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開展技術出口考究
時間:2022-12-28 03:53:00
導語:后危機時代開展技術出口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危機時代是指隨著危機的逐漸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機并沒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決,而使世界經濟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緩和,原本預期的中國企業面臨的國際貿易保護壓力卻并沒有減輕,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據商務部透露,2010年前8月,我國共遭遇來自17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救濟調查案48起,總涉案金額64.8億美元。2010年以來,美國已對我國產品發起337調查13起,較2009年全年增加62.5%,且案件數量還在不斷上升。除了上述措施外,還有其他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貿易摩擦不僅來自歐美,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這表明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
對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經濟面臨再調整,國際金融秩序也正在改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資本流動速度放緩,各國經濟將面臨一段較長的低增長期,各國更加注重內外均衡發展,通過結構調整尋求新的競爭優勢。而我國經濟得到恢復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對外貿易持續大量順差。2009年我國貿易順差為1960.7億美元,2010年1—5月貿易順差為353.9億美元。因此,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很容易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目標。
二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我國部分產業與發展中國家產業同質性趨強,競爭面擴大。我國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正受到來自這些國家的挑戰,有些產業競爭力相對在遞減,在這些產品出口上,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和貿易摩擦正在上升。不僅如此,金融危機過后,發達國家提出要重振制造業,一些國家還表示要通過擴大出口來減少國內貿易赤字,這使得我國的中高端產品面對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對我國數據卡發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約41億美元。
三是我國外貿出口增長仍未從根本上擺脫數量增加、規模擴張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出口的質量、結構和效益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主要體現在:出口產品層次較低;自主品牌產品出口較少;出口價格不高,貿易條件有惡化的趨勢。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主要還是依靠價格競爭和數量型擴張,并嚴重影響著中國貿易結構的優化。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出口產業主要是:紡織、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位于產業鏈條最低端。雖然近年來中國出口額中,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較大比重,但仍然是低附加值環節,高新技術產品主要源自加工貿易。
四是我國的貿易結構不平衡、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三部分不能夠同步發展,對外貿易仍然主要倚重貨物貿易。雖然近幾年我國服務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在2005—2009年間,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571億美元增長到2868億美元,增長了約1.8倍,年均增長16.2%。我國服務出口的世界排名從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但是,我國服務貿易總體仍落后于貨物貿易,服務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出口額的比重維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國技術貿易發展更是落后,尤其是技術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比重非常低,以許可貿易方式技術出口為例,2009年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僅有4億美元,占當年服務貿易出口額的0.3%;與其他國家相比,2007年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美國為286.1億美元,日本為232.2億美元,英國為151.3億美元,而中國僅有3.4億美元,數據是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網站公布數據整理。與上述國家技術出口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與我國貿易大國的身份極不相符。
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遇到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未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路徑。“十二五”外貿規劃的核心是調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那么就應該更重視質的增長、進一步弱化數量指標。大力發展包括技術貿易在內的服務貿易,積極促進技術尤其是許可貿易方式技術出口,提高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的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占我國出口貿易的比重,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質的轉變,沖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產品的重圍。
二、技術出口的產業、貿易和收益效應:以發達國家為例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出現了產業結構重心逐漸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等所謂“第四產業”偏移的現象。與此相適應,發達國家的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被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替代,制造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額不斷增大,呈現出產業結構高技術化、融合化、國際化和服務化的特征。以美國為例,美國制造業產值不斷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戰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業比重從最高時的35%降至2005年的10%左右。由于其跨國公司將技術及其生產環節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產,出現了“虛擬制造現象”,如耐克公司除最關鍵的氣墊系統外全部由外部提供,阿迪達斯公司已將95%的制造環節轉移至其他國家,通用電氣明確提出要由制造公司轉變為多元化的服務業公司。據美商務部統計,約有2500家美國公司將生產和技術轉移海外。在這場變革中,發達國家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并伴隨著技術轉讓推動著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轉變。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日本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伴隨著大量的技術轉讓,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199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505億美元,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1.6%。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呈現出多樣性,例如,擴大對外貿易、建立國際生產和銷售網、獲得或者利用東道國廉價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向第三國出口和向日本返銷等。其中建立國際生產銷售網成為新的重要的投資目的。日本為了適應其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和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產業和技術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內集中進行高附加值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最終實現有利于日本的國際分工體系。
- 上一篇:養殖管理員實習報告
- 下一篇:學校團委年底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