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貿易結構與產業的偏差

時間:2022-12-12 04:48:35

導語:小議貿易結構與產業的偏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貿易結構與產業的偏差

本文作者:黃凱唐根年工作單位: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戰略,對外貿易成為我國GDP增長的重要手段。工業出口總額從1995年的1136.53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694.30億美元,再到2008年的14285億美元,增加了近10倍。1994年,國家確定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戰略之后,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大踏步發展。進出口總額從1994年的2366.20億美元開始,達到了2010年的29729.22億美元,增長近10倍;而且除了少數幾年以外,外貿的增長速度都是在10%以上。對外貿易15年的高速擴張存在著隱憂,以人口紅利為優勢的加工貿易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促使我國長期處于價值鏈分配的低端(張幼文,2006)?,F階段的對外貿易是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體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華民,2006)。其討論焦點集中于我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可否促使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提升。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依舊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發達省份,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5省份占據了全國進出口貿易的七成以上。在進出口商品種類上,海關代碼分類的第16類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在2008年達到36.68%,而且保持著第一份額;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紡織業比重有所下降但依舊比重較高。指標選擇與方法建立1.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CompetitiveIndex)及產業比重(1)貿易競爭力指數,是用來反映一國或地區生產的某類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上供應的他國同種產品來說,是處于效率競爭的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劣的程度。該指數是一國或地區某類產品出口額減去進口額之差占該國或地區某類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率。因其剔除了總量因素,是一相對值,故可比性較強。競爭力指數公式如下:TCi=EXi-INiEXi+INi其中,EXi表示i地區或國家某行業的出口額,INi表示i地區或國家某行業的進口額。該式表明:競爭力指數在-1,1之間波動,其值越接近于-1,說明該國的這種產品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不具備出口優勢;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該國的這種產品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出口優勢較強。(2)產業比重,是指該產業在該地區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說明了該產業在該地區發展優劣程度。F=biiΣbi其中,bi表示該行業的生產工業生產額。產業的比重越大,說明其產業在該區域具有一定優勢,并說明其產業的重要程度。2.偏差的表達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的相關性已經被計量檢驗所驗證,而二者的偏差還少有文獻所提及,更多的是文字的敘述,更沒有一個權威的指標來表示偏差。本文將設計2個參數來解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之間的偏差:(1)結構指數=地區i第j年的產業結構÷地區i第j年的貿易結構。結構指數K>1,表示當年產業結構可以對貿易結構提供支撐,也就是產業規??梢蕴峁┫鄬馁Q易規模。如果K<1,則表明產業結構不能對貿易結構提供支撐。由于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是動態的,其數值在1附近變動都是合理的,只有偏離1較大,且其趨勢與1偏離增大才說明其結構存在問題。(2)技術指數=地區i第j年中高技術行業結構÷地區i第j年低技術行業結構。技術指數表示i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的趨勢,也表示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技術指數L>1,表示該地區的中高技術行業比重大于低技術行業的比重。通過對歷年來技術指數說明,可以得出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轉變和兩者間的偏差程度,也可以說明產業結構對于貿易結構的支撐的現象。我國的結構偏差及實證分析1.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海關統計年鑒以及工業統計年鑒。鑒于貿易種類和產業間的劃分不同,為了統計口徑一致,本文借鑒李小平和朱鐘棣(2005)的匯總方法,將國民經濟中28個制造業2位數代碼匯總為11類。(1)食品制造業(國民經濟分類:13,14,15,16;海關代碼分類:1,2,3,4)。(2)紡織及皮革制造業(國民經濟分類:17,18,19;海關代碼分類:8,11,12)。(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國民經濟分類:20,21;海關代碼分類:9,20)。(4)造紙文教(國民經濟分類:22,23,24;海關代碼分類:10)。(5)石油煉焦業(國民經濟分類:25;海關代碼分類:5)。(6)化學工業(國民經濟分類:26,27,28,29,30;海關代碼分類:6,7)。(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國民經濟分類:31,海關代6碼:13)。(8)金屬冶煉及制品(國民經濟分類:32,33,34;海關代碼分類:15)。(9)機械器械制造(國民經濟分類:35,36,39,40;海關代碼分類:16)。(1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國民經濟分類:37;海關代碼分類:17)。(11)儀器儀表及辦公器械制造業(國民經濟分類:41;海關代碼分類:18)。2.貿易競爭力指數與產業結構測算本文選取2008年度貿易發達的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和廣東5省數據為樣本,來討論我國的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從貿易競爭力系數方面來考察,紡織業、家具制造業和造紙文教為代表的低技術行業,依舊是我國貿易競爭優勢行業;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考察,以機械器械制造為代表的中技術行業已經取代低技術行業,其產業比重已經基本達到了總比重的一半,產業升級略有成效,已成為產業中的重要部分。但從下文表格中發現,產業結構的比重增長并沒有帶來競爭力的提高。以上文的行業劃分來看,競爭力<0.5的是紡織、家具類的低技術行業;產業比重最大的機械制造類行業競爭力指數偏低,稍有競爭優勢;而產業升級的方向———高技術行業儀器儀表,其競爭力指數為負值,比重也僅僅是1%。我國的商品結構雖然從總體上已經實現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制成品為主的轉變,但從粗加工、淺加工,到精加工、深加工的轉變遠未完成,明顯地呈現出低檔次、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粗放特征。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國的出口外貿競爭力已經從原來的出口原材料為主的價值鏈最低端開始升級,集中在競爭力較強的紡織、家具制造等低技術行業和機械制造為代表的中技術行業。以儀器儀表為代表的高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競爭力指數為負。其中比重最大的機械制造業,盡管其貿易競爭指數已經為正,但其統計口徑中還沒有排除來料加工貿易和FDI等成分,其一般貿易下的競爭力指數并沒有達到可能的那么高。

結構的耦合,應該是貿易競爭力指數與產業比重相匹配。以上數據說明,我國制造業在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偏離。3.各貿易強省技術指數的測量通過對技術結構指數的測定,2002年,全國中高技術行業和低技術行業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都達到1:1的狀態,但隨后貿易結構卻以超過產業結構幾倍的速度飛速提升。在2010年的出口貿易比重中,高技術行業是低技術行業的4倍,說明出口貿易質量和競爭力的提升,也反過來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提升。這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影響。沿海5省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70%以上,而且因為各自的不同形式,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分析具有典型意義。本文依據技術結構指數,將這5個省份分為3種類型:(1)技術進步型,以上海、江蘇為代表。上海,江蘇作為長三角地區技術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出口貿易中中高技術的比重很大,但其產業是在飛速的技術升級轉型中。其中,上海2010年產業中技術結構指數為4.51,而同期全國只有1.86;技術進步在9年中增長了近3倍。雖然貿易的勢頭大大超過產業變革,但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存在產業的支撐和跨越性發展。這樣的出口貿易形式符合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2)技術支撐型,以山東、浙江為代表。以民營經濟為代表的浙江和貿易“后起之秀”山東兩省來說,2005年是一個穿越點。浙江和山東兩省產業的技術結構指數在2005才被貿易的技術結構指數超越,這是其經濟結構所特定的。浙江的民營經濟以其規模相對較小,創新轉型容易,受國家優惠政策鼓勵的影響較大,其在金融危機之后表現得更加優異,產業的技術結構指標在貿易指標停滯之下還在攀升,說明了浙江經濟的活力。山東有典型的后起優勢,在產業和貿易結構上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具有很好的競爭力。

山東,浙江的貿易結構升級都具有明顯的產業支撐能力。(3)技術偏離型,以廣東為代表。典型的加工貿易省份———廣東,自2002年以來,其技術結構指數貿易和產業存在明顯的偏離,貿易技術結構指數的上升和產業結構指數的下降,表明其貿易增長存在隱憂。產業中中高技術行業所占的比重在減小,可是貿易中比重卻在上升,這種沒有產業支撐的貿易結構是不可能長久的。這為廣東敲響了警鐘:產業結構升級與貿易結構的調整,是保持其經濟持續發展的焦點。結論與建議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存在偏差,說明兩者之間存在變動,雖然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存在一時的偏差是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長期存在偏差而且越來越大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1.結論(1)在東南沿海出口貿易強省,其產業結構已經從開始的初級原料產業進入到勞動密集型的紡織皮革產業,再過渡到機械制造,最后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儀器儀表行業,由于其產業規模較小,其存在的偏差還比較大。總的來說,我國的產業結構在升級,支撐著貿易結構的轉變,但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偏差還十分明顯,是產業升級的方向。(2)對沿海5省市的技術結構指數的衡量,以上海為代表的技術進步、飛速發展和以民營經濟為代表的浙江省,其產業結構對貿易結構的發展都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也表明了這幾個省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開始產業轉型升級;對廣東以加工貿易為代表的省份,這樣的貿易結構是不可長久、不可持續的,應該逐步調整,轉變貿易方式。2.建議(1)為了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相匹配,我國應該集中發展機械器械、交通運輸設備、儀器儀表及辦公器械制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產業,更應加快化工制藥、航空設備、高精密度儀器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努力扭轉以紡織皮革,金屬冶煉,塑料化工行業等資源或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的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加貿易競爭力。(2)為了提升貿易競爭力,應實施優惠政策,鼓勵產業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在國際上形成技術特色和優勢。一國的產業結構是至上而下的整體結構,產業結構的升級應該是自下而上的,基礎產業的升級對高端產業的產生與壯大提供基礎保障。國家在提倡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條件下,提升基礎產業的競爭力,對產業升級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