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追加配額后棉花進口對農產業的影響及規律探討

時間:2022-04-28 09:32:00

導語:詮釋追加配額后棉花進口對農產業的影響及規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追加配額后棉花進口對農產業的影響及規律探討

摘要:文章主要從棉花價格、棉農收益和棉花收購企業三方面分析追加棉花進口配額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影響,進而得出其形成的規律:配額發放兩個月后,國內市場價格開始下降;追加配額的時間和數量決定價格下降幅度;滑準稅率下。關稅配額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護國棉的作用。針對影響及規律,提出在WTO框架下,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棉花進口對國內棉花產業造成的沖擊。

關鍵詞:追加配額;棉花進口;棉花產業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紡織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國內的棉花資源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面對國內棉花供應嚴重短缺的情況,需要合理利用國外棉花市場進行有效的補充。我國作為棉花的主要生產國、消費國和凈進口國,棉花大量進口勢必會對我國棉花產業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棉花市場的重要手段,我國對棉花進口的具體管理手段主要是實行配額管理。根據我國人世協議,我國棉花配額由人世時的74.3萬噸升至2004年的89.4萬噸(2005、2006年棉花配額與2004年相同)。2004~2006年我國棉花缺口分別為250萬噸、170萬噸和300萬噸,配額與缺口相比,國外棉花進口不會對我國棉花產業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因我國每年又主動追加棉花配額,如果進口配額使用得好,可以起到補充資源和調節市場的雙重正面作用;如果使用不好,則會抑制生產,抬價或壓價。考慮到棉花進口管理的特點,本文重點從追加配額的角度分析棉花進口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影響規律。由于華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棉花主產區,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宜棉區域內,如河北的部分地區、山西、北京和天津都位于中國最大的產棉區一黃河流域棉區。2005年華北地區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4.53%和13%。華北也是全國棉花進口最多的地區,2002~2004年華北地區棉花進口量分別為1.6萬噸、17.2萬噸和75.5萬噸,占全國進口量的比重分別為8.9%、20%和39.8%。華北地區還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品服裝行業的產業基地、紡織品服裝出口地區。因此,以華北地區為例分析追加配額后棉花進口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影響及規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追加配額后棉花進口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影響

(一)2003~2004年度

1.棉價出現大起大落。從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8月,國內棉價經歷暴漲和暴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3年9月至10月為價格暴漲階段。由于2003年產量比預期少得多,加上晚熟,收購時間滯后20~30天。短期內新老棉花青黃不接,供不應求,導致棉價大幅上升,CCIndex9月1日為12932元/噸,到10月底為17556元/噸,兩個月上漲了4624元/噸,較2002年同期每噸上漲了3141元,漲幅達44%。

第二階段,從2004年4月至8月為價格大幅度下滑階段。由于春節后國內棉花價格并沒有朝著預期的上漲走勢發展,棉花經營企業的信心受到打擊。同時,追加配額150萬噸進口棉花到港,棉紡企業對國棉需求減少,再加上企業流動資金緊張,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的供過于求,造成國內棉花現貨價格不斷下跌。CCIndex4月為17210元/噸,跌至8月的13089元/噸(毛樹春2006),下降幅度為31.48%。

2.棉農收益減少,下一年度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兩次追加配額雖然有效緩解了國內棉花供給緊張的局面,但企業存在盲目使用配額,大量集中進口的現象,2004年1~6月共進口棉花145.6萬噸,占全年棉花進口數量的76.1%(毛樹春2006),造成了國內棉花供求一緊一松,引發2004~2005年度新棉價的大幅度回落,由2月最高價17658元/噸猛跌到12月的最低價11314元/噸,相差6334元/噸,降幅達35.9%。棉價下降,導致棉農收益減少39.1%,對2005年棉花生產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棉農通常根據上年的棉花信息尤其是價格信息安排來年的棉花生產。

2004~2005年度全國棉農籽棉交售價格比2003~2004年度下降了29.6%,均價為4.36元/kg,天津棉農籽棉交售價格2004~2005年度比2003~2004年度下降了16.39%,低于全國的降幅;全國棉花主要產品收益由2003年690元/畝下降到2004年的420元/畝,降幅達39.1%,天津棉農收益2004年249.60元/畝,比2003年930.67元/畝減少681.07元/畝,下降27.2%。由于籽棉價格的下降,導致糧棉比價也大幅度下降,比合理價低16.1%~16.8%,棉農籽棉出售實際價比合理價低0.64~0.84元/kg,嚴重打消了棉農種棉的積極性,2005年全國種植棉花由2004年的5692.9千公頃降到5062千公頃,降幅為11.1%。其中華北地區棉花播種面積由2004年的883.81千公頃降到2005年的735.6千公頃,降幅為16.8%,高于全國的降幅水平。

3.棉花收購企業和紡織企業嚴重虧損。大起大落的行情使一些多年從事棉花經營的企業對2003~2004年度經營造成判斷上失誤,如配額追加后,在棉價大跌的情況下,由于部分棉花經營企業錯誤地認為新年度籽棉收購價格將提高,為賺取更多利潤沒有及時將棉花出手,致使發生了大面積嚴重虧損。2004年天津市武清區經營棉花的企業有20多家,不少企業虧損在70萬~80萬元,有的企業虧損上100萬元,以致于想轉賣工廠,再加上2004年無照經營棉花和外地前來搶收棉花的行為對天津武清區棉花經營企業傷害很大,其他企業或外來企業在天津搶購棉花,可以降低武清企業的庫存,減少其虧損。

2003~2004年度為期半年的棉花大漲行情給近幾年新上的采用快購快銷經營思路的棉花加工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同樣,追加配額帶來的大起大落行情也波及到紡織企業,實際上紡織企業也不愿看到棉花價格大幅下滑,因為其無法消化前期對高價購人的棉花成本。尤其是2003~2004年度紡織企業在面對降低出口退稅,治理公路超載造成的運輸成本增加,電力供應緊張和棉花價格居高不下,企業高價棉庫存比例偏大的多重困境下,當棉花價格急驟下跌后必然發生虧損。

軋花廠也難逃價格波動的影響。據天津第二棉紡廠負責人介紹,2004年一些實力不強的軋花廠嚴重虧損或被淘汰,能達到持平或少量贏利的不足20%。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棉花價格的波動大。天津2004年籽棉最低收購價出現在寧河,約3.4~3.6元/kg,收儲政策出臺后,籽棉由3.6元/kg漲到4.8元/kg;小軋花廠的皮棉價格由以前的10300~10500元/噸回復到11000元/噸,一些軋花廠放量收購,但后期銷售時皮棉價格則比較低。二是籽棉質量參差不齊。由于籽棉的流通不受軋花廠地域限制,收購情況比較亂,籽棉好壞混雜,質量多在3級次、4級好的水平,由于質量混雜,色灰質弱,給棉紡廠使用帶來一定的影響。三是軋花廠的生產成本高于紡織廠的接受價。由于化纖價格倒掛時間比較長,雖然有利于紡織企業增加棉花使用量,但棉紡廠能接受的價位仍未達到軋花廠的成本價。

總之,2003~2004年度棉花價格先漲后跌,挫傷了多方積極性。導致棉市呈現出四個不積極的現象:一是棉農交售不積極,部分棉農購買大量塑料布,準備將棉花存儲到來年;二是收購經營單位不積極,收購戰線拉得過長;三是中間商不積極;四是用棉單位購棉不積極。通過國內棉花市場的變化和棉花產業受影響的情況,進口棉對市場的沖擊可從中窺見一般。@@@

(二)2004~2005年度

1.配額分散量少,對國內不構成沖擊。2004年全國植棉面積8535萬畝,棉花產量比2003年提高30%,加上大量集中進口棉的沖擊,使得2004年9月至年底,國內棉價基本一直處于低價運行。進入2005年,CCIndex由1月11338元/噸,上升到6月13041元/噸,月際漲幅分別:2.28%、3.82%、4.99%、1.36%和1.7%,基本為穩步回升。5月和6月漲幅稍有減少,主要是由于2005年4月底國家發放的70萬噸棉花配額基本到港,對國內棉價沖擊不大。因2004年9月底發放的2005年棉花配額時間間隔比2003~2004年度發放的棉花配額時間間距長,且量少,因此對國內棉價的沖擊和對棉農收益影響都不大。2005年天津棉農收益為336.99元/畝,高于2004年249.60元/畝的水平,并且略高于2005年全國棉農平均收益331.36元/畝的水平。

2.對涉棉企業影響不大。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底我國共進口棉花100萬噸,加上7、8月份進口的50萬噸(按到港時間),2004-2005棉花年度我國共進口棉花150萬噸,如果2004年度的配額也包括在內,涉棉企業棉花進口配額更多。2005年4月30日。7月22日,國家連續共發放140萬噸關稅配額外棉花,根據2005年紡紗增長量和市場需求以及全國棉花供需缺口,對本年度的棉花供需狀況影響不大。

(三)2005~2006年度

1.發生與2003~2004年度類似情形,即棉農收益減少,影響下一年度的棉花生產。2005~2006年度前6個月國內棉花價格處于小幅上漲階段,國內價格指數由2005年9月13287上升到2006年2月的14387元,噸,月均漲幅1.38%。根據對河北省12個縣(市)農村重點集貿市場價格追蹤調查結果顯示,進入2005年9月,隨著新棉上市,棉花價格再次走高,到12月底籽棉價格已達到5.62元/kg,比上年同期上漲32.2%。但由于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僅兩個月的時間,國家發放棉花配額239.4萬噸,2006年3月中國棉花價格指數下降到14119,比上月降幅1.9%。繼2006年4月國家發放20萬噸配額后,2006年6月開始國內棉花銷售價格繼續小幅下跌。6月CCIndex328均價14051.9元/噸,較5月份下跌16元/噸;CCIndex527均價12709元/噸,較5月份下跌13元/噸;CCIndex229均價14538元/噸,較5月份下跌15元/噸;跌幅較上月減少。本月價格指數表現為先漲后跌的趨勢,CCIndex328當月最高價為本月中旬6月16日14067元/噸,最低價為6月末14001元/噸。使棉農收益減少,影響下一年度的棉花生產。

2.國內棉農“惜售”預期落空。受高開價和災害影響,國內棉農普遍“惜售”,希望能在更高的價位售出,但在國際市場上棉花仍然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國內棉花抬高價格銷售只能刺激進口棉花增加,2005年6~10月,我國進口棉花均價為每噸1255美元,完稅之后價格仍比國內采購價格低2000元以上,而近期企業進口配額充裕,不斷將配額變為實際進口,棉花進口數量的增加對國內棉價構成潛在的壓力“惜售”使大量棉農的良好預期落空。

3.籽棉收購無市場。2005年12月底之前,國家發放棉花配額的消息傳出后,棉花企業就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如河北省衡水市,作為前期收購主體的個體棉商有2/3以上停止收購。2005年12月15日仍堅持收購的棉商,對35%以上衣分、10%回潮率以下、含雜率1.5%左右的硬3級籽棉,收購價格最高為5.80元/kg,最低5.70元/kg;4級及4級以下的籽棉,收購價格最高為5.62元/kg,最低為5.36元/kg。這個價位比一周前略有所下降。由于大部分棉商已經停收,籽棉收購量大減。2005年12月15日確定的“進口棉關稅外配額發放辦法”后,本地棉企229級棉花市場報價14600元/噸(提貨價、公定結算、帶增值稅票,下同),328級14200元/噸,429級13600元/噸,比上周下調了50元/噸,現貨銷售遇到很大的阻力。

4.收購企業開工嚴重不足。2006年2月即配額發放兩個月之后,在河北滄州市不少棉花企業仍看漲后市,但紡織企業采購不積級,現貨行情遲遲不能啟動,市場收售清淡,大部分棉花收購企業退市觀望。棉企報價(硬三級為14700元/噸,軟三級14300.14400元/噸)與紡企出價(硬三級為14500元/噸,軟三級為14200~14300元/噸)存在一定差異,任何一方都不愿讓步,致使當地皮棉成交難以放量,基本為有價無市。至2月18日,當地開工的棉花收購企業不足20%。

5.紡織企業青睞進口棉。2006年2月河北省僅有個別實力雄厚的棉紡織企業有近兩個月的庫存,而大部分廠家的庫存只能夠維持半個月時間的正常生產。前期紡織企業采取“隨用隨買、用多少買多少”的靈活方式購棉,一方面根據紗、布的訂單采購外,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等待進口棉的配額發放時間。隨著第一批進口棉關稅外配額發放辦法的確定,棉紡織企業更像是吃了定心丸,采購國棉的積極性也更低了。目前,國產棉價格要高出進口棉價格的20%,進口棉質量好,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樂于接受進口棉。截至2006年5月底,國內紡織企業棉花庫存中,進口棉已占到34.8%。面對國內棉花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國產棉卻在滯銷或減產。截至2006年6月底,河北省積壓棉花達4.6萬噸,占總產量的8%。

二、棉花進口對我國棉花產業影響的規律

通過對2003~2005年度棉花進口追加配額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影響分析,可發現如下規律:

1.配額發放兩個月后,國內市場價格開始下降。由于從宣布配額追加至進口棉花到港時間大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所以一般在配額發放兩個月后,國內市場價格開始有下降趨勢。如2003~2004年度,2003年12月追加配額,反映在市場上的棉花價格下降的時間為2004年2月;2004年2月追加配額,導致從2004年4月價格開始下滑;2004-2005年度4月追加棉花配,5月底和6月國內市場價格開始回落;2005~2006年度,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追加配額,2006年3月中國棉花價格指數下降,2006年4月國家追加配額,2006年6月,國內棉花銷售價格繼續小幅下跌。

2.追加配額的時間和數量決定價格下降幅度。進口時間越集中,數量越大,國內棉價下降幅度也越大。2003~2004年度和2005~2006年度就是很好的例證。在2003年12月到2004年2月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共追加配額150萬噸,2004年1-6月共進口棉花145.6萬噸,占全年進口數量的76.1%。正是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2004年4月至8月為價格大幅度下滑,致使2004~2005年度棉花價格在低水平運轉。2005~2006年度,在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短短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國家共發放配額239.5萬噸,4月再次增發配額20萬噸,使棉農和棉花企業遭受巨大損失。而2004~2005年度由于發放配額的時間間隔較長,量比較小(兩次共追加140萬噸),價格下降的幅度小,因此,是對國內沖擊最小的一年。

3.滑準稅率下,關稅配額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護國棉的作用。通過對國棉328指數與CotlookA指數價差分析,如圖1和圖2所示,自2005年12月23日至2006年12月23日兩者之間的價差逐漸減少,說明進口棉花的價格優勢逐漸下降。如圖1所示,配額內稅率下,2005年12月23日國棉價格高于國外價格2488.49元/噸,到2006年2月21日價差降為1819.52元/噸,其后又有些上浮,到2006年6月28日價差最高值為2809.99元/噸,其后價差一直在減小,2006年12月15日時,價差僅為24.81元/噸。近期差價在零附近震動。如圖2所示,在滑準稅率下,國棉328指數與CotlookA指數價差比配額內稅率下的價差要小得多,價差最高值是2006年2月22日為1530.76元/噸。到2006年10月16日時,價差僅為41.26元/噸。從2006年10月17日開始,價差為負值,到2006年12月20日國棉價格以低于外棉414.20元/噸,說明在滑準稅率下,關稅配額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護國棉的作用。

三、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棉花進口對國內棉花產業造成的沖擊

(一)合理利用WTO允許的措施保護我國棉花產業

隨著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棉花產量的增長空間有限,雖然進口棉解決了國內紡織企業原料短缺難題,但如果進口棉將作為棉紡原料的重要來源長期占據我國市場,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危害很大。一旦形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當國際炒作操控市場,棉紡工業作為我們的民族工業將面臨極大的風險,當然也會波及到棉花種植業,如2004年以來華北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已出現逐漸萎縮,直接影響了植棉主體棉農的切身利益。為保護近億棉農的利益和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的利益,我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必須合理利用WTO允許的正當保護條款和措施支持我國棉花產業發展。

1.繼續實行配額管理的方法,但追加配額前要進行全面考證。關稅配額管理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控制棉花進口的方法,但要有效使用該方法,降低或避免棉花進口對我國棉花產業造成不利影響,必須充分做好追加配額前的論證工作,為此:一是研究配額外關稅水平是否按WTO的要求予以征收的問題,全面評價放棄應征關稅對涉棉產業鏈的利益影響;二是在確定追加棉花進口配額時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1)全國棉花播(栽)面積和播種時間及產量。一般春播(栽)育苗移栽結束時間在5月底,短季棉播種或移栽時間在6月上旬。取得及時準確的棉花種植方面數據需要多部門的配合,尤其是有關信息預測機構的配合和支持。(2)棉紡產量。1~5月份棉紡產量和增量,以及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情況對棉紡產量的多少起著關鍵性作用。(3)國內外棉價的走向和走勢。力求在國際價位不高時進口,有利于節約外匯。(4)發放時間和追加的數量。追加時間宜在5月底,7月應結束,宜分批追加,每批不宜過多,以50萬噸為好,避免發生像2003~2004年度那樣一次配額追加數量過多,進口時間過分集中的情況。

2.盡快采用反補貼措施。美國是我國棉花進口的主要來源國。美國棉花產值每年不過30多億美元,而政府對棉花生產和出口的各種補貼卻接近甚至超過這一數字,如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美國棉花生產者共得到124.7億美元的補貼,而同期美國棉花的產值是139.4億美元,補貼率(即補貼占整個產值的比例)為89.5%。也就是說,美國棉農每銷售1美元的棉花,政府另外付給他們89.5美分。2001~2002年度,美國政府支付給棉花生產者39.83億美元的補貼,而同期棉花的產值只有30.80億美元,補貼率為129.3%。依仗巨額補貼美國棉花在國際市場上依靠低廉的價格到處攻城掠地,我國棉花產業深受其害。@@@2006年8月1日,美國正式取消棉花出口補貼,但事實上美國政府承諾取消對棉花出口的補貼只占美國對棉花產業補貼的不到10%,對美國棉花生產及出口的影響也極其有限。因為占美國對棉花產業補貼的90%的生產補貼還依然存在。這些補貼在世界貿易組織對補貼的分類中屬于可申訴的補貼,主要有以下6類:(1)8.98億美元的市場營銷貸款,用來保證生產者每磅棉花最少獲得0.52美元的收入。(2)8.695億美元的反周期支付,這種支付在每磅棉花價格低于0.6573美元時使用。(3)1.941億美元的棉花保險補貼。(4)4.214億美元的直接支付,是基于調整過的歷史面積和單產數據對棉農給予每磅6.667美分的直接支付。(5)5000萬美元的棉籽支付來降低軋花成本。(6)通過出口信貸擔保,推動價值3.49億美元的棉花出口到有關發展中國家[引。

針對美國棉花確實存在著高補貼,并與對我國棉花產業造成的損害存在因果關系的事實,我國應盡快采取反補貼措施,加快立案調查工作。反補貼的立案調查工作需要時間長、工作量大,如巴西和美國的棉花補貼案件僅訴訟之前的調查取證就花去了兩年多時間。因此,等到國內棉花產業無立足之地時再去調查已晚矣。巴西和美國的棉花補貼案件中巴西勝訴為我國提出反補貼的勝訴提供了一個好的樣本,因為巴西告美國的棉花補貼發生在2003年之前,此時的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達成的農業協議中有一個“和平條款”,規定一國給予本國產業的補貼水平只要不高于該國1992年支付的實際金額,其他國家就不能提起申訴。這一條款于2003年底已到期,在此之前能勝訴,如今該條款失效,發達國家的“麻煩”更會越來越多。

部分專家和業內人士對反補貼持有懷疑的態度,擔心反補貼會不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報復,尤其國內紡織企業持反對意見的多。事實上,一些主張放開棉花進口限制的紡織企業都不否認大量進口棉花帶來的威脅。如浙江巨鷹集團、羅蒙集團和山東華潤等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對外棉大舉進入均表示擔憂,他們認為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不斷,如果國內棉花產業被擠垮,紡織原料很容易被人卡住脖子,不僅紡織產品出不去,美國棉花也不會再是質優價廉的代名詞了。考慮到反補貼措施從準備到立案的時間比較長,有兩年或更多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我國棉花產業若缺乏保護,影響將難以挽回。因此,為了及時使我國棉花產業得到保護,免受國外棉花的沖擊,我國可采用保障措施。

3.實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對其他成員的正當貿易行為而實施,是非歧視的,是對造成國內同行業損害的進口產品而實施的,所以不易引起報復行為。同時實施保障措施的條件也簡單,花費的時間少,更適合我國國情。

實施保障措施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首要條件是進口數量大量增加。2002~2005年原棉進口數量快速增長。從2002年的20.8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257萬噸,年均增378.6%。第二個條件是嚴重損害。棉花的大量進口給我國棉農和棉花經營企業造成嚴重危害,在2005年12月份香港樂施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棉花在中國市場大量傾銷,壓低了中國棉花的價格,迫使眾多農民退出棉花生產領域。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估算,在過去近6年中,進口棉花奪走了我國農民25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每個種植棉花的農民失去了250元收入。并且2004年以來,我國主營棉花的企業普遍因進口棉的沖擊而虧損。第三個條件是進口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每次追加配額之后的兩個月,國內棉花價格就會降低并且經營棉花的企業也隨之產生虧損或破產。

(二)提高國內棉花質量

在外棉價格優勢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國內紡織企業還“青睞”外棉,并存有大量的外棉,而國內棉花卻大量積壓,甚至有些紡織企業愿意停產等待外棉也不購買國內棉花。要想與外棉競爭,國內棉花生產者必須提高棉花的質量。

(三)棉花企業應增強內部競爭力

2005年度以來,進口棉給國內現貨棉花市場造成空前的壓力,國產棉的地位受到了極大挑戰。但外棉低價傾銷和配額發放只是造成國產棉困境的外因,作為國內棉花企業,更應該練內功,提高自身競爭力。一是提高市場分析能力。良好的市場分析能力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很多棉花企業根據歷史經驗認為棉價節后上漲是一個規律,一般都在前期囤積,后期待高拋售,但2006年行情特殊,春節后沒有出現人們意料中的上漲,且持續陰跌,讓很多經驗豐富的老棉商大跌眼鏡。國內很多棉企往往習慣靠感覺或抱著賭博心態從事棉花經營,這樣只會加大自身風險。而國外棉花公司一般都有市場分析部,專業的市場分析人員通過搜集整理信息作出自己判斷,向決策者提供建議。二是走規模經營道路。通常只有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才能產生效益。國產棉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大棉花企業經營能力在4~5萬噸,很難滿足紡織廠一次性大量采購。而很多國際棉花公司經營規模較大,一些外商僅在國內保稅區存有幾十萬噸棉花。如果自己資源不夠,還可以從各方調集貨物向紡織廠集中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