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一體兩翼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2:28:00
導語:外貿一體兩翼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的貿易救濟工作,包含著對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應對國外貿易救濟調查兩部分,其實質是維護中國的產業安全。通過建立中國的貿易救濟機制,鑄造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安全閥,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工作的重點。在進行貿易救濟時,具體做法是建立以商務部為主體,地方商務主管部門、中介組織及企業為兩翼的工作機制。就是以市場經濟導向為目標,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積極性,中介組織的組織協調作用,地方政府的推動作用,商務部的總體指導、統一規劃和對外交涉作用。中國在“一體兩翼”機制建設方面雖然積累了一定經驗,但還應當在以下方面繼續完善。
一、從商務部層面來講,應當做好如下工作:健全和完善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救濟體系。
第一,我國政府應當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救濟機制,進一步完善我國實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救濟體系。就目前而言,首要任務是加快與貿易相關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建設,健全應對貿易摩擦快速反應機制和敏感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尤其應當加強汽車、紡織服裝業、信息通訊業、農業等產業的損害預警。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和我國駐外機構要加強相關信息的搜集,特別對重點出口國更要提高警惕。一旦發現國外有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貿易壁壘的動向,應當及時把信息向有關企業發送并預警。其次,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競爭力調查體系。為了從根本上維護我國的產業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是最根本的應對方法。我國外貿法已經將產業競爭力調查在具體條文里加以規定,但沒有配套的具體實施規則和辦法。我國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從立法、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完善組織和經費保障等方面,落實競爭力調查體系的具體要求和規定。具體講,要從三個層面上提高競爭力:宏觀層面的國家競爭力,中觀層面的產業競爭力,微觀層面的企業競爭力。
第二,應當重視國外針對我國的特殊保障措施立法,采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措施,積極做好對外交涉和應訴的準備工作,提高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整體能力。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勵企業參加應訴,尤其是反傾銷應訴。不應訴必然會丟失市場,應訴不力,就會丟掉大部分市場。但參加各種貿易摩擦的應訴,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我國出口企業,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存在著嚴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短缺,沒有實力去應訴。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應訴,協調各方力量,作好信息服務和業務指導工作,對出口企業的應訴費用予以補貼。
第四,加大貿易救濟工作的專項資金支持。貿易救濟工作的成敗,直接關系到產業安全、國家的整體運行和經濟安全。貿易救濟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我國應當把貿易救濟所需資金納入國家整體財政預算范圍,加大資金支持,并且專款專用。
第五,培養與貿易救濟工作相適應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貿易救濟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貿易救濟人才必須是精通外語、國際貿易、產業經濟、會計、審計和法律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應當通過委托高校培養或到國外培訓等方式進行專項培養。另外,建立貿易救濟專家庫,單純依托商務部工作人員很難把貿易救濟工作完成,這就需要借助外力,尤其是各個方面的專家。
第六,對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時,在利用“公共利益”條款時,既應當考慮申訴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又應當考慮社會福利性支出和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后對國內經濟造成的貿易牽制性影響。
建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外貿發展戰略。第一,在出口指導思想上,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徹底改變傳統以“出口創匯”為首要目的的粗放型外貿發展戰略模式,重視進口和國內市場的作用,實施進出口和國內消費并重的平衡貿易戰略,實現出口促進從“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轉變,逐步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改善,促進產品升級。第二,政府應當鼓勵、促進和指導企業自主創新。目前,自主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應當密切關注行業的科技發展動向,及時向企業反饋前沿技術,幫助企業在科技創新上下工夫。第三,通過各種手段改變我國出口秩序混亂的狀況。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多年來的價格剛性問題;完善勞動法和環保法規的建設并嚴格執法;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第四,要通過努力,逐步妥善解決國外對華反傾銷應訴中我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第五,要進一步推行外貿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協調好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第六,要指導和支持加強行業協會和商會的建設。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戰略。我國政府應當跟蹤全球標準化的動向,及時制定和調整國家戰略,與國際標準對接;建立與國外權威機構的相互認可機制;爭取我國的CCC認證與外國標準互認,使我國的企業不用重復認證,節約費用,便利出口貿易;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改和協調工作,爭取將我國優勢項目的標準納入國際標準體系中,變被動為主動。
加強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我國與國外的貿易摩擦已經從傳統的產品摩擦上升到了制度摩擦,尤其是由于國外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給我國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我國應當加強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強與美日歐等的協調與溝通,盡快建立符合WTO規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加強對外談判。政府應當在多邊或雙邊貿易自由化談判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積極推進區域一體化,推動建立更加自由的全球貿易機制。在知識產權爭端、人民幣匯率和市場經濟地位等談判中,政府應當講求策略。在具體的貿易摩擦案件和國外貿易壁壘的應對中,政府應當積極推動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加強我國在國際能源和重要緊缺資源的定價話語權。我國必須增加對國際市場價格制定過程的影響力:通過建立儲備,抑制國內過熱需求和不合理使用,增加對重要資源性商品進口的自我調控能力;對買賣雙方市場的聚集力量進行對比,在合作與競爭中把握好分寸,爭取最優惠采購價格;建立與重要資源性商品出口國之間的緊俏資源置換關系,實行進口來源地的多元化,在強化國際定價權過程中實現雙贏。
在法律中具體規定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在貿易救濟中的地位。在現有體制下,商務部對于地方各商務主管部門只是工作上的指導關系,缺乏紀律約束,有時商務部代表中央政府發出的要求難以得到落實。東中西部各省市發展程度不同,開展貿易救濟工作的現狀也不同。東部發達省份,自主性和積極性比較高,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和資金落實等方面做得比較好,而中西部省份就做得比較差些。在沒有法律明確定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的短暫利益、政績工程等,阻止貿易救濟工作的開展。所以,應當依據對外貿易法,在具體的規則中明確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在貿易救濟中的法律地位和工作任務等。
完善省市一級的“一體兩翼”工作機制建設。建立和完善省市級的貿易救濟工作機制,建立地市級工作機制和省市行業協會之間的工作網絡,充分發揮基層商務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應當成為商務部和行業協會及企業聯系的紐帶和橋梁。
加強貿易救濟人員培訓和人才培養。可以通過地方商務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商務部學習和商務部派駐人員到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指導工作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爭取為地方培養一批能打善戰的貿易救濟人才。
完善商務部和地方商務主管部門的貿易救濟信息溝通和工作協調機制。商務部雖然啟動了不同司局與不同地方商務主管部門的工作聯絡機制,但對于具體貿易救濟工作機制的建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應當作為商務部的“助手”,在貿易救濟調查、行業競爭力調查等方面協助商務部開展工作。
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應當提高開展貿易救濟工作的積極性。我國加入WTO的“后過渡期”馬上就要結束,意味著我國出口企業和各產業將面臨著全球化的直接競爭,不會再享有特殊保護措施。無論是對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還是應對國外的貿易救濟調查,地方商務部門在維護地方經濟利益和企業利益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美國把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地方政府對企業的補貼等都納入其相應的評價體系和法律制度中,這是我們遇到的新情況,也預示著地方政府和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在進行貿易救濟時具有了獨立主體資格。如美國認為我國某一省份對某一產品存在著補貼情況,可能會對該省出口產品單獨征收反補貼稅,不會涉及其他省份,在進行貿易救濟時,該省份就得單獨去應訴和處理。
協會和商會要充當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發揮其在貿易救濟中不可替代的協調作用
加快規范行業協會的立法。通過規范行業協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健全和完善行業協會的法規體系,從法律角度保障行業協會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獨立履行行業代表、行業服務和行業協調的基本功能。如規定行業協會的準入標準,對現有行業協會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
調整行業協會的整體布局。我國現有行業協會的布局與我國的產業發展方向已經不太協調,尤其是對于新出現的行業,存在行業協會缺位的現象。因此應當根據我國產業的發展方向,重新調整行業協會的布局。
建立服務機制。協會、商會要關注和熟悉國際市場,搜集信息,熟悉和了解進口國的法律制度,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向政府反映企業的要求,提出政策性建議,預防和應對國際貿易中出現的問題。
建立協調機制。協會、商會要指導其會員正確處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本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關系,維護行業內部企業的利益。應當及時跟蹤和調研國外企業對我國相關產業造成的損害和損害威脅,代表行業向商務部提起貿易救濟調查要求。在遇到國外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調查案件和貿易壁壘時,協會、商會要出面組織有關企業參與應訴和申訴,充分發揮其協調應訴、申訴的重要作用。協會、商會還應當通過對外協商,真正發揮企業利益代言人的作用。
建立自律機制。協會、商會應通過制定本行業的職業道德、行為準則、質量標準、議事規則、仲裁規則等,規范企業行為,促使會員企業相互監督,規范企業間的競爭關系,制止“削價競銷”,維護產業整體利益,避免遭遇國外反傾銷和各種貿易壁壘。
建立貿易救濟專項基金制度。協會、商會應當每年預留出一定比例的基金,建立貿易救濟專項基金制度,作為支持會員企業應訴之用,這樣可以分擔出口企業的風險。
加快進行貿易救濟工作的人才培養和人員更新。目前面臨的問題是,貿易救濟需要專業的法律和經濟人才,行業協會由于長期的體制問題,這方面的人才匱乏,進行貿易救濟人才培養和人員更新是協會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
出口企業作為貿易救濟的直接受害主體,應當發揮貿易救濟的主力軍作用。各類出口企業應大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貿易救濟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在進行貿易救濟時,要著眼企業的長遠利益,積極參與應訴工作,密切配合協會、商會,與同行相關企業一起形成“四體聯動”的工作機制,保護和拓展自己的出口市場,捍衛自己的權益。
出口企業應當提升國際競爭力,避免和減少貿易摩擦
首先,應當在產品質量上下工夫。在產品的生產方面,應當通過加大科研投入,運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產品,改進產品加工工藝,強化綠色包裝和清潔生產機制,推出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形成獨樹一幟的產品優勢,避免與其他國家在低技術層次上相互競爭。我國出口企業還可以通過開發和出口創新勞動密集型產品來避免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創新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指含有高技術或專利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具有新功能的紡織品、智能玩具、新型家庭用具和體育設施、傳統文化和現代工藝相結合的各種工藝品等消費品。擁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一項比較優勢,然而,在國際分工中,我國大部分企業處于低端,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價格低廉,由此產生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我國應當通過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和生產創新密集型勞動產品,創造新型和多樣化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形成產業和規模。這樣既可以把我國的勞動力優勢轉化成長期的國際競爭優勢,又可以避免貿易摩擦。在開發創新密集型勞動產品時,應當保持地區的差異性和特色,這樣可以避免與其他國家產品的雷同性,形成長期的國際比較優勢。其次,加速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進程。加速技術創新,開發自己的品牌,改變我國處于低附加值加工狀態。再次,充分利用國際采購網絡及跨國零售企業的批發和零售渠道,構建自己的國際營銷網絡。最后,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所實施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的優勢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便利,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避開各種壁壘,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環節。
- 上一篇:WTO農民收入增長研究論文
- 下一篇:貿易自由需求影響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