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貿易的網絡透析

時間:2022-12-12 03:45:50

導語:當代國際貿易的網絡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國際貿易的網絡透析

本文作者:張勤李海勇工作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基于中心性指標的國際貿易地位分析在社會網絡分析中,中心性是評價一個節點重要性、地位優越性和社會聲望的結構位置指標,其中對個體的測度指標有點度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本文利用UCINET軟件計算出2001年、2010年各經濟體的中心性指標,以衡量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見表1)。1.點度中心度———描述進口和出口總額點度中心度測量的是一個節點與其他節點發展交往的能力,揭示節點在網絡中是否處于核心位置。由于國際貿易網絡是有向網絡,每個節點的度數又分為出度和入度,分別表示某經濟體出口額或進口額大于等于均值的其他經濟體數量。2001年我國點出度為20,2010年為38,表明兩個年度我國出口額超過均值的經濟體分別有20個和38個,排名從第七位升至第一位;點入度2001年為18,2010年為31,表明兩個年度我國進口額超過平均值的經濟體分別有18個和31個,排名從第七位升至第二位。2.中間中心度———刻畫中介能力中間中心度刻畫的是一個節點控制網絡中其他節點之間交往的能力。如果一個經濟體處于許多其他節點對的捷徑上,則其中間中心度數較高,可以通過控制或曲解信息的傳遞影響群體。我國在國際貿易網絡中的中間中心度2001年為2.327,2010年為20.192,從第九位升至第二位,表明我國控制其他經濟體之間國際貿易關系的能力大幅提高。3.特征向量中心度———刻畫影響力經濟體的特征向量中心度從網絡整體的角度測度其是否處于影響力的中心,可視為以臨近節點的影響力為權重的權重中心度。我國的特征向量中心度2001年為32.470,排名第六位,2010年為42.623,躍升至首位,表明我國在國際貿易網絡中已成為核心行動者之一。

基于核心度指標的核心-邊緣結構分析世界體系理論認為,整個世界是由核心地帶、半邊緣地帶和邊緣地帶組成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這種層次結構整體上沒有改變,但其內部一直處于變化與重組之中,三個地帶的國家不斷調整變更。社會網絡分析也從模型的角度研究核心—邊緣結構。在國際貿易網絡中,點度中心度代表某經濟體對其他經濟體的進口額或出口額超過均值的數量,而核心度則反映其貿易強度的大小。為此,我們運用UCINET軟件對兩個原始矩陣進行分析,測算出2001年和2010年各經濟體的核心度(core-ness),并將核心度大于0.1的經濟體歸于核心地帶、0.01-0.1之間的歸于半邊緣地帶,小于0.01的歸于邊緣地帶。結果表明:1.在2001年和2010年國際貿易出口50強國家(地區)中也存在著核心—半邊緣—邊緣結構。其核心地帶經濟體數量一直保持為8個,而半邊緣地帶經濟體數量從2001年的33個發展到2010年的41個、邊緣地帶經濟體數量從9個銳減為1個,這是國際貿易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有力證據。2.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兩個年度均躋身核心地帶,核心度從0.157升至0.765,排名也由第六位升至首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沙特等亞太國家(地區)的核心度均有所提高,而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金磚四國的進步尤為明顯。3.北美自由貿易區中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核心度下降幅度較大,英國和法國下降也比較明顯,而日本和德國則小幅攀升。基于結構洞指標的競爭優勢分析結構洞是指兩個關系人之間的非重復關系。結構洞能為占據者提供獲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的機會,從而比其他位置的成員更具有競爭優勢。結構洞的主要指標是限制度,限制度越高,行動者運用結構洞的能力越弱。本文運用UCINET軟件分別計算兩個年度的結構洞指標。我國2001年的總限制度為0.283、居第28位;2010年的總限制度為0.178,僅稍高于德國(0.153)和美國(0.162),排名第三位,表明10年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不斷增強。(四)基于國際貿易網絡圖和塊模型的角色和位置分析本文利用多值矩陣繪制國際貿易網絡(見圖1和圖2)。圖中連線粗細與經濟體之間貿易量大小相對應:連線越粗表明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量越大,在國際貿易網絡中的關系越密切。從圖中可以看出:2001年,美國、德國等居于網絡的中心,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形成了國際貿易的“鐵三角”;2010年,中國、德國居于網絡的中心,中國大陸、美國和中國香港及德國、日本和荷蘭形成了兩個“鐵三角”。此外,2001年中國大陸對美國和日本的連線較粗(表明貿易值較大),2010年對德國、中國香港、韓國和中國臺灣等經濟體的連線也明顯變粗。小群體是社會網絡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謂小群體,一般指相對穩定、人數不多、有共同目標、相互接觸較多的聯合體。其中,塊模型是一種研究網絡位置模型的方法,是基于結構對等性的社會角色描述性代數分析。在國際貿易網絡中,結構對等性可以測度一個或多個經濟體在多大程度上扮演相同的角色或發揮相同的功能。結構對等性經濟體占據的位置上與其他角色相同的經濟體之間發生進出口關系。本文運用UCINET軟件中的CONCOR程序對國際貿易原始矩陣進行分析,兩個年度分區結果見表2和表3。從總體上看,兩個年度都分為8個子區,但除5區(南美)、6區(亞太1)和7區(中東)基本穩定外,其5個子區的經濟體成員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歐元區國家的凝聚力大大增強。2001年,歐洲國家分處1區、2區和3區;2010年,除尚未加入歐元區的英國、愛爾蘭和挪威外,其他歐洲國家集中形成了“歐元區”。這是2002年以來歐元貨幣正式流通,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有力證據。未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有被其他歐洲國家孤立的趨勢。二是亞太地區的分化重組趨勢比較明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國(地區)在兩個年度均被分為2個子區。2001年,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印度為主體組成了亞太1區,中國大陸、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組成了亞太2區;到2010年,日本和印度從亞太1區轉為亞太2區,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智利分別從中東澳洲區、南美區加入亞太2區,亞太2區還吸引了非APEC成員的哈薩克斯坦、安哥拉、南非等。與此同時,我國則轉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為主體的亞太1區,表明我國與北美傳統貿易強國的角色、地位逐漸趨同。三是傳統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大幅提高。2001年我國還屬于亞洲地區,2010年則與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并駕齊驅,實現了華麗轉身。此外,亞太2區的壯大及哈薩克斯坦、安哥拉擠入對外出口50強等均反映出發展中國家話語權的增強。(五)基于多維尺度圖的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分析多維尺度分析(MultidimentionalScaling,簡稱MDS)是以空間分布的形式來表現對象之間相關性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通過MDS可以在較低維空間中直觀地觀測到一些高維樣本點相互關系的近似圖像,從而提供經濟體在國際貿易網絡中的相對位置信息和相互關系的親疏程度。圖3和圖4分別為2001年和2010年國際貿易多維尺度圖。在圖3中,中國大陸與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沙特、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亞洲國家(地區)位于右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國、法國和英國等歐美國家位于左側,兩個經濟體團體之間涇渭分明、距離明顯。加拿大、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大陸、法國、墨西哥等居于網絡的中心,其中加拿大、美國、日本、德國距離坐標原點最近,屬于核心中的內核地帶。在圖4中,亞洲和歐美兩個經濟體團體的界限趨于模糊,一些經濟體的位置發生了明顯變化:中國大陸已位于網絡的最核心位置,美國、加拿大則由中心向外圍挪移,日本和德國的核心地位基本未變,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荷蘭和沙特則更加靠近網絡中心。此外,2001年國際貿易網絡整體上呈現中間稀疏、四周稠密的分布狀態;到2010年,居于網絡中心的經濟體數量明顯增多,網絡中節點的分布趨于均衡,表明各經濟體之間的國際貿易更加頻繁、經濟更加融合。

本文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從中心性、核心—邊緣結構、多維尺度、塊模型等方面研究了國際貿易網絡結構。結果表明:1.入世10年來,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占據了對外出口的制高點。就點出度、特征向量中心度和核心度3個指標而言,我國從2001年的第六或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首位,表明我國出口額超過均值的經濟體數量最多、國際貿易伙伴的重要性最強、國際貿易的強度最大,國際貿易多維尺度圖和網絡圖也凸顯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2.我國從國際貿易大國邁向國際貿易強國仍需時日。2010年我國的點入度、中間中心度和限制度仍位于美國、德國之后,排名第二或第三位。其中,點入度代表對我國出口額超過均值的其他經濟體數量,中間中心度反映出我國控制其他經濟體間國際貿易關系的能力仍落后于美國,限制度表明我國的競爭優勢仍稍遜于美國、德國。3.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金磚四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迅猛提升,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地區)也進步明顯;同時,傳統國際貿易強國北美三雄及英、•86•法等國的地位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4.區域經濟一體化極大地推動了區域內的經濟融合,2010年塊模型分析中“歐元區”的形成和“亞太2區”的發展壯大最為明顯。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我國應如何抓住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實現從國際貿易大國到國際貿易強國的轉變?我們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和開放型經濟發展:1.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入世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沖擊著原有的世界秩序和利益格局,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也隨之大幅增加,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我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國。據統計,我國連續16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連續5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王火燦,2011)。作為國際貿易的核心,我國既要善于做國際貿易規則的遵守者和維護者,也要學會做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和領導者,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此外,應發展壯大民族跨國企業,發揮其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以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2.積極實施貿易平衡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外貿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因此,應主動推進培育競爭優勢的“貿易平衡戰略”,在穩定出口的同時,更加注重擴大進口,以減少貿易逆差,為全球提供有效需求。同時應進一步優化進口商品結構,重點進口稀缺資源和先進技術,從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提升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效促進內需型經濟增長。3.大力推動區域經濟合作。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歐美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沖擊和挑戰。但發達國家絕不會輕易將國際貿易主導權拱手相讓,美國高調推出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框架充分暴露出其從經濟上孤立我國的意圖。我國應未雨綢繆,制定妥善對策。應加快推進兩岸四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進一步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積極拓展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逐步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進而擺脫發達國家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