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加工貿易迅速成長原因論文

時間:2022-10-15 05:47:00

導語:世界加工貿易迅速成長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加工貿易迅速成長原因論文

[摘要]加工貿易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貿易方式,加工貿易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基礎。國際分工、產業內貿易、WTO和跨國公司推動了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加工貿易國際分工產業內貿易WTO跨國公司

加工貿易是指從境外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裝材料經境內企業加工或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都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沖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隨著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分工日益國際化,加工貿易已成為全球國際貿易的主流。

一、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促進了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

國際分工是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社會分工向國外的延伸。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一國經濟的內部分工就會超越國家界限,形成國際分工。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沒有國際分工就不會有國際貿易;另一方面,國際貿易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擴大而日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國際分工的不斷發展,把世界各個角落的國家卷入國際商品流通,使國際貿易成為一種經常的廣泛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同期的工業增長速度。同時,國際貿易方式也日益多樣化,由單純的商品進出口發展到實行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出現了國際間的合資企業、合作經營、補償貿易、加工貿易、國際租賃、技術轉讓等,使有形商品與技術轉讓結合起來,愈加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出現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后,其特征為工農業的分工。第二個階段出現在十九世紀后半期,這一時期的國際分工的特征是工業內部的“垂直分工”,也即工業內部在生產過程上相互連接的不同部門間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進入第三階段即制造業內部的“水平分工”階段。“水平分工”就是同一部門內的國際分工。在同一部門內,將同一產品的零部件的生產或是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工藝過程分離開來,并將其分布在不同的國家進行,然后統一組裝制成成品銷往世界各地,如汽車制造業或飛機制造業內部的國際分工。出現制造業內部同一產業的國際分工的原因是戰后科學技術的革新和生產力大發展的結果。

加工貿易在性質上具有較多的“水平分工”成分。從加工貿易的定義可以看出,加工貿易是指從境外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經境內企業加工或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而“水平分工”的實質就是將同一產品的零部件的生產,或不同生產工藝過程分布在不同的國家進行,然后統一組裝制成成品。因此加工貿易方式是國際“水平分工”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當前,發展中國家通過接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而發展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貿易是一種初級的“水平分工”模式,而現代迅速發展并成為趨勢的高新技術加工貿易則屬于一種高層次的“水平分工”。總之,加工貿易較多地體現了一種國際“水平分工”的特性。

二、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

所謂產業內貿易,即一個國家同時出口和進口同種產品,以及同種產品的中間產品(如零部件和元器件)參加國際貿易的現象。例如,日本出口豐田汽車到德國,同時進口德國的奔馳汽車,又如美國出口汽車零部件到日本,又從日本進口汽車的零部件。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的日本本田汽車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國的產量超過日本本土的產量。

二戰后產業內貿易能夠迅速發展,在貿易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首先是國際分工進入“水平分工”階段的結果。正是由于“水平分工”,使得同一產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不同的生產工藝過程分布在不同的國家生產,然后通過產業內貿易將零部件集中到一個或兩個地方統一組裝銷售到世界各地。因此,“水平分工”的出現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迅速發展。其次,在制造業內部同一產品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從而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制造業內部同一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如生產零部件階段和統一組裝階段,往往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一般來說,生產零部件要求投入的資本較多,技術要求較高;而組裝階段,要求投入的勞動力較多,于是出現了同一產品不同生產階段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國際分工。再次,戰后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產品更新換代迅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占主導地位的產業由勞動密集型發展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勞動力工資上升較快,于是它們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以總部位于加州的羅技國際集團公司為例,它在蘇州有一個工廠,每年向美國出口2000萬只鼠標,在美國銷售價40美元左右。其中羅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發、零售商拿走15美元,羅技的供應商(如摩托羅拉)拿走15美元,中國只賺3美元,而這筆錢還要負擔工資、能源、運輸和管理費用。羅技在加州的450個銷售人員的收入總額,遠遠高于蘇州工廠內4000名工人的工資。

加工貿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產業內貿易。加工貿易是在二戰后國際貿易呈現一系列新特點的情況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產業內貿易就是國際貿易一系列新特點中的重要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國際貿易方式由過去主要使用本國相對便宜的要素資源直接出口最終產品的方式,逐漸向大量進口資本品、中間產品和原材料然后再加工成成品出口的加工貿易方式轉變。加工貿易方式成為產業內貿易賴以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WTO對世界加工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WTO秉承了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并擴大了它的范圍,主要內容有:無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削減并約束關稅、取消數量限制等)、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鼓勵經濟改革和發展原則。WTO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包括貨物、服務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和知識產權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邊貿易體系,它有力地推動了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

第一,關稅大幅度下降,使發達國家的資本、商品、技術更容易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減少了跨國公司在外國進行加工貿易運營的成本。跨國公司可以在世界各地進行零配件的生產,然后通過國際貿易集中進行組裝,使最終產品的成本達到最低,這對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第二,按照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在一定的范圍內,締約國一方應使另一締約國企業在本國境內享受與本國企業同等的待遇,例如,各國不能強制讓跨國公司使用當地的國產原料、零部件等,這就給跨國公司在各國開展加工貿易提供了便利,減少了政策上的障礙。公務員之家

第三,WTO的透明度原則要求各成員國迅速公布有關對外貿易的各項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司法判決及其變動,以使其他成員國政府和貿易經營者熟悉,這使跨國公司能夠更方便地獲得信息,減少加工貿易經營的風險。

第四,世界服務貿易的迅速增長為加工貿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烏拉圭回合談判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的范圍內,使世界服務貿易包括通訊、運輸、金融、保險、咨詢、人員培訓等迅速發展,這為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帶來了諸多方便。

第五,烏拉圭回合的知識產權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世界加工貿易的正常發展離不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WTO的知識產權協定下,各成員方能逐步改善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將極大地促進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

四、跨國公司推動了世界加工貿易的發展

跨國公司投資區域的調整使各國參與加工貿易的競爭更加激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公司開始實行全球產業的整合。在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中,不同的生產環節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家要素的相對價格不同,這會促使跨國公司分解生產流程,將各環節分別放在成本最低的國家進行生產。跨國公司利用其巨大的資本優勢和各國的低成本要素相互結合,實現企業經營的全球化戰略。因此,它們將具備供求關系的上、下游產業分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以相互利用優勢,實現戰略資源的真正共享。為此,在跨國公司的全球一體化投資中,選擇在哪個國家進行產業鏈中的上、下游產品的生產的范圍更大,這將導致各國參與加工貿易的競爭更加激烈。

生產國際化趨勢的日益明顯,跨國公司的公司內貿易主要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行的。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就是指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跨越國界的貿易活動。戰后跨國公司實行全球戰略和公司內部一體化,不僅促進了跨國公司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跨國公司母公司通過向海外子公司出口中間投入品,然后再進口制成品或者通過從國外子公司進口上游產品再在母公司或其他國家的子公司加工成成品銷往世界各地,由此可以降低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增強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實現其全球利益最大化。當前有跨國公司參與的國際貿易占全世界國際貿易的70%~80%,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全球化特征的凸顯,加工貿易已成為各國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方面,加工貿易具有無稅運營的特點,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充分發揮各國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倍受跨國公司青睞;另一方面,以加工貿易方式介入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和投資門檻較低,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樂于接受的國際分工方式,發展中國家利用加工貿易加快了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