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摩擦現狀及對策分析
時間:2022-04-01 11:47:00
導語:國際貿易摩擦現狀及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 要: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持續增長,商品的進出口數量和品種迅速擴大,在積累了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迎來了國際貿易規則的挑戰和壓力,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如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已成為當前的重大課題。為此,應認真研究和分析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特征,并從多個不同方面采取相應措施,推進我國國際貿易健康地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持續加快,商品的進出口數量和品種迅速擴大,2015年我國已成為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第一大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位列世界第二。在積累了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迎來了國際貿易規則的挑戰和壓力、國際貿易摩擦不斷。據有關資料統計,十幾年間,我國行業、企業遭遇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已居世界首位,知識產權爭端、技術壁壘、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摩擦也呈迅速上升趨勢,一些國家不斷采用反傾銷、反補貼、特殊保障措施以及質量、技術、衛生、環保節能等標準對中國出口設限,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我國企業進行國際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如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已成為當前的重大課題。為此,認真研究和分析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特征,并從多個不同方面采取相應措施,對于推進我國國際貿易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國際貿易和面對國際貿易摩擦的現狀
加入世貿組織后,從2002年到2008年,我國國際貿易取得了爆發式增長,年均增速達到26%,進出口總額增長了2倍多。但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國際貿易受到了巨大沖擊,中國國際貿易發展也陷入低谷。據世貿組織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國際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2073億美元,同比下降14%;2010-2014年中國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分別為2.9萬億美元、3.6萬億美元、3.8萬億美元、4.1萬億美元、4.3萬億美元;據海關統計,2015年1-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56萬億美元,同比下降8.5%,貿易順差0.5萬億美元。我國國際貿易呈現進出口總值平穩增長,個別年份有所下降的趨勢并且成為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第一大國。貿易摩擦,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家與國家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國際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個國家的持續順差、另一個國家的逆差、或一個國家的貿易活動觸及損害另一個國家的產業。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呈正相關已是個不爭的基本事實。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份額的不斷提升,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的國際貿易摩擦也日益頻繁地發生。反傾銷、反補貼、反規避、產業損害、市場經濟地位、337調查、301報告……這些名詞對中國企業來說大多耳熟能詳。中美歐日紡織品貿易爭端、中歐鞋業貿易爭端、中美歐鋼鐵貿易爭端、中美歐太陽能光伏產品貿易爭端等國際貿易摩擦也都被業界所了解。當前我國面對的國際貿易摩擦有如下特點。1.國際貿易摩擦對象不斷擴大我國的國際貿易現狀和格局決定了國際貿易摩擦主要在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發生,其中美國、歐洲和日本占大多數,同時與發展中國家尤其東盟之間的國際貿易摩擦呈上升趨勢。2.產生國際貿易摩擦的產品種類和領域增多我國傳統的輕工、化工等產品受到國外重點限制,隨著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的迅猛增加,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熱點。遭遇國際貿易限制的領域由傳統的貨物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投資等多個領域。3.需面對越來越隱蔽的國際貿易摩擦的手段國外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和貿易限制的主要手段是反傾銷和反補貼,但新的名目繁多的貿易保護壁壘措施不斷出現,如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技術認證與安全標準等技術壁壘和特別保障措施,需進行更隱蔽的貿易保護。
二、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產生的主要原因
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進行,貿易摩擦的產生也是必然。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與貿易日益增多,面對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新貿易保護主義泛濫貿易保護主義是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經濟不景氣時尤為嚴重。一個國家在參與國際貿易時,首要目標是使自己國家的利益最大化。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并且對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給予貿易保護,結果必然導致各種貿易保護措施頻繁實施。所以,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就會產生激烈碰撞。2.貿易法規、條款不完善由于貿易活動的背后是經濟利益,貿易的不平衡發展勢必引發不同國家主體之間的彼此沖突,且不匹配的產業結構提供了發生貿易摩擦的客觀物質基礎,同時,全球國際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相關法規不完善,各WTO成員對國際貿易條款理解存在差別,也是引發爭端的原因。3.我國自身因素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現階段我國企業產品的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而且企業缺乏行業自律和國際貿易經驗,協會統一協調不足,低價競爭現象嚴重,這將對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生沖擊。某些產業忽視產業布局、地區性重復投資,導致產能大量過剩,只能用低價在國際市場消化,從而損害進口國產業發展。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且出口量大又急劇增加勢必沖擊進口國市場,從而被指責產生貿易摩擦。
三、我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策略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3駕馬車,國際貿易摩擦的惡化將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是人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具體應對策略應包括以下幾點。1.加強政府的參與及調控首先,加強區域合作,如“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多邊貿易談判,如中國韓國、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讓中國參與到國際貿易規則的制訂中來。其次,增強政府的調控能力,加快某些產業落后產能的淘汰速度,注重加強供給改革,長痛不如短痛,放棄短期利益堅持可持續發展,青山綠水藍天白云也是金山銀山。這些戰略的實施可以減少國際貿易摩擦的發生。2.調整產品結構,鼓勵創新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鼓勵創新和高科技發展。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遭遇過技術貿易壁壘,其原因是這些產品技術附加值低,在質量、服務、差別等方面缺乏競爭力。高科技產品、特色獨有產品、世界著名產品基本沒有貿易摩擦,如蘋果公司等世界名牌產品。增加高科技產品研發和產品的升級換代,給“中國制造”增加高科技因素,如中國LNG船、中國高鐵、中國大飛機等。緊跟時展,推進“互聯網+”萬眾創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3.提高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處理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在國際貿易交往中,風險無處不在。我國企業應注重培養這方面人才,加強國際貿易規則的收集和研究,逐步熟悉國際市場的相關法律,依法保護其合法權益和解決貿易摩擦爭端。企業間應加強行業合作、交流與溝通,充分利用行業組織和協會,人多力量大,團結一致,避免企業間的相會壓價和詆毀。當遭遇國際貿易摩擦時,一旦涉案,應積極應訴。
四、結語
只要國際貿易存在,國際貿易摩擦就不可避免,面對摩擦時,必須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以及企業的多方面聯合協作,積極解決摩擦,使我國從國際貿易大國轉變為國際貿易強國。
作者:馬成華 單位:遼寧省城市建設改造項目辦
參考文獻:
[1]趙瑾.應對貿易摩擦的國際經驗和中國選擇[J].國際經濟評論,2004(9).
- 上一篇:出口貿易與碳減排協調發展的政策分析
- 下一篇:社會保障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