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協調運行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3:17:00
導語:國際貿易協調運行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協調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本質上是國家經濟調控的國際化。戰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國際競爭也日趨激列。競爭必然引起矛盾和經濟摩擦,世界各國為了緩和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國際協調手段。本文就目前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討。
一、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客觀基礎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是世界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機構為維持世界貿易的正常運行,對國際貿易活動進行聯合干預、管理和調節,以及相互調整、相互適應的方式及其起作用的過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實質是國際經濟領域競爭和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因此,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有其客觀基礎的。
首先,世界經濟是開放經濟。所謂開放既是一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聯系及相互依賴的程度,也是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溶為有機整全的發展過程。世界經濟最基本的特征是開放性,有了開放經濟才有世界經濟。正是世界經濟的開放性這一特點,決定了開放的國民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必然性。因為開放經濟間相互聯系的條件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開放的條件變了,國際協調就不可避免,相互開放本身就意味著需要相互適應、相互調整。因此,開放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前提,而協調是為了使開放進一步順利和健康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進程,就是國際經濟協調的過程。
其次,世界經濟是市場經濟。各國經濟不管其宏觀管理模式如何,分配體制怎樣,對于世界經濟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產者。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在于商品生產者在市場上為實現其商品的交換價值所展開的競爭。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商品生產者作為獨立的經濟單位或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實現的商品的國際交換價值,他們之間的競爭往往要超過國內市場上的競爭。但是,對世界市場和競爭行為的規范無法象一國國內那樣依靠強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來確立,而只能通過國際經濟協調來實現。當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所引起的矛盾尖銳化、激烈化,以至影響世界市場的正常運行時,國際經濟協調就不可避免。伴隨著國際市場商品競爭的日益加劇,協調就越來越經常和重要,可以說國際經濟協調是與世界經濟的市場深化相聯系的。
第三,世界經濟是一個聯系緊密的生產體系。一方面,國際分工的存在和擴大,使所有國家的生產愈來愈專業化,各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賴于他國的生產,同時也滿足他國的需要,世界生產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國際分工的參與者被特定的經濟制度和國界所阻隔,但所有的參與者之間已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產關系,即參與國際分工的企業不僅必須遵守自己國家的規則,而且還必須遵守其他主權國家的規則。世界市場和生產體系與各國政府的管轄權是矛盾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的國家的自決能力,使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難以獨立地實施,政府決策的效應弱化,這就在客觀上需要進行國際經濟協調。從協調建立國際經濟行為規則,適應世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一角度而言,國際經濟協調本身就是世界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國際經濟協調的過程,也是世界經濟整體性不斷增強的過程。
在認識世界經濟的基本特性是國際經濟的客觀基礎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國際經濟協調的影響,因為當代世界經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世界經濟。國際協調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度對經濟調節國際化的一種形式,整個協調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調節國際化的一種形式,整個協調過程和協調機制都與發達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密切的聯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強化促進了國際經濟協調,而國際協調的發展又反過來使國家壟斷地們加強。戰后主要西方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都到了空前的發展,政府既是經濟活動的仲裁者,作為上層建筑從外部提供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同時又是直接參與者,作為經濟基礎深入經濟生活內部調節和干預運轉。隨著經濟生活的國際化,由國家政府出面對經濟進行國際干預和調節不僅成為必要,而且有了可能。特別是當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衰退出現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往往會采取國際協調的方式。而國際經濟協調又必然會加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能力,單個國家干預往往力不從心,通過國際協調則效果顯著。
2.區域經濟集團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既是國際協調的產物,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經濟生活的新的高級形式。如歐洲經濟共同體這樣的超國家經濟集團,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合,同時也是國際經濟協調不斷發展深化的產物。
3.跨國壟斷資本全球性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也迫切需要國家政權間的迫切需要國家政權間的經濟協調,以保證它們具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的穩定外部環境。從這個角度看,國際經濟協調也是私人資本與國家政權融合和合作的形式,是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生活的國際延伸。
二、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目標是為了消除貿易不平衡和貿易摩擦,減少貿易障礙,以推動各國及世界經濟的增長。在這一領域活動的經濟協調組織組成了一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體系。在該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關貿總協定。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貿總協定進行的國際協調具有全局性。目前關貿總協定的締約方已達100多個,由這些國家進行的進出口商品貿易占世界貿易的85%以上。也就是說,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貿易活動都是在關貿總協定協調下進行的。而且,關貿總協定的協調十分廣泛,協調對象幾乎包括了所有商品,并在烏拉圭回合中把它進一步擴展到農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領域。二是關貿總協定對其他貿易協調活動具有規定和制約作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實行的貿易政策和同其他國家進行的貿易協調活動具有規定和制約作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實行的貿易政策和同其他國家進行的貿易協調必須服從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為了增加各國貿易政策和措施的透明度,促使所有締約方更好地遵守關貿總協定規則和履行承諾,保證多邊貿易體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關貿總協定1989年建立了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通過定期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來審議締約方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關貿總協定的原則規定著其他貿易協調的方向,使后者表現為關貿總協定規則的延伸。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協調活動雖然具有與關貿總協定類似的廣泛性,但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論壇的性質,在采取實際國際措施方面還比較薄弱,在全局性貿易協調中只是對關貿總協定體制的一種補充。
在關貿總協定的總體框架之下,國際間還廣泛進行局部協調。局部協調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針對特定商品的協調,主要通過國際商品協定或各種雙邊貿易協定進行;另一種是在一定區域內的協調,主要采取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等區域經濟集團和貿易協定、國際會議等方式進行。局部協調對關貿總協定的全面協調起補充和促進作用,并與后者共同組成系統的國際協調機制。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是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協調各國貿易政策和管理措施的。
(一)關稅政策協調
它通過在國際協商的基礎上確定和修改有關國家相互間進口關稅水平,達到調整相互貿易關系和貿易狀態的目的。關稅協調使各國關稅的形成方式發生變化,協定關稅日愈取代自主關稅而占據主導地位。關稅協調主要是通過改變各國關稅結構和關稅水平實現的。其變化首先是使關稅從單一稅率結構向多樣化稅率發展,目前各國已普遍以復式稅則取代了單一稅則。在復式稅則中,其最惠國稅率、普惠制稅率、特惠稅以及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內部的關稅免除等,都是通過各務關稅政策協調之后,才最終確定的。關稅協調的另一影響是使各國稅率水平降低。這是由于各國關稅中協定稅率比重較大,而且關貿總協定通過不斷組織關稅減讓談判,使各國關稅水平進一步下降。
(二)非關稅政策及管理措施的協調
非關稅協調的根本目標是消除國際間的非關稅貿易壁壘。這方面貿易障礙主要是本世紀30年代以來建立的,并對世界貿易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害。基于這一教訓,戰后建立的關貿總協定強調取消進口數量限制,以關稅作為唯一保護手段原則,試圖通過推動各國外貿調控手段以非關稅措施向關稅措施轉化。再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關稅,對立全球范圍的自由貿易體制。關稅總協定自肯尼迪回合開始,推動締約方限制非關稅措施舉行談判,達成了若干有關協議。但是由于各國利益難于協調,關貿總協定不得不放松對締約方執行上述規則的要求,允許締約方在例外情況下,利用保障條款保護國內市場。另外,關貿總協定把涉及貨幣儲備、國際收支和外匯安排的非關稅政策協調交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處理,要求全體締約方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與之合作。
在區域范圍進行的具有重要意義的非關稅協調是建立經濟一體化組織。它能夠比較徹底地排除成員國間的非關稅壁壘,并通過吸收新成員擴大協調范圍。在不能立即取消外匯管制的情況下,一些國家利用簽訂清算及支付協定擺脫它對貿易的限制。各國還經常采取協商建立某種出口數量控制機制的做法,避免和取代非協調的單方面進口限制,如多種纖維協定等協調進出口雙方行為的國家政府間商品協定,以及自動出口限制協議、有秩序銷售協議等。
(三)交易活動管理措施的協調
這類國際協調主要存在于出口領域,指若干國家通過建立原料生產國與輸出國組織、簽訂商品協定等,統一規定和調整成員國某種商品的交易數量、價格或者交易商品的種類。發展中國家采取這種協調方式較多,主要用于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宗敏感性初級產品的出口管理。發達國家一般對本國出口產品較少干預,但也存在出于政治、軍事目的或為了實行經濟制裁進行聯合出口管制的做法,如巴黎統籌委員會的出口管制、發達國家的聯合禁運和封鎖、凍結政府貸款以限制國內企業對象國家的出口等聯合行動。
三、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局限性
戰后世界貿易基本上保持著持續增長態勢,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間貿易差額在趨于縮小,各種國際貿易組織的作用在不斷加強,這些都是與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分不開的。但是,從目前世界貿易格局和關貿總協定所倡導的宗旨目標看,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運行及其功能仍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和缺陷。
(一)不能有效協調利益的分配
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利益為各國所分享。發展中國家也能從對外經濟活動中受益,如利用發達國家市場擴大出口,吸收發達國家資金擴大積累,取得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通過密切相互關系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發展環境等。但是,發展中國家在以上各方面本應享有的國際經濟利益,卻以不同形式被發達國家獲取。國際經濟利益共享中存在著許多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可以說是國際利益分配向發達國家的傾斜。這種利益的傾斜與國際協調機制不完善密切相關,也受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
1.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地位弱于發達國家,從而在供求調節的利益分配中自身利益受到損害。這表現在,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組織形式低,發達國家則多為國際壟斷組織;發展中國家產品多為競爭性市場結構,發達國家產品具有較強的壟斷性質;發展中國家在技術市場上主要是作為購買者,而發達國家作為供方對技術具有壟斷優勢;由于制造業落后、資金短缺和缺乏技術開發能力,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產品、資金、技術的需求具有剛性且難以取代,使價格、利率等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還由于經濟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處于被動接受發達國家所進行經濟調控的不利地位等。
2.發展中國家不能自主選擇參與和協調世界經濟活動的方式。以國際貨幣制度為列,目前發達國家主要實行浮動匯率制,它的正常運行以靈活的金融交易和各國較發達的開放型金融市場為背景,使頻繁的匯率變動在幅度較小的范圍內進行。發展中國家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而且,現行匯率主要受資金流動的影響,其規模和流向的較大變動,使發展中國家很難期望在浮動匯率下保持匯率穩定,而這一點對穩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入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商品結構、地區分布、主要貿易伙伴相對集中,為了避免匯率波動,它們不得不普遍實行對主要貨幣或一攬子貨幣的掛鉤制度。但這種被迫的選擇使發展中國利益受到多方面損害。首先是需要較多的國際儲備,從而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負擔和外匯短缺狀況。而且,增加國際儲備的方法是在對發行儲備貨幣的少數發達國家的國際收支中取得順差,使實際資源向儲備貨幣發行國轉移,經濟發展受到損害。其次是匯率波動對發展中國家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不同。對巴西等國的實證分析表明,美元升值時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上變動特征是,出口價格下降幅度大于進口價格下降幅度。結果使發展中國家利益在匯率波動中受到損害。
3.發展中國家缺乏對國際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例如,發展中國家通常不能對所出口初級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進行有效控制。發展中國家用進口限制等手段改善貿易條件的能力也相對較低,因為其自身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剛性強。發展中國家還因缺乏國際交易的經驗和知識技巧,對進出口貿易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蒙受損失。
(二)協調機制渠道不暢
運行機制的協調、資源配置等功能是世界貿易協調發展,實現高效率的保障。但是現實世界貿易的運轉遠未達到高效、合理、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態。其中比較實出的問題是:最需要借助于國際商品交換和技術轉讓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卻很低,而發達國家又主要發展它們之間的貿易關系;資金流動同樣主要在發達國家間進行,外匯及資金嚴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卻得不到所需要資金,甚至出現資金倒流現象,對發展中國家現有的國際投資,出主要集中于少數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態長期得不到解決,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嚴重、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導致大量國際債務積累和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這些情況表明,國際貿易運行機制并未能充分、有效地對世界經濟狀態進行合理調節。
(三)市場機制與政策機制的摩擦
國際貿易協調機制呈多元化結構,便其最基本特征是市場機制與政策機制二元結構并存。政策機制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是對市場機制的補充,但在實際運行中兩種機制的作用常常發生矛盾。一是在時效上搭配不當。制定政策、付諸實施、產生效果的政策調節過程起動較慢,對市場變動反應存在時滯,開始調節時,經濟波動方向可能已經改變,導致它同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相互抵消。二是存在目標矛盾。市場機制的缺陷需要由政策機制來彌補,包括國際經濟協調和自主政策協調。二者之間也存在種種摩擦,其中存在一個實出的問題,即政策分歧或政策對立。它根源于各國國民經濟狀況的差異,相對獨立性和國民經濟利益的對立。在此基礎上分別進行的自主政策往往在方向及措施上相互矛盾與沖突,給世界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和世界范圍的國際收支失衡、債務危機等問題的解決造成障礙,也干擾了國際協調的發展。同時,市場機制具有單一目標導向的特征,政策機制則表現為多重目標,因此會對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干擾。
(四)全球協調與地區協調、多邊協調與雙邊協調的矛盾
在國際貿易協調中,全球性協調與地區性協調并存,而且相互交織在一起;多邊協調與雙邊協調同時進行,同一國家、同一市場的經濟活動受到來自不同國際協調組織的干預。一國自主的經濟調節也是通過對外經濟政策和國內經濟政策的間接影響這一多重方式進行的。這就使國際協調機制形成了多層次、多環節結構。如國際資金流動的基本原因是存在預期收益的國際差異,因此利率機制調節著國際資金的配制與流動。但是同時,由于資金在不同的貨幣區之間進行,匯率也對它產生重要影響,較小的利率差被匯率波動抵消。
在國際協調中,雙邊協調較為簡便易行,有關雙方通過協調達到利益一致。但這種協調往往是在個別領域,有很大局限性,還不能充分體現國際協調的目標。地區性協調有助于彌補全球性協調干預程度低、采取措施遲緩、約束力不強等缺點,也可以減少全球性協調的多層次和復雜程度,是實現全球性協調的重要途徑。但是,地區性協調可能會導致排他性地區經濟集團的形成和經濟區域化,破壞世界經濟的統一性和協調發展。當區域經濟目標和世界經濟目標不一致時,就會造成全球性協調與地區性協調的矛盾的沖突,使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無法正常運行。
總之,戰后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發展是有客觀基礎的,它是世界生產關系適應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正確認識這一點,對一個國家制定適宜的宏觀調節政策,發揮開放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是很重要的。既然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獨立于世界經濟之外,那么每個國家都有必要擴大開放,并在開放中協調本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
- 上一篇:審計職責思考論文
- 下一篇:物業人員接打電話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