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時間:2022-10-12 11:03:37

導語: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設計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摘要:隨著跨文化商務交流重要性的凸顯,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開展也得到高校相關任課教師的重視。然而在教學設計實踐中,許多隱性問題顯現出來。本文從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理念和雙語教學的內涵出發,在分析雙語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從課程目標、課程教學方式、課程教學方式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對國家貿易實務課程的雙語教學設計與實踐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雙語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國際貿實務;教學設計與實踐

“雙語教學”有利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旨在從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出發,結合雙語教學的內涵,通過分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來探討該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的路徑。

一、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理據分析

1、雙語教學的內涵

“雙語教學”主要是指用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其本質是在提高漢語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綜合水平,進而提高學生跨文化進行商務交流的能力;培養能夠熟練運用兩種語言交際、學習與生活的雙元文化人才。

2、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國內外有較多專家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了探索,如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約翰•杜威提出要關注學生的需要;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A•S•尼爾利用該理論進行教學改革,充分重視學生天性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西奧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學校”理念,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強調學生的主動性,這些“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運用極大提升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意識。我國學術界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內專家大多認為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限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并主張應該下大力氣轉變教學觀念,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路子,而且大多數實證研究成果被用于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領域,對雙語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課程目標定位不準

首先,就雙語教師而言,存在兩個突出問題:首先有些教師在厘清“教學語言”和“語言教學”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英語的重要性勝過實務的學習,片面理解雙語教學是全過程的英語授課,把貿易實務課上成了英語的專業詞匯課。其次沒有分清英語和貿易實務的主次地位。在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中,國際貿易實務流程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的掌握才是主要目的。就學生而言,在分清雙語教學專業目標和語言目標的主次地位上也存在困惑,認為上貿易實務雙語課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提高英語水平,忽略了課程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以致于把雙語課當作提升英語水平的拓展課。

2、課程實施過程缺乏靈活性

在《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采用以下三種雙語教學授課方式:(1)維持型雙語教學:教師本身國際貿易實務掌握較好,英語水平不高,僅僅用英語作為點綴實施教學,學生還是使用熟悉的語言進行課堂學習,學生語言學習環境沒有創設。(2)過渡型雙語教學:部分教師英語和母語掌握都很好,在授課過程中,先使用學生熟悉的語言進行重點知識的講解,再過渡到使用英語進行授課,逐步創設能夠適應雙語進行教學的全過程。(3)浸沒型雙語教學:部分教師英語素養很高,課程教學中全過程都使用英語,讓學生浸沒在雙語的學習氛圍中,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和學生要求都很高。以上三種授課方式普遍被應用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雙語教學中,由于教師在貿易實務的掌握和英語水平有差異,學生的課程基礎和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授課過程缺乏靈活性,課堂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3、課程教學難以滿足學生需求

就目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看,雖然大部分教師采用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由于學生既要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又要將英語運用和專業知識學習相結合,故很難滿足學生對于課堂的要求;而且傳統《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中,知識為單向傳授,學生的知識內化是在課后作業完成的同時形成,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不夠及時、充分,對學生知識要點的掌握情況不能及時跟蹤,學生學習效果難以保證。

4、課程評價方式不全面

對于國貿實務雙語課程的評價,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缺乏一套系統且符合該課程特點的評價方式,不能客觀反映實際的教學情況。即對于教師而言:主要以學生的課堂教學滿意度來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而言,除課堂參與表現外,至少80%的成績來源于期末考試成績,缺乏形成性評估。

三、基于學生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實踐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優秀的教師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發現真理”,倡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實現“知識論”向“主體教育論”的轉變。在雙語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以生為本”,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根據學生專業知識和語言水平進行分類指導,最大限度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外部刺激”與內化“形成品質”之間架起橋梁,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體念,形成正反饋。換言之,要把教學的重點從過去“以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中心”方面來落實教學過程,處理好激勵和考核的關系。

1、提高學生對雙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課程雙語教學目標

加強學生對雙語課程學習的認識,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在課程設計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根據學生專業課程的掌握和英語水平的高低來因材施教,從專業術語的簡單滲透到中英文交叉講解再過渡到全英文授課,循序漸進實現教學目標。

2、引入新型教學方式

教師除借助多媒體技術支持進行教學外,還可以將傳統課堂與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網絡學習相結合進行教學改革。教師可以開發網絡課程、錄制教學視頻、跟蹤學生學習等,在更大程度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3、課程內容具有豐富性和“溝通性”

教師在教材選取上,注意使用先進的原版教材為主,漢語版本教材為輔,并注意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前修后續關系,使知識成為系統。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以從涉外貿易開展較為豐富的公司取材,使學生身臨其境,掌握國際貿易流程。在教學手段上,盡量輔助于多媒體等先進技術,使教學內容信息更充分,有利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學習。在課堂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雙語教學氛圍,在對專業詞匯、教學重難點進行講解之后,然后按訂單完成所需的步驟,采用目標導向法,對學生按國際貿易流程所涉及的部門如:開證行、付款行、進口商、出口商等分組完成任務,全程引導學生用英語溝通完成訂單易交易。

4、課程評價具有多元性

首先對授課教師的課程評價可通過雙語教學的效果、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內容準備、教學手段運用、教學模式創新等方式分析教師授課質量;其次通過專家、督導、教研室同課程教師進行聽課評價,再與學生滿意度調查相結合,全方位掌握教師課程實施動態與效果,從不同的側重點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而對于學生而言,要避免使用單一的期末考試試卷考核來定成績,應關注整個學期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教師在形成性評估時應記錄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情況,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情況以及學生在分組活動中如模擬談判、模擬開證、審核與修改信用證、物流安排、繕制單證等環節對訂單完成情況等。再結合國際貿易英語的口語考試成績,盡可能與實際運用接近的方法進行,學生所得成績不僅可以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更能明確教學目標,把握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促進課程教學健康發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雙語教學。

作者:彭銀梅 單位:南昌大學共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