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培訓論文:小議農民培訓現狀及提議
時間:2022-02-19 10:55:16
導語:農民培訓論文:小議農民培訓現狀及提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郭麥芳工作單位:陜西省宜君縣農業技術學校
近年來,在宜君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宜君縣把開展農民教育培訓作為富民強縣、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各部門和各鄉鎮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面向農民群眾講求實效,開展教育培訓,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宜君縣開展培訓的機構主要有8個,已建成縣、鄉(鎮)、村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7個,農民教育培訓基地56個,主要分布在農業、林業、農綜辦、婦聯、科協五個部門(農業部門有縣農廣校、果業局、農技中心、畜牧獸醫中心)。培訓機構教職工總數125人,有培訓教師36人,僅縣農廣校有1390m2的試驗實習場地,開展自主辦學并穩定招生,規模200多人。對農民培訓主要依托項目的實施。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思路,采取了“集中辦班強化培訓,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技術支持跟蹤服務”三結合的培訓方法,全縣5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約有10%的農民達到了技術規范要求,這些技術骨干能夠輻射帶動全縣,為宜君縣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農民教育培訓面臨的突出問題
農民認識不到位。現如今主管農民教育培訓的有扶貧辦、農業局、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門,培訓內容各異,不能有效整合資源,多方協調不盡一致。農民對開展培訓認識不到位,差異性大,重視程度不夠,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觀念較重,參加培訓態度不積極,熱情不高,基本停留在只學不用的狀態。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嚴重短缺。目前,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主要是依托行業和部門的有關項目進行。而培訓規模最大的縣農廣校,則是通過學歷教育、陽光工程項目、聯合辦學等有限的費用來開展農民科技培訓。面對廣泛的教育培訓需求,這只是權宜之計,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辦法。農廣校的學歷教育、陽光工程費用相對于大規模的農民培訓而言,可謂杯水車薪。所以,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緊缺,是制約工作發展的瓶頸因素。培訓師資人員缺乏。全縣有一支30多人的專兼職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毋容質疑,這支隊伍近年來承擔了全縣農民教育培訓的講課、技術咨詢和技術指導任務,由于目前缺少系統而完善的培訓機制,自身的知識更新明顯滯后,培訓隊伍結構不合理,農民很難得到正規的教育培訓,整體提升效果不明顯。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根據對參加培訓農民調查發現,文盲半文盲占13.6%,絕大多數為50歲以上的人;小學文化程度占29.7%,其中30歲以上的婦女占71.7%;初中文化程度占4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3%;大專文化程度僅占0.1%。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對新觀念、新信息的接受,制約了對農業生產新科技及非農業產業新技能的學習和應用。因信息和技能缺乏,大多數農民只停留在舊的、傳統的觀念和生產勞作里,即便外出務工也只是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農民素質提高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關鍵因素。
加強農民教育培訓的幾點建議
加強對農民培訓的宣傳。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不斷總結經驗,及時宣傳一些先進的做法,樹立典型、現身說法、擴大影響,營造出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農民培訓工作的氛圍。強化對農民培訓的組織領導。建立由縣農業局牽頭的培訓組織,加強對農民培訓的組織領導,在新的形勢下不斷探索促進農民培訓的政策和體制,強化培訓措施。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政府要有長期的配套項目支撐,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培訓基地建設,設立專項培訓經費。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和個人出資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民培訓機制,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農民培訓的良好環境。切實優化師資隊伍。建議自上而下,建立和打造一支業務精、能力強、訓練有素的新時期農民教育培訓的專職師資隊伍。不斷創新培訓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因地制宜,抓重點村鎮、人群和用工單位培訓。靈活辦學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多方位、多層次、全面、系統、長期的培訓,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 上一篇:當前新農村的農民作用解析
- 下一篇:農民調查論文:農民體育生活調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