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論文

時間:2022-12-29 11:51:15

導語:我國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論文

1公路建設環境保護的意義

公路建設環保是在公路的設計、建設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是公路建設施工的最高境界。公路建設環保就是在公路建設項目整個周期里,通過科學選擇綜合運用各種施工技術措施,保護自然環境不受道路建設的破壞與污染,保證車輛在道路上行駛安全舒適、景觀完整和諧的線性或區域交通生態系統的完整和不受污染。城鄉一體化建設推行以來,引發了公路大規模發展,道路征地及施工中導致生態負效應越來越嚴重,發生了諸如氣候熱島、環境污染、景觀割裂、生物物種減少、廊道效應等環境破壞的情況。究其原因是道路施工中,由于其線性特點,沿線地形復雜,大量的挖填,使原始的地質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東路沿途地形的過多切割和阻礙,使原有的水文條件也遭到破壞;同時新建道路對于植被和地表土的破壞,使恢復成為極大的難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自然環境的未來發展及其可怕。我們早已知道公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所以一些專家和學者不斷地探討,公路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地球是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星球,實現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是需要環境老支持的,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協調發展。不計后果的破壞和對自然的索取,都將導致巨大的惡果,最終有人類自己承擔。所以,保護環境,特別是加強道路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問題,是對后代子孫的高度負責,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2.道路設計階段的生態保護

道路建設與運輸給周圍地區造成多方面的生態學影響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路建設者所重視,人們開始關注道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采取的措施就是從道路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尊重生態學原理,以環境保護評估為依據,努力建設“生態道路”。力求使道路建設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的目標。這要求項目立項過程中的規劃要充分考慮道路沿線地質地貌條件、水文條件、氣候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是否利于環保和生態平衡。道路設計選址時,要做好充分的探勘,掌握沿途翔實的地質水文資料,道路選址時要盡量避開滑坡、泥石流、懸崖、多年凍土、巖溶等地段,如果實在不能規避,那么就要采取相應的施工保護措施,保證不破壞沿途的地質環境。設計規劃部門要對道路寬度、曲度、密度及空間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規劃,保證質量及經濟效益的同時,力求不造成大的生態破壞。公路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建設目的的單一性,只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環保評估工作做得不夠。避免道路穿越城市、景區、良田,使公路走向與醫院和學校保持一定的距離。對道路沿線的水、山、田、林進行統籌規劃和設計,使道路建設與周圍環境保持和諧共生。必須的行道樹、防護林、綠地建設是“綠色走廊”形成的基礎條件。道路沿線中適當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為環境保護起到監測的作用,還可為環境監測服務。注意沿途樹木栽植的高度和密度;保證道路兩側排水的順暢,完善道路功能。自然植被的恢復十分困難,一旦遭到破壞,后果嚴重。

3.道路環保工程施工

道路施工階段的環保重要性是僅次于設計階段,這是污染環境的一個集中發生階段,做好環保過程施工意義重大。

3.1嚴格控制紅線內砍伐森林植被,保護沿途的植被不被破壞,對于沿途的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以便保護物種不滅絕。

3.2保證道路建設的環保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招標。在施工合同、監理合同中,必須納入環保工作條款,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的內容、標準等要求,施工單位還要制定具體的環保方案。

3.3在招標的施工組織設計中,施工單位要明確環保工程施工要求,制定符合環保質量和標準的工藝設計。對項目沿線深挖高填地段以及邊坡防護等做好環保工程。

3.3強化施工人員的環保意識,開工前應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在一些涉及環保項目工程施工前要進行技術交底,建立項目建設環保管理工作制度,指派專人負責該項工作。對主體工程防護區、取土場防護區、棄碴場防護區等進行防水土流失的保護措施,對周圍水環境、防揚塵污染等進行動態監控,充分做好環保工作。

3.4混凝土拌合期間,做好拌和站的空氣、噪音污染的防護工作。做好環保工程施工質量自檢與監理質量控制,并及時做好記錄,保持與主體工程等同的質量要求,由建設單位進行工程款項的支付。

4.道路建設過程中的環保技術

在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過程中,應結合主體工程的建設情況,對環保工程進行綜合考慮,制定可行性措施。包括交通安全、工程防護、景觀、視線誘導、線性預告、防眩、緩沖、遮蔽和標志等的措施方案,既要盡可能防止水土流失等危害的發生,還要做好不得不破壞的環境范圍的保護工作,必須保證主體工程與綠化美化恢復生態環境等項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尤其是道路建設過程中的生態設計,更是要盡量科學的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協調景觀、生態、交通安全及施工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將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沿線植被不被破壞,物種不被減少以及交通安全等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以景觀優美、生態系統長期穩定和養護管理方便為生態設計的原則,這是實施道路建設環保的一種新途徑,充分保護和利用自然的景觀,沿途的綠化要保證植被的種群多樣、結構復雜和競爭自由,并且注意因地制宜。高速公路的線性特征,使得路線較長,地形、地貌變化較大,保證項目建設的環保指標。設計前應明確各環境單元的設計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并體現項目建設的目的性、整體性、穩定性、藝術性,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創造個性化的公路景觀。把公路征地范圍的生物和非生物統籌設計安排,保護沿途環境宜于人居和行車的安全與舒適,集美化、減噪、凈化空氣、生態恢復為一體,實現公路建設的環保目標。施工過程中,盡量采用生物材料,減少公路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緩解植被恢復工程技術的實施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