其中對德出口97.54億美元,從德進口137.7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加5.1%和32.3%.在我國對歐盟5大伙伴國(德、英、荷、法、意)貿易中,中德貿易增幅最大。

(2)進口增幅遠大于出口,貿易逆差進一步增加。去年我從德國的進口比上年增加32.3%,大于出口增幅27.2個百分點。我國對德貿易逆差由上年的11.31億美元增至40.18億美元,增幅達255.3%.德國是我與歐盟各國貿易中逆差最多的國家,也使德國成為我國除臺灣省、韓國和俄羅斯以外第四大逆差國和地區。

(3)2001年我部分輕紡產品的出口下降,例如陶瓷產品出口下降17.7%,塑料及制品出口下降5.1%,紡織品出口下降4.5%等;

而食品、機械產品等出口的增幅較大。例如對德食品出口增加23.8%,運輸設備出口增加21.7%,其中船舶出口增幅更高達47.1%.

(4)從進口商品看,2001年增幅較大的重要產品有塑料及橡膠制品(35.1%)、鋼鐵及制品(78.6%)、機電產品(29.3%)、運輸設備(71.7%)、光學及精密儀器(53.0%)、家具(43.8%)等。

下降的商品有:包括動、植物食品、飲料和煙草在內的食品經濟品進口下降近40%,木及其制品下降34.9%等。

三、中德貿易關系的特點

1.中德貿易在中國與歐盟貿易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我海關統計,2001年我國與歐盟貿易為766.27億美元(出口409.04億美元,進口357.23億美元),其中中德貿易為235.26億美元(出口97.54億美元,進口137.72億美元),占30.7%.如果單從進口看,比重更大,為38.6%,超過占第二位英國的1.28倍,大體上是法、意、荷3國之和。中德貿易在德國外貿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據德方統計,2001年中德貿易在德國外貿中排列第十一位。如果單從德方進口看,中國居第十位,排在愛爾蘭和西班牙之前。

2.中德貿易我方是逆差國

引起我方出現逆差的原因,除了存在著限制的實際情況外,與雙方出口商品結構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要使我方逆差出現較大的改變,首先要依托于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大力增加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其次要了解德國市場,在經營、管理、推銷上下功夫。

3.發展中德貿易與歐盟的整體狀況聯系起來

在歐盟單一市場形成,統一外貿政策、法令、法規的情況下,發展中德貿易要與加強與歐盟合作聯系起來。例如歐盟制定的反傾銷規定,對我國的出口限制帶有某些歧視性色彩等,對此采取應對措施是必要的。

4.機械設備進口是中德貿易的重中之重

德國是我國傳統的機械設備進口國。從6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工業的技術裝備和更新,開始轉向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德國是首選國家之一。有一個時期,我國每年從德國進口的90%以上是機械設備。目前這個比例有所下降,但也在80%左右。

5.對德出口產品中的技術含量在不斷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對德出口的產品中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有很大增加。以2001年與1991年相比,10年間我國對德出口的包括機械、設備、電子產品、運輸設備、光學和精密儀器產品成倍增加。2001年我國的這類產品占我國對德出口近一半,金額達48.35億美元。

6.中德貿易中的技術貿易占有一定地位

在引進機器設備的同時引進相關技術這是中德貿易的一個特點,也是德國技術出口的一個特點。技術貿易是擴大中德貿易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在我國每年大約100億美元的技術進口中,歐盟占了近一半,而其中德國又是最大的技術引進國。

四、德國的對華政策

首先,推行一個中國的政策。歐盟各國的對華政策總體上是一致的。但各國仍有不同。這里面有一個考慮的角度問題。有的國家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考慮的多些,有的國家可能對美國的關系和態度考慮的多些,這樣得出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樣。德國從本身利益和兩國的友好關系出發,始終支持和推行一個中國政策,認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德國不論那一個黨派當政,這個對華政策的前提是沒有分歧的;

其次,德國對華政策的著眼點在于加強雙邊經濟貿易合作和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和影響。1993年德國科爾總理在考察亞洲4國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新亞洲政策。其重點之一在于全面估價中德關系的重要性,強調加強同中國的經貿關系和合作;

第三,由于兩國關系較好,德國對華關系的開展是全方位的。不僅有經濟和貿易合作,而且還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

第四,德國是歐盟制定對華政策的帶頭羊。上世紀90年代歐盟多次對華政策和戰略的制定,大都受到德國的影響和推動。

五、對2002年中德貿易的估計和前景

1.對2002年中德貿易的估計

2002年中德貿易形勢有嚴峻的一面,如世界及德國經濟仍然疲軟等;也有有利的一面,這就是今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國內市場仍將比較活躍等。主要的估計是:

(1)從整體情況看,今年中德貿易的增幅將小于去年

2001年中德貿易的增幅為近20%,今年估計將在15%左右,絕對金額將再創歷史新高。其原因在于去年引起中德貿易較大幅度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從德國進口增幅較大,今年估計進口增幅小于去年;出口由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德國經濟呈恢復性增長狀態、內需有所增加,而增幅將大于去年。

(2)中德貿易逆差將有所縮小

去年中德貿易我方逆差40億美元,今年在我對德出口增幅擴大、進口增幅縮小的情況下,我方逆差可能有所減少。估計全年逆差在30億美元左右。

(3)今年對德出口的增長點主要在機電產品

去年我國對德出口包括家用電器在內的機電產品已達48.35億美元。今年超過55億美元大關是有可能的。

(4)今年我從德國進口仍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

去年的漲幅為30%以上,估計今年可保持在10-20%.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經濟仍有較高的增長率,進口一定數量的我國所需要的資本貨物是完全有必要的。

2.前景

發展中德貿易是保持和發展兩國關系的一個基礎。長期、持續和較快的發展中德貿易,有利條件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經濟和貿易的互補性;此外兩國對外政策的相似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