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分析

時間:2022-04-21 09:05:28

導語: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分析

摘要:隨著全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和國家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穩步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情況越發重視,本文將重點對清城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存在問題與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存在問題;變化趨勢

清遠市清城區位于清遠市南部,是清遠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2215mm;境內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與粵北山區的交接地帶,兼有山區、丘陵與平原等地貌,地勢大體上自東北向西南傾斜[1];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區內的礦業生產為清城區乃至清遠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多年以來的礦業活動,也給清城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破壞,造成植被破壞、排土亂堆、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土地資源壓占和破壞,水土流失,淤積水庫、地質災害。

1礦山地質環境開發現狀及問題

1.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產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砂、石灰石、花崗巖、河沙、水晶石、鐵礦石等。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砂、建筑用花崗巖、河沙、建筑用砂巖。還有偏硅酸礦泉水和地下熱水(溫泉)。

1.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的有關規定,結合清遠市清城區礦山的地質環境背景、開采礦種、開采方式和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本次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包含四類:地質災害、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土地資源壓占破壞。地質災害。礦山開采過程中由于地表剝離、廢土廢石堆積、地下水疏干等活動,破壞了地面穩定并產生一系列與采礦活動密切相關的次生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災害的誘發以采場邊坡和排土場最為嚴重。礦山實行露天剝離開采,大量剝離土堆積成山;而堆積物高陡,沿溝谷坡面堆放,結構松散,無防護措施,在強降雨誘發下易發生泥石流,成為誘發崩、滑、流地質災害的重要隱患。含水層破壞。區內礦山全部為露天開采,主要為正地形山坡式露天開采和負地形凹陷式露天開采兩種方式,正地形山坡式露天開采礦山均能自然排水,采坑底標高高于侵蝕基準面,地下水位基本不變。負地形凹陷式露天開采礦山,采坑底標高低于侵蝕基準面15~25m,采礦作業時,需要機械排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在影響半徑范圍內會有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現象。由于本區降雨量較豐沛,且均為山林地區,居民稀少,地下水位下降沒有導致植被、農田干枯。因此,含水層破壞的地質環境問題在本區中不嚴重,已經得到自然恢復,不作為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清城區區內礦山自2000年開采以來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主要開采礦種4種,主要開采礦類為陶瓷土,其次建筑用花崗巖礦,磚瓦用粘土和建筑用砂巖開采較少。開采方式均為露天開采。露天開采好似實行“搬山運動”的露采剝離,采礦前需破壞地表植被并剝離表土,廢土堆放壓占土地資源,礦區大部分的山林土地已寸草不生,遠看如同裸露的“石頭山”。礦山的露天采坑、排土場及其它等明顯改變了礦山的原地形地貌,其主要破壞形式是破壞原有植被面積和改變原有地形標高。土地資源壓占與破壞。礦業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土地資源帶來了破壞和占壓。露天開采破壞了地表耕植層;排土場的堆放,占壓大面積土地的同時,也成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誘因。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狀。全區已對一部分礦山進行了簡單治理。主要是對采場邊坡及排土場進行分臺階放坡,種植樹苗和竹子等,比較稀疏,坡面未種植草皮,沖溝到處可見,水土流失沒有得到有效阻止,其中,部分石場作為水塘的采坑周圍進行了鐵網圍欄警戒。另外,部分礦山閉坑時間較久的礦山已輕微自然復綠,多生長雜草,而大部分礦山采場及排土場邊坡均未進行治理,微型地質災害及水土流失時有發生[2]。存在問題。部分礦山企業“重礦產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礦山企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認識程度不高,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有待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的應用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整治目標的要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資金投入不足。清城區礦業開發歷史雖然只有十幾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點多面廣,而需實施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的投入與實際收繳的費用差距很大,治理資金嚴重不足。

3礦山地質環境變化趨勢分析

礦山地質環境總體上受環境條件、礦業開發方式、礦山環保意識與投入、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制度等因素影響。地質環境條件:包括礦產資源空間分布、地層巖性、水文氣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要素,它是控制礦山地質環境的基本因素。礦業開發方式:礦產資源開采方式、采礦方法等內容,亦是影響礦山地質環境狀況的主要因素。礦山環保意識與投入:礦山環保意識越強,資金投入越大,環保設施越齊全,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可降低,反之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越大。

4結論及建議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是長期的工作,也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性工程,需要有關部門相互協調合作加大對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規范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重視其中存在問題及變化趨勢,并有效的引導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鑒于以上情況,需進一步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資,健全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管理體系,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保障體系,新建礦山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準入制度,持續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資,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和行政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力度,歷史遺留的和重點地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得到全面治理,全區礦山地質環境質量進一步好轉。

作者:吳育新 單位: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

參考文獻:

[1]《清遠市清城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規劃(2017~2021)》,李高翔、梁家海、吳育新等;

[2]《廣東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5-2020年)》,廣東省國土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