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意義及途徑研究
時間:2022-11-22 03:06:41
導語:農民增收意義及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而農民增收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唐山市農民收入的增加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文首先指出了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研究唐山市農民增收問題的意義,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增加唐山市農民收入的途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農民增收;唐山市
一、研究背景
截止到2015年,我國有43.9%的人口居住在農村。雖然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這一比重呈下降趨勢,但目前,農民依然是我國不容忽視的龐大人群。“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而農民增收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年收入增長迅速,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長到2016年的12363元,增長了近92倍,年均增長12.65%。當前農民收入越來越受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逐漸顯露出新常態,經濟下行使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減少,農產品價格下降,造成價格對農民收入的貢獻減少,給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帶來了壓力。同時,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也讓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遇冷。此外,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對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造成了負面影響。這是因為受到受教育程度及勞動力素質的限制,農民進城務工多選擇勞動密集型企業,但由于經濟新常態的影響,這類企業正在逐漸失去競爭力,企業經營困難,必然影響農民工收入的增長;再加上經濟下行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增速降低,政府通過直接補貼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的難度有所增加。近年來,隨著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唐山市已形成了由龍頭帶動,以奶制品、板栗等為主的農業經濟,農業生產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唐山市的優勢農產品大多以外部品牌為依托,再加上種植業生產模式依舊是傳統分散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業產業集中度低、規模小,農業產業化鏈條短,阻礙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收入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二、經濟新常態下唐山市農民增收的意義
(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以城市為中心發展工業,投入大量資金,制定了很多惠城政策,讓一部分城鎮居民先富起來,城市得到了高速發展。相比之下,農民未充分享有社會體制分配的基本權利。因此,只有明確農業的重要地位,以工業反哺農業,促進城市與農村步調一致向前,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公正,維護社會正義;才能縮小農民和城市居民的貧富差距,使農民和城鎮居民平等共享社會保障。(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研究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和方案,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于激發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從而穩定我國的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業穩步發展,國民經濟其他產業才能享有順利發展的保障。增加農民收入,能夠增強農民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信心,讓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耕種、流轉土地,避免出現撂荒現象,從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三)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能夠加快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費觀也將隨之改變,而消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通貨膨脹的影響使產品供大于求,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市場日益擴大,其對于全國經濟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除此之外,農民有了多余收入,有精力經營非農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力生產率,增加了勞動力價值,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四)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迫切要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等多重因素會給農民收入的增長帶來一定影響。首先,對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產生不利影響。由于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企業接收農民就業的能力下降,即使就業,工資上漲也會因企業經營困難而受到制約,再加上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弱勢競爭地位,其就業流動性頻繁、穩定性低,也會造成其工資收入不穩定。其次,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大。由于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致使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開始出現倒掛,本土農產品銷售遇冷。另外,受國內經濟下行的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和經濟狀況不容樂觀,勢必影響到農民第二、第三產業的經營,從而導致經營性收入增速減緩。最后,經濟新常態階段,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在這種背景下繼續以直接補貼等形式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面臨較大壓力,惠農政策的效率會逐步減弱。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農民收入增長放緩不利于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內需的拉動和經濟的增長,因此,研究經濟新常態下農民的收入問題,并尋求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五)尋求唐山市農民增收途徑,并為相似地區。提供借鑒目前,唐山市農民的收入水平與我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且近幾年呈持續增長狀態,但從總體、長遠的視角來看,影響唐山市農民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如唐山市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十分稀缺;農業和農村的產業結構及其布局不盡合理等,所有這些都制約著唐山市農民收入的快速、持續增長。另外,有部分學者認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中西部地區,而農民收入絕對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似乎不是關鍵。但根據實際情況,東部地區農民增收問題也是我國農民增收問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同時,雖然我國中西部部分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落后于唐山市,但唐山市的發展經驗無疑給目前與唐山市條件相似的我國其他地區,以及未來與唐山市發展條件相似的地區提供參考,因此,系統全面研究唐山市農民收入問題,可為相似地區提供借鑒。
三、經濟新常態下唐山市農民增收途徑
(一)加大政府補貼力度。根據《唐山統計年鑒》,近十年唐山市農民的人均轉移性收入由510元上漲到了1034元,雖然在數值上基本翻了一番,但從轉移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來看,其一直保持在7%左右,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這種程度的增長已經顯得微不足道,再加上在經濟新常態經濟環境下,農產品價格下跌,而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卻在上漲,現階段唐山市農民所獲得的轉移性收入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做出的貢獻微乎其微。因此,唐山市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的財政補貼力度,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具體來說,政府應加大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保障;著重加強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綠色農業等的補貼力度,鼓勵農業適度經營和可持續性農業生產的發展;針對農機購置設立專項補貼,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推動土地集中連片耕種。(二)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與轉移性收入的情況相似,唐山市農民的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同樣不明顯,甚至在數值上遠遠低于人均轉移性收入。截止到2015年,唐山市農民的人均轉移性收入只有39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為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唐山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鼓勵農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增加農民的股息收入;其二,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文明執法的前提下,適度推進“兩置換一轉化”,鼓勵發展“房東經濟”,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其三,創新、完善農村金融體系,開發適用于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在鄉鎮設立理財機構,宣傳理財知識,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理財投資;其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收入提供保障。(三)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鼓勵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首先,適度規模經營能夠實現土地集中連片。由于土地集中連片耕種可提高農機和農田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因此,在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下降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的不利影響下,土地連片耕種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其次,在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對接,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利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模優勢和吸引投資的優勢,開發新型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發展訂單農業,保障和提高農民收入。(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互聯網農業。增加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發展科技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以迎合消費者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發展綠色農業、清潔農業,減少農藥的使用,在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前提下從事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在開展線下經營的同時開展線上經營,拓展農產品的銷售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作者:李美慧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孫炳權.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7,(9):29,31.
[2]山發育.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的分析與思考[J].青海農技推廣,2017,(1):47-49.
[3]董全瑞.新常態下農民增收面臨的約束及其順應之策[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7,(1):25-29.
- 上一篇: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新途徑
- 下一篇:淺談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