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11:43:00
導語: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和貿易體系中的重要一員。隨著中國從落后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目標,包括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國際上,世界自由貿易體系尚處于一個艱難時刻,貿易壁壘與貿易摩擦也潛流涌動。對中國而言,以玩具、食品、牙膏、藥品為代表的“中國制造”事件也愈演愈烈。這背后是質量、標準、勞動力和各種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匯率、環保以及貿易保護等尖銳矛盾的凸現。面對這樣的形勢,跨國公司FDI主導的全球產品內分工格局下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參與并嵌入的加工貿易模式遭受多重危機,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加工貿易的大本營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最近出現了大量的企業倒閉或者外遷。在加工貿易產業面臨新一輪梯度轉移的背景下,一系列必然出現的問題是:產業梯度轉移究竟轉向何處?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怎樣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和諧?落后區域在承接東部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時所面臨的問題及采取何種對策?就這個層面而言,著眼于戰略眼光來研究產品內分工下的產業梯度轉移與區域和諧發展就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文其余部分結構如下:第二部分是相關文獻的回顧;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工貿易模式困境與產業轉移;第四部分分析了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中的區域和諧發展問題;第五部分為基于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的一個經驗研究;最后是簡短的小結。
二、文獻回顧
有關產業轉移的理論研究可以追溯到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1936)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他以日本的棉紡織業為例分析了產業跨國梯度轉移的過程,從而奠定了產業國際轉移的理論基礎。后來小島清(1973)在“邊際產業擴張論”中提出了產業移植的比較優勢這一概念,從比較優勢變化的視角探討了國際產業轉移規律,揭示了產業跨國轉移的根本動因。20世紀60年代,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周期說”從技術層面解釋了產業在國家間的梯度轉移問題。這些理論較好地解釋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現象。維爾斯的小規模技術論、拉奧的技術本地化優勢、坎特威爾等的技術創新升級理論則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解釋了產業轉移。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國際分工中出現了一個新現象:產品內(Intra-production)分工代替了傳統的產業間(Inter-industry)分工和產業內(Intra-industry)分工。所謂產品內分工,指通過產品制造中生產環節的工序分解,把產品的生產過程分散到擁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國家進行,從而實現了產品生產進而貿易等資源優化配置的全球分工模式。產品內分工理論的興起和發展,較好地解釋了以跨國公司主導的FDI方式下的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特點。Helleiner(1973)首先觀測到了在縱向一體化條件下跨國公司主導的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存在著勞動環節轉移這一產品內分工的新形態,從而奠定了產品內分工理論的基礎。其后,Finger(1975)分析了發展中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的海外組裝(Offshoreassembly)這一產品內分工現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承接產業轉移的產品內分工新模式不斷出現,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日益增多。這個時期以來對產品內分工的研究基本沿著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其一,分析產品內分工的收益分配,并據此解釋產品內分工的主導因素。比如Hederson(1991)的網絡壟斷性的國際市場結構決定了產品內分工中的貿易利益分配。Gereffi(1994,1999)從產品內分工中的商品鏈(GlobalCommodityChain,GCC)地位的不平等這一現象出發,解釋由于進入壁壘的不同造成的產品內分工的不同收益分配。其二,通過產品內分工解釋其對國際貿易、技術創新等的影響。有些學者得出的結論是產品內分工能夠促進國際貿易,改善參與國的福利水平,比如Amdt(1997,1998)的研究;而Deardorff(1998)的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同時,中國東部沿海區域通過加工貿易等方式融入了國際市場,國內外學者也開始把研究的目光轉向了這方面。Rahardja(2007)通過分析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機械產品貿易,發現中國出口的增大并沒有形成對東南亞出口的擠壓,原因就在于東南亞國家增加了對中國中間產品的出口份額和提高了出口單價。
產業轉移在中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轉移的基礎、模式、效應等方面,其中就包含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和實證研究。陳建軍(2002)分析了產業梯度轉移和東擴西進戰略,并用浙江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施建軍等(2007)通過借鑒歐盟東擴和泛珠三角的經驗,提出了長三角擴張有利于資源互補、產業分工協調和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更有利于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觀點。劉志彪(2007)對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進行了比較研究。卓越等(2008)通過對中國紡織業的分析,認為跨國采購商主導的分工格局和升級控制,把從事加工貿易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鎖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從而陷入“悲慘增長”。
梳理有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從產品內分工的視角來研究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和諧發展問題目前還不多見。本文在已有的產品內分工研究基礎上,提出通過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和產業升級及產業梯度轉移,擴大內需,實現區域的和諧發展。
三、加工貿易模式的困境與產業梯度轉移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體系,為中國企業找到了進入全球最終市場的途徑。中國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左右,屬于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對于大國來說,這種外向型戰略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本身就難以為繼,全球經濟危機更有可能使其雪上加霜。
(一)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式微
1經濟增長速度趨緩
在經歷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的增速將趨緩:2003--2007年每年高于兩位數的增長將告一段落,2008年的經濟增速為9.3%,2009年預計增速為8%左右。傳統的依賴外貿出口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將面臨新的考驗。
在出口方面,1981--1992年間,一般貿易出口額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1993年加工貿易出口額首次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期間盡管1994年一般貿易出口額略微大于加工貿易出口額,但此后加工貿易出口額開始逐步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2005年達到最高的1014億美元后開始緩慢回落,但仍然遠遠超過一般貿易出口額。在進口方面,剛開始是一般貿易進口額大于加工貿易進口額,然后在1994--1999年間加工貿易進口額大于一般貿易進口額,此后一般貿易進口額又超過了加工貿易進口額。總體而言,呈現出一般貿易進出口額所占比重下降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上升的趨勢(詳見圖1、圖2)。
從產品內分工的視角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是高能源消耗、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代工制造模式。這種代工模式的邊際回報率已經處于下降區問,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力也在下降,跨國公司主導的FDI代工模式的技術擴散效應也不明顯。更嚴重的是,這種模式不利于本土產業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和諧,也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可持續發展。
2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大
過去的外向型、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消耗擴大。據統計,中國工業部門每年多用能源約2.3億噸標準煤。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無論是按照每千克石油當量產出的GDP,還是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目前中國比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低15%以上,比歐盟國家則低40%以上。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出現能源消耗彈性系數的下降,而是出現了近幾年能源消費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反常現象。此外,中國的戰略資源石油和重要工業原材料對外依賴嚴重。
3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加劇
產品內分工下的東南沿海地區以代工模式參與國際分工的另外一個影響是導致中國地區差距進一步加劇。本來在要素充分流動的情況下,東部地區參與國際分工吸納中西部的勞動力和原材料,通過國際貿易能夠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從而縮減地區差距。但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產品內分工方式參與的國際代工生產,其增長收益是偏向于資本、出口和政府的。已有的研究表明,代工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流向了資本的所有者跨國公司、以稅收獲利的地方政府以及某些資源和能源的壟斷部門。從而,產品內分工下的代工模式不但沒有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而帶來的地區差距的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了地區經濟差距。地區發展差距的進一步加大不利于社會和諧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困境的突破:國內價值鏈構建中的產業升級與產業梯度轉移
東南沿海地區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下的代工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空間遭遇了瓶頸。跨國公司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下產品內分工把東部沿海地區嵌入在國際價值鏈的最低端,即原始設備制造(OEM)階段,其設計、品牌、銷售以及關鍵零部件等都處于跨國公司控制之下,跟國際市場的最終需求之間聯系薄弱。因而中國盡管能夠以成本競爭優勢獲取加工貿易方式的國際代工生產,但正是由于這種生產選擇的成本導向使得中國在國際需求發生變化時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就是這種分工格局下國內市場的割裂。這種割裂表現為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來自國外進口,東部沿海地區是以土地資源吸引了包括中西部在內的勞動力資源與跨國公司通過FDI帶來的資金、成熟技術以及設備等結合進行生產,然后出口世界市場。候鳥式的加工貿易方式跟國內市場沒有太緊密的關聯。不但如此,這種產品內分工下的代工模式還進一步割裂了國內市場:原來的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市場被其進口設備奪走、優秀人才被挖走、本土品牌被合資收購等方式后退出市場,等等。
面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在國內價值鏈構建中通過產業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突破加工貿易企業的困境。產業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都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本身也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而來,在經歷這么多年的發展后,也必然面臨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現實問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只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1加工貿易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按照Humphrey(2002)的觀點,可以分成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但對于產品內分工下嵌入全球價值鏈中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而言,必須尋找新的思路。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成本優勢喪失的同時,已經完成資本和一些技術的積累,因而,已經具備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可能性。此外,在鏈條升級方面,加工貿易產業可以從原來的加工制造向生產性服務業、物流、品牌等升級,而把制造加工環節轉移出去。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區的一些生產企業,比如上海制造局改造成為上海智造局,從原來的生產制造升級為創意產業園區的智造。
2加工貿易產業轉移
對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條件通過產業升級擺脫過去價值鏈中低成本價格競爭的加工貿易企業,這當然是一種最優選擇;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得放棄成本競爭的利器。加工貿易產業本身成本導向屬性決定其總是在尋求成本洼地。從這個層面而言,加工貿易的產業轉移是繼續尋求成本競爭的一種現實選擇。同時,產業的升級也需要產業轉移為其騰出空間。通過加工貿易產業的轉移,把加工生產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乃至中西部地區去。從而在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仍然能夠利用成本優勢保持出口份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都屬于尋找新的競爭優勢的行為,而那些不能升級或轉移的產業將被市場淘汰。
3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和轉移的結合——國內價值鏈的構建
基于成本的考慮,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后會更多地就近采購和就近雇傭;同時,通過企業前后向關聯形成的產業集群將通過分工的深化增加中間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最終擴大對中間產品的需求。隨著雇傭勞動工資收入的增加與采購的增加,國內銷售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采購一生產一銷售等更多環節都在國內進行,從而國內價值鏈體系建立。隨著整個國內價值鏈的完善,國內勞動和資本獲取的收入進一步增加。
在國內價值鏈構建的進程中,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必然伴隨著產業的轉移。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均衡,國內市場呈現一定的梯度分布,這為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方面可以把東南沿海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從而為產業升級騰出空間。依據產品內分工理論的價值鏈升級,即為已經轉移出去的加工貿易企業提供生產性服務,包括融資、研發、品牌、物流、銷售等環節。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又可以為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后的一些新興產業提供足夠大的國內市場需求。這時,加工貿易產業可以根據國內市場的反應更為迅速地調整產品、改進技術,進而完成產業升級。
過去東南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僅僅參與加工制造,處于價值鏈低端,與國外市場需求隔離,本土企業因為是被動嵌入在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中因而面臨升級困境。現在如果東南沿海在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和轉移的結合過程中完成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又反過來促進產業的升級,最終形成動態循環,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四、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與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和諧發展
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與升級能夠促進區域和諧發展。這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1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
由于內部矛盾的積累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東南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思路需要調整。而加工貿易的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能夠提高要素的優化配置進而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這包括勞動的合理流動和資金的合理流動以及技術的梯度分布過程中的流動。此外,加工貿易產業的梯度轉移還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能源和礦產資源。
2產業的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
按照產品內分工理論,東部沿海地區與后發區域應該形成專業化程度高、互補性強、城市間協作性良好、產業特色突出、制造業布局隨城市等級梯度發展的格局。產業的梯度分工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的梯度轉移后,為產業升級騰出了空間;二是后發區域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通過完善配套能力,在有選擇性地發展低成本和充分就業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實現國內價值鏈的構建。這兩者結合起來,能夠形成產業升級和產業梯度轉移的有效銜接進而促進區域的和諧發展。
3產業梯度轉移有助于實現社會和諧
發達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從工人靠近工作到工作靠近工人的改變,能夠促進家庭的和諧。在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相對以前背土離鄉的狀況,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勞動力可以在距離家庭更近的地方工作,這有助于在工作的同時更好地關注家庭,從而大大提高家庭及社會的和諧。
4一體化的國內市場與一體化的國際市場促進區域和諧發展
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國內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的和諧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表明,在一體化的國內市場和一體化的國際市場關系上,大國模式和小國模式有著極大的區別。探索一條區域經濟與區際貿易協調的內需主導型的開放經濟,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總之,我們的分析表明:加工貿易產業通過梯度轉移和產業升級能夠促進區域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共享式繁榮。
五、紡織服裝業的經驗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承接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產業轉移,借助加工貿易的方式,紡織服裝產品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
1紡織服裝業的出口情況
1994年,中國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額為342.17億美元,2007年增長為1711.7億美元。但2006年以來,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出現了下滑。圖3比較直觀地說明了這一情況。
2紡織服裝業出口的困境
近年來,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調整、原材料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低附加值、資源性工業品的出口難度加大。其中,紡織服裝業出口所受的影響更大。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在這些因素作用下,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明顯感受到傳統的出口競爭優勢受到削弱。第104次廣交會上,出現有訂單已經或準備轉向更具成本優勢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現象。當外部需求縮減后,出口進一步下降。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前6個月中國紡織服裝出口72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多重因素使得紡織服裝業遭遇“寒冬”,其競爭力處于下降通道。
3困境的突破:升級和轉移
面對“寒冬”,一些大型紡織服裝企業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優勢,開始進入紡織服裝的品牌和設計環節,把紡織服裝的生產外包,完成產業價值鏈上的升級。在價值鏈升級的同時,紡織服裝產品能夠通過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質量安全和環保認證及檢測,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一些企業則繼續挖掘成本優勢,如通過進入國內市場或者把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轉移到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其產業轉移可能包含三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省內轉移以實現雙贏。目前,紡織服裝產業的梯度轉移尚未出現大面積的跨行政區域趨勢,更多的轉移仍然在省內進行。典型的例子有蘇南企業到蘇北投資新廠轉移生產,粵南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福建、浙江一些產業集群也向周邊擴散。省內的低成本地區成為中國紡織服裝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第二種途徑是向中西部轉移。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結構的巨大變化,內需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將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內地。目前,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主要產業轉移接受地的實際投資同比高速增長。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向中西部轉移,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能源優勢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大量節省經營成本的同時充分帶動中西部資源的利用,使東部沿海的經濟要素與中西部資源要素互相結合,實現東中西部聯動,達成雙贏局面。此外,紡織服裝產業向內地轉移可以兼顧出口和內需的雙重需求。這種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也實現了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從而成就多贏:既平衡了區域經濟發展,又完成了產業梯度轉移并保持了成本競爭優勢。第三種途徑是產業向海外轉移。目前除了部分優勢企業可考慮這種途徑,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要實現這樣的轉移還不成熟。最后,有一些中小企業由于成本優勢的喪失只能放棄出口,退出市場。
六、結語
產品內分工下,跨國公司以FDI和成熟技術加上東道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其他要素相結合,把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勞動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進而控制了全球的生產和交換過程,形成了有利于高級要素收入分配的全球價值鏈。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率先開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條件,抓住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和發展了大量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工業。東部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的高速發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這種外需拉動型的經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面臨著下行趨勢,全球需求下降,產業面臨新一輪轉移。國內,東部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供給趨緊、企業商務成本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加上在中國經濟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的過程中,地區間的經濟差距也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面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通過構建國內價值鏈,實現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與產業升級,進而實現區域和諧發展的觀點。這個轉型如果成功,必然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巨大增長空間,并實現中國經濟由過去過度依賴出口的外貿拉動型經濟增長,轉向依靠內需和消費、依靠技術進步等方面的經濟增長。
- 上一篇: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改革論文
- 下一篇:加工貿易結構升級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