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01 10:52:00
導語: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的發展可追溯到中國的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西北絲綢之路”,而關于理論方面的研究,學術界普遍認為始于17、18世紀期間的重商主義,主張國家通過貿易保護增加國家財富,通過管制金銀貨幣和壟斷對外貿易,大力鼓勵出口和限制進口等手段扶植本國產業的發展,實現貿易順差。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英國的制造業在整個世界生產中占了1/3。為促進本國產品出口,占據盡可能多的世界市場份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提出了與貿易保護政策相對立的自由貿易政策。與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相呼應,自由貿易理論也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展。亞當·斯密提出的國際貿易基于絕對優勢,以及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都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實現產品在各國間的交換,各國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斯密和李嘉圖都是主張解除國家對貿易的管制,降低關稅和保護力度,倡導自由貿易。
與英國相比,同一時期的美國、法國和德國實行的都是貿易保護政策,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農業、民族工業和扶植新興工業的發展。經濟理論上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傳統貿易保護理論,主張經濟落后國家通過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幼稚產業,促進其發展,實現工業化,但保護只是暫時的,等幼稚工業成熟壯大后,還是要實行自由貿易。
20世紀初,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其工業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但在對外貿易政策上,繼續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侵略性,也被稱為超貿易保護政策:對進出口貿易實行許可證制及外匯管制;對進出口商品規定進口限額,征收高額關稅或禁止進口;對出口商品予以補貼或關稅減免。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內市場的壟斷價格和奪取國外市場。但美國由此而遭到貿易伙伴的報復。這一時期,世界的主要國家均采取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政策,如高關稅、外匯管制和貨幣貶值;一些國家試圖通過減少進口實現貿易盈余,結果導致了國際貿易體系的崩潰,使世界經濟之所以陷入大蕭條長達10年之久。
二戰后到上世紀70年代期間,在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國際多邊自由貿易體制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世界貿易政策出現兩種主要傾向:為了占領國際市場和使用廉價資源,發達國家均傾向于貿易自由化;而同時期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大多數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來扶持民族產業。20世紀80年代后,資本主義經濟進入緩慢發展時期,貨幣危機、石油危機、債務危機以及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給發達國家以沉重的打擊,各國又重新考慮對國內市場保護的問題。這一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在世界倡導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也被稱為新貿易保護主義。
2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一般特征
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新重商主義,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目的是想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的約束,通過貿易保護,達到保護本國就業,維持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的支配地位。它們在維護民族利益,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旗幟下,行保護之目的,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隱蔽性,手段上的欺騙性和戰略上的進攻性等特點。
2.1形式上的隱蔽性
在自由貿易理念盛行、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貿易保護措施具有隱蔽性。在GATT/WTO體制下,經過八輪多邊貿易談判,使得像關稅、配額、進口許可證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非關稅壁壘開始成為各國實施貿易保護的主要工具。但明顯性的非關稅措施如進口許可證制、自動出口配額、出口補貼和進口配額等受到WTO規則的約束越來越嚴,隱蔽性的技術壁壘如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等形形色色的措施成為合適的選擇。新貿易保護主義是在自由貿易、公平貿易和其它為促進世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理由的掩護下來實施貿易保護,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具有很強的隱蔽性。2.2保護范圍的擴大化
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幼稚產業或弱小的新興工業,主要涉及有形貨物與農產品。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對象一方面是本國正在衰落的壟斷產業如鋼鐵業;另一方面是本國已經高度發達且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如金融業等,因此保護范圍不僅擴大到貨物貿易的一切領域,而且擴大到服務、技術、資本等領域當中。除了擴大保護對象外,新貿易保護主義還鼓勵出口,由國內市場的消極防御轉向
向國外市場的積極進攻,并形成了從出口補貼、出口信貸與國家信貸擔保等一系列的體系化制度
3保護手段的多樣化
首先,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保護手段仍被頻繁應用。其次,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等貿易壁壘花樣翻新,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在環保和科技方面的優勢,制定更高的環保、技術、商品和勞工標準,以削弱發展中國家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獲得的出口競爭力。由于這些新型貿易保護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隱蔽性和靈活性,其中一些技術和環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術水平、維護消費者利益為出發點,甚至可以視為中性的貿易標準,加之WTO對這些貿易措施應用的限制并不統一,因而,其保護效果更為突出,進一步加劇了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摩擦。
4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隨著中國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我國企業頻繁遭遇反傾銷、反補貼、各種保障措施以及技術、環境、勞工等貿易壁壘的限制,涉案金額猛增,國內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貿易摩擦進入了高發期。我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涉案損失每年高達300-400億美元。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的貿易摩擦有不同特點。發達國家更傾向于使用技術壁壘。近年來,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頻頻進行知識產權調查(即337調查)。1996-2004年,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36起,占美國337調查總數的13%。發展中國家則主要采用反傾銷等傳統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調查數增長較快。1995年以來,這4個國家共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178起,占我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總數的41%。從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來看,中美貿易的巨額順差已成為影響中美政治經濟關系的重要因素。2005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了1141億美元。
研究表明,發達國家針對發展中國家在產品出口中的致命弱點而提出的各類壁壘措施,盡管從靜態的角度上看有失公允,但從動態的角度上看則不失公平,因為它在規范貿易行為,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推動經濟發展上有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期,正面臨來自多方的壓力。這些壓力既有來自市場方面的,也有來自花樣不斷翻新貿易壁壘方面的,更有自身競爭力缺陷等方面的。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我國應加快外貿發展戰略的調整。今后,我國應逐步建立管理貿易政策體系。管理貿易政策是介于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之間的一種對外貿易政策,是一種協調和管理兼顧的國際貿易體制,是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發展的方向,突出了對外貿易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主張國家采取法制化的政策手段管理對外貿易,并通過廣泛參與雙邊和多邊的國際經濟合作,協調各國的經濟貿易政策,增強本國在國際談判中的博弈力量,維護、提高本國企業和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寧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征演變及其理論依據[J].當代財經,2005,(1):101-104
- 上一篇:化學課電教實驗探討論文
- 下一篇:中美貿易失衡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