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09:41:00

導語: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一、關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的研究

王國平等(2007)針對“早期收獲”計劃,具體分析了云南—東盟農產品貿易。他們從研究“早期收獲”計劃對云南農產品與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全面分析了早期收獲”計劃對云南農業造成的影響,進而研究云南農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改革目標、政策措施,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陳俊偉(2006)主要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分工進行了研究并著重討論了廣西的應對策略。他指出:“東盟是熱帶農業、林業資源豐富的地方,橡膠、棕櫚油、椰子等都可成為各種工業原料。中南半島幾條大河:紅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都有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是東南亞的“糧倉”。在進行農業合作與農產品加工方面都有合作商機。泰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木薯出口國。在木薯生產上泰國與中國廣西開展技術合作,在木薯加工方面中國可以對泰國開展技術輸出型合作。緬甸的各種林產品都有待加工。越南的經濟林產品有松脂、桂皮、八角,這些與我國廣西的林產品恰好雷同。對此可進行技術交流合作。”鄭一省(2002)提出:“農業方面將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其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中國與大多數東盟國家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雙方都重視農業發展,相互之間互補性明顯,合作潛力很大”,但是沒有做更加具體的分析研究。孫林(2003)研究表明雖然中國在一部分農產品上和東盟國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但兩者的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為主。朱允衛(2005)對中泰兩國1996—2003年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分析表明,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貿易結構呈現出很強的互補性。

二、關于影響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因素的研究

李欣廣(2002)等對中國與東盟在經濟雙向開放與國際合作中的農業問題作了具體分析,他們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農業都不是很發達,都面臨著歐美加澳新(新西蘭)等國發達農業的沖擊。因此,中國與東盟有必要加強合作,共同面對外部競爭。孫笑丹(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數、需求反應度指數以及貿易分散度指數分別從產品和市場的角度分析和比較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出口結構。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三國的農產品貿易無論在市場結構還是在產品結構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在出口對世界需求反應程度方面,中國的產品結構反應水平高于東盟三國,但是市場結構反應水平低于東盟三國,反映出中國農產品出口開拓市場的能力不足等問題。彭茵(2006)分析了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優惠性政策安排——早期收獲計劃。通過對早期收獲計劃框架的研究,她指出了早期收獲計劃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和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并提出了應對措施。她認為應該加強雙方在農產品貿易的經濟合作,取得共贏。在研究農產品貿易方面運用比較多的模型是1951年由泰森斯基提出的恒定市場份額分析。(ConstantMarketShareAnalysis,簡稱CMS)模型。KevinZ.Chen,LianXu和YufengDuan(KevinZ.Chen,LianXuandYufengDuan,2000)利用CMS模型對中國1980-1996年農產品出口競爭力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在此研究時期出現了下降趨勢,而政府農產品貿易政策改革加劇了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國外還有不少研究涉及到東亞和中國農產品貿易問題,這些研究多是利用CMS模型側重分析國家和區域之間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變化的研究。在針對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雙邊貿易關系實證研究不斷增多的前提下,能夠發現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在1998年之后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并且利用CMS模型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文獻還是不多的。

三、關于CAFTA建設對農產品貿易影響的研究

周建明等(2007)的研究表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推動了廣西對東盟貿易的發展。從2004年中國與東盟十國的農產品關稅開始下調后,廣西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增幅大都超過20%,增長幅度最大的文萊甚至高達167%。與泰國、菲律賓、柬埔寨貿易的增幅都超過3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初建成效。但仍需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進一步挖掘潛力。盧肖平(2006)對中國東盟十國農業具體的現狀貿易方案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提出了在CAFTA框架下相應的政策建議。韋紅(2006)運用區域經濟學和地理經濟學的理論:指出了CAFTA對中國南方農產品不利,而有利于北方農產品的觀點。吳士存、朱華友(2006)具體分析了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五國的經濟現狀,指出了具體農產品種類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并簡要分析在CAFTA背景下中國應采取的對策。劉仁伍(2006)具體分析了2006年東南亞經濟運行情況,并指出了在CAFTA背景下我國農業的出口機會于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呂玲麗(2004)采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中國和東盟各國農產品的出口比較優勢進行對比,認為:隨著CAFTA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規模將不斷擴大,貿易的種類將呈現多元化;中國與東盟主要農產品比較優勢呈現互補;盡管中國在農業上的比較優勢不及東盟主要國家,但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卻顯示出了非常強大的比較優勢。孫雨嘉(2007)認為:中國與東南亞發展農業合作潛力巨大,中國與東南亞的農業合作已處于起步階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中國與東南亞的農業合作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加強雙邊的農業合作可以通過加強制度合作,最大程度利用現有資源來進行。

參考文獻:

[1]王國平,李見明,馬騰飛.“早期收獲”計劃與云南——東盟農產品貿易.東南亞,2007,(1).

[2]陳俊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分工研究——兼論廣西的應對策略.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3]鄭一省.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當代亞太,2002,(1).

[4]孫林,李岳云.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農產品的貿易、競爭關系分折.世界經濟研究,2003,(8).

[5]朱允衛.中泰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05,(7).

[6]李欣廣等著.中國——東盟經濟雙向開放與國際經濟合作.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7]孫笑丹.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結構比較研究.當代財經,2003,(3).

[8]彭茵.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9]周建明,俸克昭,朱漢文.21世紀廣西與東盟貿易發展趨勢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7,(4).

[10]盧肖平.中國——東盟農業合作.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11]韋紅.地區主義視野下的中國——東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12]吳士存,朱華友.五國經濟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13]劉仁伍.東南亞經濟運行報告(200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4]呂玲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比較優勢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4,9.

[15]孫雨嘉.中國與東南亞農業合作展望.經濟研究導刊,2007,(1).【摘要】文章綜合整理了中國和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影響農產品貿易的因素和自由貿易區建設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等三個方面的研究現狀,并對此作以分析闡述。

【關鍵詞】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