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綠色貿易對紡織品出口影響
時間:2022-04-01 03:37:00
導語:論綠色貿易對紡織品出口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綠色壁壘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簡稱,又稱為環保壁壘、生態壁壘或環境貿易措施等,我國加入WTO后,不斷受到“綠色壁壘”的困擾。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非關稅壁壘被逐步削減,綠色壁壘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
【關鍵詞】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紡織業
隨著保護環境與保護資源意識的不斷加強,一個以環境與資源保護為目的新興行業——綠色產業正方興未艾。我國應適應這一綠色潮流,大力生產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在這一新的國際貿易領域打開市場。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為名,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其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綠色貿易壁壘就這么形成了。
一、我國紡織品進出口的現狀
紡織業是中國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傳統制造產業,為中國創造貿易順差、解決就業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也是羊絨及羊絨制品的生產、出口大國。中國紡織行業是最早實行開放的領域之一,目前已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場決定,政府沒有任何形式的干預。中國政府也正在致力于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1、出口以“跑量為主”的局面并沒有明顯改變
出口總額再創新高對于我國的紡織品服裝貿易而言,2006年是關鍵的一年。經過2005年紡織品配額取消,美歐重新設限,中歐,中美協議相繼建樹等大起大落的變動之后,紡織品服裝出口擁有了相對穩定的大環境,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同時,2006年的我國“十一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國內經濟政策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產業層面助推貿易發展,為紡織品服裝出口躍上新臺階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一背景下,200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出口創造了歷史新高,連續四年保持高為增長,且增幅超過2004年和2005年。全國月均出口額達到了120億美元,超過百億美元。
2、貿易順差拉動作用減弱
紡織品服裝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是日本,韓國,主要進口紗線和面料。但今年以來,我國對日、韓出口的步伐大大加快,而進口卻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降,尤其是對韓國,出口增幅高達27%,進口下降2.3%是中韓貿易出現26.3億美元的大幅順差,同比增長超過80%。對日本順差156億美元,增長10.2%。其中對日、韓出口增長較快的商品主要是紗線和服裝等,進口下降較多的以紗線為主。
二、我國紡織品在綠色貿易壁壘下面臨的問題
歐洲的綠色壁壘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歐洲的綠色壁壘正在呈現出向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迅速蔓延的趨勢。它在順應國際消費潮流、滿足人們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愿望、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無害的產品的同時,也正在成為各國在世界貿易向自由化發展過程中調整貿易關系、保護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正在以法律法規、工業標準或符合性(合格性)評定程序等方式紛紛構筑這種綠色壁壘。
過高的國際依存度使中國的紡織業面臨極大的國際市場風險。有專家預言,綠色、環保或生態安全型紡織品和服裝將主宰未來的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市場,并獲得廣泛共識。因此,在綠色壁壘的挑戰面前稍有閃失,就會對中國紡織業帶來重大影響。
有關我國出口商品(含紡織品服裝)因不符合進口國環保要求而遭退貨的報道屢見報端。國內一家報紙就有一篇題為《不知歐盟環保要求深圳企業頻遭“綠色壁壘”》的報道。文中介紹“深圳某服裝企業原準備出口一批服裝到歐洲,但服裝做好后才知道買家要求金屬鈕扣鎘、鎳的含量不能超過0.05%。其實,這一標準幾個月前歐盟各國海關已經開始正式實施,但他們對此一無所知”。三、綠色壁壘帶給中國紡織業影響的對策分析
1、加強自身建設
(1)轉變觀念,理性認識。大多數國家施行貿易標準及其相關制度,仍然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的良好愿望。利用這些國際規范條件派生出來的不合理的國別環境標準以及以此為依據設置的貿易障礙才構成綠色貿易壁壘。當國際綠色貿易大潮滾滾而來時,任何國家都很難置身其外。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要沖破綠色壁壘,首先必須順應這股綠色潮流。我們反對的是濫用綠色貿易壁壘的不正當行為。我國紡織產品因有害物質超標而被對方國家拒絕入境之類的事件,不能認為是對方故意設置綠色壁壘。相反,應當及時轉變觀念,重新審視發展與環保的關系,制定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加速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2)熟悉規則,積累經驗。一是加強學習WTO文獻資料,了解WTO的有關規則和國際貿易形勢與特點,重視綠色技術壁壘對相關產品出口的沖擊和危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增強企業應對技術壁壘的緊迫感和主動性。二是善于學習國內外出口貿易經驗,面對形形色色技術壁壘的阻障,提高企業辯識和應變的能力。
2、利用外部力量
(1)企業合作,綠色基地。尤其是紡織產品的加工企業和傳統工藝產品生產企業,相關企業聯手合作,建立綠色產業基地,更能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比如,中國是陶瓷制品大國,曾享譽全球。要達此目的,必須挑選好原料供應基地。綠色基地建立以后會形成規模收益和對當地經濟的輻射效應。類似地,我們完全可以建立起“綠色紡織基地”、“綠色服裝基地”等等。
(2)借助政府,尋求支持。首先,企業在綠色產品的重大技術創新和出口經營活動中出現資金困難時,應向政府提出資金和技術支持,爭取獲得政府的稅收優惠和環保補貼,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按照WTO新的《補貼與反補貼協議》規則,環保產品的這類補貼屬于不可申訴的補貼范圍,企業和政府完全可以利用這一規則,提高產品的綠色競爭力。其次,應根據供應鏈理論,要求政府制定較為嚴格的原材料、半成品進口技術和環境標準,從而提升企業產品的整體環境技術水平。最后,如果我們在承擔有關協議的某些環保義務出現困難時,可以及時向政府提出,政府可及時向WTO提出申請,要求在一定時期內免除應承擔的義務。
- 上一篇:計劃生育系統統計調查管理辦法
- 下一篇:計生委扶助監督評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