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4 10:35:00
導語:國際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各種約束企業行為、規范產品環境質量的國際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必然會影響到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環境問題已經超越了國界,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我國的企業要走向市場,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必然會受到與環境有關的種種壓力。因此有關環境管理的研究與應用也就越顯得必要與迫切。
依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解釋,環境會計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與國民經濟核算和報告相連,微觀層面與企業財務會計和報告相連。
在微觀層面的環境會計領域,最早進入專業實務的就是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也稱環境報告,即把公司各種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信息向外部社會披露。環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為社會責任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體現在公司年度報告中的“管理分析與問題討論”部分。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綠色化”意識日益被官方和公眾接受并強化,也對公司信息披露產生了更大的壓力,所以大公司紛紛在年度報告中增加環境信息部分,以至單獨編制環境報告。以后成為一個獨立組成部分,并最終成為獨立的年度環境報告。根據KPMG(國際五大會計專業服務機構之一)的一項調查,披露環境信息的跨國性大公司,1994年為65%,1995年增長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則全部編制環境報告。
這表明了以贏利為目標的企業已經將社會責任感和自我約束作為公司行為規則的組成部分。不過從實踐看,尚存在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第一,眾多公司編制和披露環境信息,并沒有共同接受的專業標準;第二,環境報告中的信息之產生,在環境會計及環境管理方面都有待發展。
一、政府的關注
1.美國政府。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在環境會計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特別是其組織編寫的《環境會計導論:作為一種企業管理工具》一書,不但從概念上澄清了環境會計的三種含義,而且在環境成本計算、成本分配、環境會計信息應用等方面為企業管理實務提供了技術指南。
美國的環境法規建設速度很快,分為聯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級。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法規可以大體上劃歸兩類:一類是關于環境清理與復原的責任;另一類是關于環境監測與污染控制,以及與標準有聯系的個人或財產損失負債。
在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制定的會計準則架構下,企業對環境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主要依據1975年的第5號準則(SFA5),或有負債會計(ACcountiflgforContiflgentLiabili-ties),和與之配套的財務會計準則指南(FIN14)。但這兩個文件都是針對一般或有負債情況的,所以在確認和計量(估計)環境負債方面并木具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89年。FASB從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組(EITF)專門研究環境事項的會計處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會計”和“EITF90-8污染處理費用的資本化”。按照這兩份文件,環境污染的處理費用,一般都應作為當期費用支出處理(即費用化),只有在滿足(1)延長了資產使用壽命,增大了資產的生產能力,或改進了其生產效率;(2)減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資產將被出售。這三個條件時,才允許資本化處理。
1993年,EITF又提出了“EITF93-5環境負債會計”,要求將潛在的環境負債項目從一般的或有負債中單獨列出并加以估計。對于上市公司,由證券與交易委員會(SEC)規則,規定其環境事項的披露要求。
2.英國政府環境部。在英國,環境報告一直是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一部分。經過幾十年的爭議,社會責任報告已成為向投資者和公眾提供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于地域性和教區范圍內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出現,促使一些專家號召企業要進行一般性的社會責任審計和專門的環境審計。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即《Pearce報告》)是政府對環境問題的第一次正式表態。這個報告討論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及“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強調在實現環境目標中的財務數量化和市場動力;認為要達到計量的一致性,應改變國民收入的計算方法。這個報告偏重于宏觀政策的研究,對以后制定有關環境的法案產生了重要影響。
1990年,RobGray教授在英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CCA的支持下,對微觀領域中的企業會計進行了具有廣泛影響的研究,出版了《會計人員綠色化:Pearce之后的會計職業》。這是ACCA“會計人員的綠色化”項目的第一階段研究成果。他在書中闡明,如果沒有各組織自發性的反應,以及新的環境會計系統的支持,Pearce報告中的觀點將無法得以推廣和執行。Gray認為,今后會計人員應是“環境管理”中的成員。“環境管理”的功能包括:環境審查;政策/目標發展;生命周期評估;BS7750標準及環境審計ISO;法規遵守;環境評估;環境標志的使用;廢棄物最小化;調查、發展和投資于更好的清潔技術。在環境報告方面,環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為社會責任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綠色化”意識日益被官方和公眾接受并強化,也對公司信息披露產生了更大的壓力,所以大公司紛紛在年度報告中增加環境信息部分,甚至單獨編制環境報告。
英國的“環境管理制度(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em)”BS7750,作為“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StandardInstitution)”的一項標準而于1992年正式頒布執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頒布實施的環境管理法規。BS7750對公司環境管理系統的開發、實施及維護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有效促使公司實現其已確定的環境目標和政策。目前存在的問題是:(1)眾多公司編制和披露環境信息并沒有共同接受的專業標準。(2)在環境會計及環境審計方面,環境報告中信息的產生有待發展。有鑒于此,英國政府環境部在1997年2月頒布了一份適用于所有企業的文件“環境報告與財務部門:走向良好實務”。它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作為政府部門的一份文件,自然起到規范化的作用。
二、國際組織的關注
1.聯合國有關環境會計的發展研究。1972年聯合國召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以來,環境問題日益引起全球矚目,各類專家學者從多角度開展了資源、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研究。在經濟領域,與經濟發展相聯系的資源環境的核算研究分為兩個層面:宏觀與微觀。
在宏觀層面,體現為建立環境核算指標體系,并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相聯系。在這方面的進展,集中體現在聯合國1993年SNA修訂版中,以及與之相應的統計方法的發展。
在微觀核算領域,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對跨國公司環境報告進行了多年的考察。從1990年起,環境會計問題都成為ISAR每屆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在ISAR帶動下,“綠色會計”或稱“環境會計”已成為國際會計的熱點問題。
1991年,ISAR調查了222家跨國公司,評估各公司遵循其環境報告披露建議的程度。1992年,ISAR出版了《環境會計:當前的問題。書目和摘要人以期幫助在此領域的研究人員。書中以ISAR歷次調查的結果和英國、美國、加拿大三國的情況為基礎,總結了環境管理中的問題,記錄環境影響的公司會計問題,提出了在當前會計模式下可能出現的會計披露的變化,以及環境審計、可持續發展會計、環境對國民經濟核算的影響等。
1992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部下屬的“跨國公司和管理”分部,對環境審計進行過調查,并開始了適用于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會計”的研究。1993年,聯合國在印發的一份題為《跨國公司的環境管理》的研究報告中,介紹了對一部分跨國公司在其年度報告中公布環境資料情況的調查。1995年3月,ISAR第十三屆會議的核心議題是環境會計。大會主要圍繞會議秘書處提供的“對各國環境會計法律法規情況的調查”、“有利和有礙于跨國公司采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因素”、“跨國公司環境績效指標與財務資料的結合”、“跨國公司年度報告中對環境事項的披露”等文件展開了討論。
自從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許多國際組織都設立機構或工作組,研究環境問題。ISAR的工作毫無疑問,聯合國以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進行的“環境披露”的多年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其他國際性或區域性組織及發達國家在此領域的探討與研究。
2.歐共體。1993年3月,歐共體國家環境部長會議達成共識(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過并了“環境管理與審計計劃(EMAS)”,并于當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還曾提出了兩項重要的草案“生態審計(Eco-audit)”和“生態認證(Eco-labeling)”,鼓勵成員國和成員組織在“自愿”的基礎上接受。EMAS鼓勵成員國企業設立環境目標和政策,并由外部獨立審計師驗證其執行結果,為合格的企業頒發“綠色證書”。EMAS被認為是有關環境管理體系的第一份國際性標準。
3.國際標準組織。國際標準組織(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一個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計劃在5年內建立若干重要標準,作為一般指南。這就是所說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內容:(1)環境管理制度;(2)環境審計;(3)環境標志;(4)環境業績評價;(5)生命周期分析;(6)環境方面的產品標準。
1995年6月,作為Igy14000系列之一的“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訂稿完成,經過最后征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國意見不盡一致,生效日期計劃表一再推遲)。與此同時,三項審計標準草案“ISO-l4010,ISO-14011,ISO-14012”也開始被審議。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歐共體EMAS和國際標準組織的ISO-14000系列。這兩套國際性環境管理標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內容都比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別,以致于已經出現了專門比較ISO-14001和EMAS所謂“橋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歐洲和美國有一系列的工作會議和學術會議專門討論研究這兩個標準系列,以及環境會計和環境管理的其他問題。由此可見,環境會計和審計法規(標準)的建立,的確不是在短時期內就很容易完成的。
三、會計職業團體的關注
關于會計職業團體在建立和推行環境會計方面的努力,舉幾個例子:
1.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1995年6月頒布了其環境會計工作組提出的“環境復原負債”的征求意見稿(EnvironmentalRe-mediationLia-bilities)。文件涉及會計和審計兩個方面,主題非常明確,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2.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討論文件“財務報告中的環境問題”,詳細述及環境成本核算,環境負債核算,或有環境負債,資產損害復原,信息披露等問題。
3.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1997年6月頒布了一份征求意見稿,“財務報表審計中的環境事項之考慮”,主要針對環境法規,企業的環境風險評估和相關的內部控制。
4.英國特許注冊會計師協會(ACCA)1997年“環境報告和能源報告編制指南”。
5.加拿大管理會計師公會1998年“理解和實施國際標準14000(國際標準組織14000是關于環境管理和審計的文件系列)”。
6.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2000年2月了一份征求意見稿“財務報告審計中的環境問題”,論述財務報告審計中由于環境問題而帶來的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環境法規、審計程序、專家意見等問題。
四、專業服務機構的關注
國際五大會計公司在會計和審計各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包括實務和研究兩方面),在環境會計方面也是如此。近年來,五大會計公司都雇傭了環境顧問,并積極開拓環境會計方面的業務和開展環境會計方面的問題研究。
ArthurAndersen(AA)會計公司開發出了一種“生態會計”(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軟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幫助企業對環境總成本及其主要組成部分進行確認、追蹤、累積、估算及管理。該模型定義了一百多種環境活動,以成本矩陣形式組織和表達所有數據,并對所有各種主要環境活動的業績加以計量。整個程序包含三個階段:一是確認環境成本,二是計量環境業績,三是分析評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個階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實施步驟。AA生態會計模型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它并不試圖取代現行的企業會計體系,而是一種補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ha(DTT)在1992年為一個全球性企業環境管理組織(GlobalEnvironmentalMangementInitiative,GEMI)開發出一項“環境自我評估規劃”,一方面幫助公司適應國際商會(ICC)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同時幫助公司優化環境改進措施。DTT在1993年還進行了一次公司環境報告實務及動機的調查(對70多家公司),并了詳細的分析報告。
KPMGPeatMarwick在1993年進行的環境報告國際調查,包含十個國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據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將環境話題融入了其年度報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編制單獨的環境報告。調查表明,大多數公司都將環境信息置于年度報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se(PW),已經在1990年、1992年、1994年進行了數次連續性環境報告及環境會計問題調查,每次調查都詳盡的調研報告,并且從調研報告的題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題進展,即先是環境成本核算與披露,進而由環境會計實務延伸到會計準則及政府行為,再進一步將環境會計與環境管理相聯系。
綜上所述,國際性大會計師公司對環境會計問題予以了相當大的重視,這對于推動環境會計實務和理論的發展非常重要。
五、企業環境報告
1.ABB集團公司的環境報告。國際著名企業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簽署了國際商業環境保護條約并組成了本公司的環境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公司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以及環境報告的披露。1993年,該公司把38個國家的子公司納入環境評估,并在制造地點進行有關的環境問題評價。1994年公司的第一本環境報告出版。1995年,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環境保護目標體系并建立了ABBCS—EA國際環境問題交流平臺。1996年環保質量標準體系ISO14001公布,ABB的五十余個子公司通過了此標準體系的認證,公司全面推行環保措施。1997年,第二套環境保護目標頒布,它主要面向21世紀全球化公司發展的需要,公司此時已擁有相當數量的環保控制及研究方面的專家和員工。
公司關于環境保護管理的措施在1999年主要集中于產品本身。23個業務區域中的大部分都完成了他們的第一個環保產品聲明,在ABB核心產品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所有有關環境方面的要素都被加以考慮和描述,包括環境目標和相應的計劃。ABB的環境事務組織進一步增強了實力,因為又有23位環境保護控制經理被任命到公司的23個業務區域中去,他們負責該業務區域內核心產品的環保執行情況。1999年內,公司還舉辦了5場研討會,150名來自各業務區域的員工接受了有關TheEoo-Lablifecycleassesmenttool的培訓——這一培訓是生產符合環保聲明的產品的必要條件。ABB2000年還投入資源以幫助國際能源組織實施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計劃。到1999年末,已有96%,即519個ABB的分支機構通過了環保質量標準體系ISO14001認證。自1998年起,ABB公司每年的環境保護報告都將被翻譯成22種語言在集團內廣為傳閱,1999年之后,環境報告也將在網上披露,外部使用者可以自己上網查詢。
2.摩托羅拉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在環保、健康和安全(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方面的目標是成為該領域內全球公司的典范和領袖。摩托羅拉以一種反應模式處理所有的業務活動,以免出現明顯的災難性后果,它關注它的雇員艄費者和供應商合作伙伴的健康與安全;關注地球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它還遵守所有實施中的有關環保、健康和安全的法律法規;同時,它還一直致力于EHS管理系統的發展及污染減排計劃。
摩托羅拉的環境報告主要包括EHS綜述、EHS指導原則和宗旨、EHS的目標和主要成就、社會責任等內容。從公司1999年度的環境報告中我們了解到,本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摩托羅拉公司按照國際環境報告準則制定了7個有關社會經濟方面的目標,并在1999年中全部實現了目標,有些領域里甚至超額完成計劃。1998~1999年度摩托羅拉公司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如下幾點:(1)減少揮發性有機物質的排放高達45%,減少19%的有害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2)實現無危害廢棄物重復利用達49%;(3)減少22%的水的使用量和15%的天然氣和電力的使用量。
3.英國航空公司。英國航空公司自1996年起在環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BAAE(BritishAirwaysAvionicsEngineering)是英航第一個通過ISO14001認證的部門,紙張回收利用率達14.4%,超過300名管理者接受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培訓,地面能源消耗利用率提高了7.7%。
英航的年度環境報告包含了以下一些主要內容:(1)主要的環境保護方面的事項;(2)環境保護執行情況的指標及圖示;(3)年度內主要的環境保護成就;(4)環境保護的管理與交流;(5)關于噪音處理的具體情況,包括夜航噪音處理、起飛時噪音處理、地面噪音處理情況及關于噪音的研究等等;(6)放射物、燃料效率及能源的處理情況,詳細分述了產生原因和控制效果等;(7)廢氣、廢水、廢渣的回收利用與處理情況;(8)英國航空環境保護政策。
4.斯堪的那維亞(北歐)航空集團公司。斯堪的那維亞航空集團公司(ScandinavianAirlinesSystem,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麥三個國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組成(均為上市公司)。1995年SAS單獨編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環境報告,該報告涵蓋其航空運輸業和機場、機上貿易業務的相關環境信息(旅館業務的環境信息另外處理),與公司的年度報告同時。
這份年度環境報告的內容非常詳細,主要包括:(1)SAS的環境戰略;(2)SAS在飛行,機上服務,地面服務的各種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平衡表,分為投入與產出兩方);(3)總裁就環境事項的年度總結;(4)董事會就環境事項的年度總結;(5)各種業務的環境信息;(6)對大氣影響的專題分析;(7)公司環境管理實務;(8)為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而進行的新技術開發工作;(9)各種有關的知識欄目;(10)公司環境管理機構及通訊聯系,等等。
5.寶潔(P&G)公司。寶潔公司從1994年起編報其全球環境報告,所涉及的內容面向廣泛的對象(包括科學家、環境保護組織、立法人、以及消費者)。其目的是將公司對社會在環境方面的承諾執行情況作出報告。報告以后,公司對500位社會各界的讀者作追蹤調查,并將得到的反饋意見體現在下一年的全球環境報告。
在全球環境報告中,表明了:(1)寶潔公司面對的環境挑戰;(2)公司制定的戰略以應對挑戰,確保公司產品的持續改進;(3)公司的環境策略。環境組織、以及環境哲學(見念;(4)公司環境責任的實施措施;(5)公司所作出的努力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成效。
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環境報告
1.Hertfordshire郡的環境報告。Hertford-shire郡南臨大倫敦市區,郡政府出版的環境報告分別就能源、空氣質量、家庭生活廢棄物、交通狀況、野生動物保護、水污染和土地使用七個方面闡述了本州狀況和采取的措施。
在能源篇里,報告分三部分展開:全球聯系的觀點;本州能源和空氣質量模型;能源潛力指標即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可重復使用能源的消耗。在空氣質量篇里,報告先解釋為什么空氣質量對本州人民很重要,然后以地區為單位衡量氧化氦含量和臭氧含量,最后告訴人們應該怎樣保護本地區的空氣質量。在家庭生活廢棄物一章中,報告披露了人均制造的生活垃圾數量、其中可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和本州的回收再利用情況。在交通狀況篇中,報告介紹本州交通情況和造成的污染情況,然后大力提倡居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減少廢氣排放。在野生動物保護的篇章里,報告披露了野生動物在州里的生存狀況和存活情況,正常可用土地的面積,并對比以前可正常利用土地的面積。提到水污染,該州的環境報告先解釋水環境是怎樣被管理的,然后披露水的消耗量,河流質量及水質量保護目標。最后一部分土地使用篇,報告同樣以事實披露為主,解釋了城市化占用的土地和造成的影響。
2.UniversityOfSunderland的環境報告。“作為社會社區的一分子,學校的使命是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所以大學應該采用一種綜合全面完整的方式使環境保護得到很好的實施和教育。”這是UniversityofSunderland負責人解釋為什么大學也會出版環境報告的原因。從這所大學的環境報告中我們看到,他們有關環境保護的使命是:(1)確保學校的學生和員工都知道環境保護條款;(2)繼續發展環境保護領域的專家研究和該領域的專業教育;(3)進一步在校內外促進環境保護的實踐;(4)最小化大學對社區環境的負面影響;(5)通過一個綜合的計劃及可量化的目標實施該政策,指導和分析對計劃的實施情況。環境報告披露,該大學在環境保護的學術研究領域作出了哪些貢獻,在具體環境保護行為當中又有哪些管理,包括減少不必要的物資消耗。節約用水、減少污染物排放、節約能源、減少校園里汽車的使用等等,職工是如何在環境保護領域發展提高能力的,最后一部分是關于社會責任的使命的理解。
七、聯系我國情況的考慮
經濟迅猛發展與環境污染嚴重并存的矛盾態勢,在我國表現得非常明顯,但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已在1997年建立專門機構,著手落實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1,并開始了企業環境認證試點工作。
從本文前面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幾點借鑒:
1.政府主管機構應明確對環境問題的界定尤其是對企業關于環境管理責任的認定。從美英等發達國家政府的經驗可以看到,在制定具體的環境法規和企業環境披露規定之前,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明確什么性質的問題可被劃作企業環境管理問題,這樣的一個定性問題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變遷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發展程度各不相同,地理情況也很不同,環境方面所產生的問題自然也是千差萬別,當務之急就是明確企業應予關注的環境問題的范圍,以及進行企業環境管理的責任劃分。目前在我國尚沒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行為準則。為了明確企業應予關注的環境問題的范圍和企業環境管理的責任劃分,政府可以聘請有關環境專家、管理專家和一些企業家就各地的具體環境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調研,同時考慮不同行業可能產生的不同種類環境問題,從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環境管理范圍和責任。
2.政府必須對環境披露的真實、詳細程度和披露方式進行規范。同樣由于環境問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千差萬別的表現方式,使得一些國家在要求企業進行環境報告披露時遇到了沒有共同接受的專業標準,或環境報告中充滿了過多的專業詞匯及難懂的表述等麻煩和問題。所以采取先制定規范,之后再依據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逐步修改的方法是可取的。
3.從國際組織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和已經作出的努力來看,宏觀層面是把環境核算指標體系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相聯,微觀層面是研究公司的環境報告。我國在與國際并軌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在國民經濟核算過程中加入環境核算因素,這反過來會促進我國加速環境問題的研究和立法工作的進度。用國際組織訂立的有關環境條約作為參考,可以縮短我國獨立探索和制定環境條款的時間。我國還可以加入一些環境保護規定與研究工作進行得很好的國際組織,在參與過程中提高自己對該問題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進而提高對本國環境管理的水平。許多國際大公司都以標榜自己通過了若干國際組織標準認證來證明自己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的成就,我國同樣可以要求國內企業通過一定的國家環境條例認定,才算在環境保護方面完成了責任。
4.會計專業組織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時具體的會計技術處理問題,基本都是為了能夠科學地解決環境管理過程中的很多不確定性。這與前面提到的政府主管機構應明確對環境問題的界定,尤其是對企業關于環境管理責任的認定密切相關。中國的注冊會計師協會可以參與協助政府部門界定環境管理問題和企業環境責任問題,同時與其他國家的會計專業組織加強溝通和相互學習,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情況作出有關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處理方式的規定。
5.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已就環境問題的計量和會計披露的處理進行了很多研究,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而在我國為數眾多的會計師行里,執業水平參差不齊,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更是鮮有考慮了。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基本都聘請了自己的環境顧問,并就環境問題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體系或研究體系,包括有關模型及配套軟件程序,環境自我評估規劃和市場調研等。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要想在環境方面稱職地承擔好審核環境信息披露的作用,也應該學習國際先進同行的做法,考慮聘請自己的環境專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一套在我國行得通的工作體系。
6.從世界上一些著名公司的環境報告來看,他們發展得相對都比較早,對環境保護行為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較多,這與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和政府對此問題的管制是分不開的。這些公司希望借環境保護措施為自己樹立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而他們的行為也確實能給社會帶來正效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一個良性循環是我國企業應學習的,我國企業要從這些公司的經歷中建立一個觀念:環境保護措施不是“賠本買賣”,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進步,我國很快就會進入“環保一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圈,因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多關注環境保護問題是值得的,也是有長遠發展眼光的。同時,世界著名公司的環境報告中涵蓋的內容很廣泛,有關具體措施及執行情況的敘述也很具體,我國企業在發展自己的環境保護措施及環保報告時就有很好的參照物和榜樣,我國政府在著手制定這方面的政策時也可以以此為參考。
7.國際上一些觀念進步的非盈利組織也開始有環境報告的披露,這在我國還很少見。其實,北京市和中央電視臺每天都進行的空氣質量監督指數披露是環境報告的一種形式,但范圍還較為狹窄。正如Hertfordshire郡出版的環境報告所列舉的:能源、空氣質量、家庭生活廢棄物。交通狀況、野生動物保護、水污染和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我國政府要有效地進行社會環境管理,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對現有的環境狀況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所以,Hertfordshire郡的環境報告給我們一個啟示,編制環境報告不僅是企業的責任,同樣也是政府,社會一切組織的責任。大學也是一樣,我國目前多數大學仍以政府撥款、為祖國培養人才的模式運作,這時大學的責任就更直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關注環境問題,加大對環境問題的研究成為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一些著名大學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目前已走在社會前列。如北京大學城市環境系、政管系等相關專業的同學和老師就自發地在校園里進行了環境衛生與環境保護的檢測和研究,并在北京大學校報上進行了小規模的環境報告披露,這份報告包括水質。噪音和大氣等方面的檢測結果和建議措施。也許此類活動今后應該更深入廣泛地進行和披露,也應該在其他院校加以推廣。
- 上一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調研報告
- 下一篇:生態公益林改革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