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專業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時間:2022-02-05 10:49:00

導語:國際貿易專業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專業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論文

一、加強“軟、硬件”建設,為國際貿易實務產學研合作教育提供基本保證

1.加強“軟件”建設,主要是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院發展總體規劃,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訓制度,并根據教師的年齡、學歷、經歷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

(1)我院曾多次派過中青年教師利用寒暑假組織到江鈴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克林尼科醫療器械(南昌)有限公司、中國外運公司、江西供儲報關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實踐,深入貿易型企業一線進行職業調查和職業分析,了解現狀、發展前景及崗位新特征,掌握有關的法律法規等,獲取第一手資料,為專業建設和專業改造提供依據,為運用實際案例教學,提高教學、科研能力“儲備能量”。通過調研,加強專業理論教學的針對性,提高實踐教學的實用性。

(2)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和能夠發揮“雙師型”教師潛力和作用的產學研創業機制。每年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國家重點建設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及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基地”的輪訓。我院的這種輪訓制度,選擇范圍廣,針對性強。這有利于學院的專業建設,可以引導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實驗、實習設備的更新改造。

(3)以每年提供相關獎金的方式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加行業特許的職業資格、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的學習培訓,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學院聘請貿易企業與市場接觸的第一線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定期聘請企業專業崗位工作人員到學校對教師進行專項技術培訓。

2.加強“硬件”建設,主要是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1)加強特色實驗室建設

國際貿易實驗室是面向國際貿易及報關實務、國際結算、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金融等的實驗實訓環節開設的實驗室。但國際貿易履行環節中的報關廳、報驗廳、碼頭等場景都不允許非相關工作人員進入;此外交易中逼真的實物、場景、相關信息缺乏。針對這些缺陷,最關鍵的是在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與企業和相關行政部門的合作關系.第一,我們的各個實驗室場景中的具體產品可以與合作企業聯系,請他們贊助布置,體現出他們各自的產品特色,并提供相關的產品資料,以達到更加逼真的效果;第二,實驗室里的模擬情形也是根據企業曾經發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案例,一方面為學生帶來真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為企業研究解決新困難新問題帶來更多的途徑;第三,實驗室里的相關單據也根據企業現實狀態復制,等學生熟悉了實驗室操作后就可以挑選一些同學分批的進入企業頂崗實訓;第四,對報關廳、報驗廳、碼頭等建設,聘請相關行政部門如海關、商檢等工作人員,采取指導建設和現場操作演示等方式,再把學生分組,分配角色扮演。

特色實驗室建設一方面可以培養在校學生,另一方面公司和相關行政部門又可以利用學校的現有合作資源,培養培訓剛上崗的工作人員,及用于開展內部比賽或工作考核等,達到資源共享的雙贏狀態。

(2)建立校外實訓教學基地

由于資金不足、專業多,學校不可能把所有實驗都放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完成,因此,建立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社會實踐、實習基地迫在眉睫。在這方面,江鈴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克林尼科醫療器械(南昌)有限公司、江西供儲報關有限公司、江西外運南昌分公司等企業單位與我學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作為學生的實踐基地供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到2010年,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擬新增5個校外實習基地,重點開展以下兩方面的深層次合作:一是通過“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開展人才培養合作;二是選派教師到這些單位進行實踐鍛煉,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培養雙師素質教師。

二、在充分考慮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利用實驗室采取“崗證結合”式的訂單教學,進一步擴大校企合作

根據中華英才網的報道:目前在外貿人才需求榜上分別名列一至六位的是跟單員、外銷員、單證員、報關員、國際貨代業務員和報檢員,均為應用型外貿人才。這幾個職位對理論知識要求并不高,卻必須持有國家頒發的資格證書。就業資格證書是最重要的崗位“敲門磚”;懂得國內外貿易法規和操作慣例,實踐操作能力強,是獲得高薪的關鍵。

針對外貿企業的需求,我們利用單機、網絡實驗室等形成報關業務員、國際貨運員、外貿跟單員、報檢員、單證員崗位要求的“崗證結合”式人才培養模式。“崗證結合”式人才培養模式為:(1)實行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行的“雙證制”,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核心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2)與企業合作,引入真實業務,頂崗實習,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訓練、崗位適應訓練,與企業崗位零對接。通過“崗證結合”式人才培養,將強化學生職業技能、職業資格、職業素質、職業道德。

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核心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主要是是利用國際貿易專業方向的15個實驗實訓項目(見表1);場景模擬實驗室將對外貿易的交易流程中的每個環節都以場景模擬的形式再現在學生的眼前,從交易前的準備工作一直到交易的完成,都能使他們如親臨交易的現場,從而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有針對性的在最后的畢業實習中把系列實訓內容完全溶合,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復合性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

三、改革課程體系、修改教學計劃、更新教學內容促進校企業合作的銜接

1.以職業能力為主線,構建“多重層級”模塊式課程體系

依據國際貿易專業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同時考慮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多重層級”模塊式課程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雙證結合”課程模塊、“四層能力”和“多途徑實訓、多證考核、多職業崗位能力”:

(1)“雙證結合”,指本專業的“職業技能”模塊課程的設置以圍繞報關員證、單證員證、報檢員證、貨代員證、跟單員證等職業資格證和行業認證證書的考證開設,以報關及國際貨運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設計專業培養方案,做到課證融通、雙證并舉。

(2)“四層能力”,以綜合管理能力素質模塊培養綜合職業素質,以職業技術能力能力模塊培養基礎職業能力、兼顧培養崗位專業能力,以職業技能模塊培養崗位專業能力,以就業模塊培養“零距離”就業能力,為學生從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基本素質的形成到“零距離”上崗的平穩過渡打下堅實基礎。

(3)“多途徑實訓”,是指課內實訓、外貿軟件模擬實訓、企業實習等多途徑進行職業教育和崗位能力培養;

(4)“多證考核”,是指參加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組織的國際貿易相關職業資格考核,以獲得多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為標準;

(5)“多職業崗位能力”,是指培養、考核學生的多個職業崗位能力。掌握國際貿易中另外2~3種職業崗位能力,實現“多通”,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

2.建設國際貿易崗位職業能力的特色課程

以國際貿易工作任務為主線,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和重組,例如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建設過程中,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進行實訓指導,融“教、學、做”為一體;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學場所上,探索課堂與校內外實習實訓場所的一體化。在該門課程成功開展工學交替的項目教學試點改革的基礎上,今后將逐步把工學交替的項目教學推廣到專業中全部核心課程的教學中。同時注重以培養學生外貿職業能力為核心,在教學中按照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以外貿崗位操作流程為導向構建的模塊化課程如下:(1)出口業務模塊。包括:審核與修改信用證、備貨單證、貨運單證、保險單證、報關單證、結匯單證六個子模塊。(2)進口業務模塊。包括:信用證開證申請、報關單證、單證審核三個子模塊。在上述模塊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管是課堂教學還是集中實訓,教師均以真實的任務或項目來驅動,讓學生在任務的完成中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建設以《國際貿易實務》為核心,《報關實務》、《外貿英語制單》、《國際貨物運輸》和《外貿跟單實務》等4門共同發展的專業核心課程。

參考文獻:

[1]劉紅:校企合作、工藝學結合、合作共贏、共謀發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1月11日第294期

[2]徐莉魏素珍: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1月21日第295期

[3]朱文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構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1月1日第293期

[4]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5]李進丁曉東:產學合作教育研究與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摘要]為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我院國際貿易專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前提、以“軟、硬件”建設為基本保證,開展崗證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實驗室運用、頂崗實習與就業相連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崗證結合雙證教育雙師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