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農業發展近況與政策措施

時間:2022-08-10 10:00:32

導語:地區農業發展近況與政策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農業發展近況與政策措施

一、蘇丹農業的發展特點

蘇丹是典型的農業國,人少地多,水資源豐富,發展農業優勢明顯。在政府支持下,蘇丹的農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與其他非洲國家相比,其農業的發展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蘇丹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發展前景廣闊蘇丹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煞N植土地估計為8400萬hm2,已開發種植土地約為1500萬hm2,有190萬hm2的灌溉區、490萬hm2的雨養機灌區和760萬hm2傳統的雨養農區。蘇丹水資源豐富,有205.5億m3的河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季節性河流有50億~70億m3。此外,還有16萬億m3的地下水。蘇丹人均淡水資源達到5300m3,是中國人均淡水資源的2倍多。蘇丹森林占國土面積的25%,不僅提供建材,而且是全國的重要燃料。蘇丹漁業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流域和紅海沿岸區域,其中在淡水流域中有420億m2的漁業資源。紅海的年捕魚量估計達20萬t。蘇丹宜牧區面積較大,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優勢,還擁有得天獨厚的林業資源和廣闊的天然牧場。

2.農業是蘇丹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柱蘇丹是一個農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農業是蘇丹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2005年農業產值為113.53億美元,占GDP的42.8%。若不將近年的石油出口計算在內,出口總額中農業產品占55%。主要的出口農業產品包括棉花、花生、芝麻、阿拉伯膠以及畜產品。蘇丹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較高,而且絕對數量增長較快。2006年,全國總人口上升為3770.7萬,比2000年增長了13.01%,農業人口達到2093.8萬,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達到55.53%。蘇丹GDP年增長率達到6%,農業GDP增長率達到8%,農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34%,如排除石油出口,農產品出口則占全國出口的90%,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5%左右。

3.蘇丹政府重視發展農業,制定支持農業生產的政策蘇丹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將農業定位為永不枯竭的資源,制定了促進農業振興的5年發展規劃,同時修改完善有關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蘇丹政府學習和借鑒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來發展蘇丹的農業。2008年6月,蘇丹副總統塔哈訪華,希望與中國建立農業領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推動農業領域的務實合作。蘇丹對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享有稅收優惠的政策,在1993年7月,農業稅的統一費率從5%降到2%,這一稅收是對在農貿市場出售的貨值進行征稅。蘇丹對多數進出口產品征收附加稅,但是減少或免除了大部分農產品的附加稅。蘇丹鼓勵糧食的進口,對進口糧食在進口關稅稅率予以一定的優惠,規定對進口大米免征進口稅。此外,蘇丹還鼓勵農產品出口,對出口的部分農產品實行關稅優惠。蘇丹稅法規定,對除毛皮征收15%出口關稅外,其他所有出口商品均免征出口關稅。1999年,蘇丹通過了《投資(鼓勵)法》,2000年對該法進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法律規定:鼓勵包括農業、動物生產、水利等領域在內的投資。

4.蘇丹有比較好的農業基礎蘇丹政府重視農業,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為本國農業打下較好的基礎。主要的糧食作物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麥,經濟作物占農產品出口額的66%,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膠,這些農產品大多數都是以出口為導向。其中,蘇丹的長絨棉產量較高,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花生產量居阿拉伯國家之首,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印度和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芝麻產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中居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膠種植面積504萬hm2,年均產量約3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60%~80%。畜牧業發展良好,蘇丹目前有1.14億頭家畜,除滿足國內需求外,每年向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國、土耳其、約旦等伊斯蘭國家等出口活畜達200萬頭,肉制品出口4.2萬t左右。蘇丹具有獨特的區域市場優勢地位,蘇丹加入了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與阿拉伯國家簽訂自貿區,與歐盟簽訂了市場準入協定。通過蘇丹,可以進入東南非、中東及歐洲市場。蘇丹實現商品和貿易的自由化、積極糾正價格扭曲、鼓勵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政府稅收體制等。

5.農田基礎設施及機械化水平已具一定基礎蘇丹自20世紀70年代至2004年年底,利用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以及季節性河流的水源和大型灌溉機械抽水,再通過主灌渠和各級支灌渠的配套直接將水灌入農田。目前機械化渠道灌溉種植面積達到189萬hm2,包括杰齊拉灌區、拉哈德灌區、新哈爾法灌區、青尼羅河灌區、白尼羅河灌區及北方州尼羅河灌區等。其中杰齊拉灌區是蘇丹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為88.2hm2,約占整個灌區的一半,位于青、白尼羅河匯合處之間的三角平原,是蘇丹最大的棉產地,蘇丹出口的長絨棉95%產于這一地區。此外在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及主尼羅河的岸邊建有許多小型水泵,可灌溉沿岸的農業區。即使在依賴自然降水的雨灌區,如西蘇丹、凱達拉夫南部和北部、青尼羅河以南及中央平原的部分地區,私人農場也廣泛使用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大面積種植高粱等作物,機械化程度達到了45%。蘇丹使用的農用拖拉機和谷物聯合收割機數量不斷上升。

二、蘇丹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蘇丹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對農業采取扶持政策和措施,使蘇丹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投入不足,生產技術整體水平比較低由于南部連綿不斷的戰爭以及西部的持續干旱,再加上工業落后、基礎薄弱,對外援依賴性較強,國家經濟一直較為困難,曾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為無力償還債務和不宜提供貸款的國家,多年積累的巨額外債已成為蘇丹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近年來蘇丹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且在非洲國家中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有所增加,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外國企業投資的優惠政策,但蘇丹政府和外國企業對蘇丹農業投資尚不足工業領域的7%,長期的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著農業的發展。戰爭使難民不斷增加,人均收入降低,農民自身幾乎不對農業生產進行生產資料的投入。因而在多數地區,農業的投入遠遠不足。蘇丹農業生產技術整體水平比較低,大多數擁有現代化生產技術的農場都是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援建的,這些農場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作業,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的進口也主要用于這些農場,他們廣泛采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在灌溉、肥料、種子、農藥等方面的投入也比較多。國內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比較緩慢,農民的技術裝備水平比較低,基本上沒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完全采用手工作業,也很少施用化肥、農藥等。蘇丹財政部2005年經濟報告顯示,蘇丹有2000萬費丹(1埃及費丹約等于0.420hm2)土地用于種植傳統雨季作物,產值占GDP的5.5%,其中1800萬費丹土地用于機械化和半機械耕作,提供了蘇丹2%的農業產值。180萬費丹沿尼羅河兩岸的現代農業耕作區,產值占11.5%。

2.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和土地生產率低蘇丹可耕地面積中有大量可耕地無人耕種,8400萬hm2的耕地中常年耕種的土地僅為1260萬hm2,剩下7140萬hm2的可耕地被荒蕪閑置。在已墾土地中,部分地區僅依賴自然降雨,僅在雨季種植1季作物,其余時間土地也被閑置。即使在灌溉農區,由于農業技術不到位,產量水平仍遠遠低于其生產潛力。蘇丹農業耕作形式呈明顯的二元結構,發達國家捐助而發展起來的少量現代農業企業和大部分原始耕作方式的落后農業并存。蘇丹的大部分農戶還是采取比較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種、人工作業、從不施肥是其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因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低下,農業生產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維持生計而已。

3.科技支撐不足,農技推廣體系欠缺蘇丹的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科技支撐不足,農產品產量水平較低,在糧食、蔬菜等農產品方面不能完全實現自給。因為蘇丹的農業缺少科技支撐,研發能力不足,因此農產品缺口主要通過進口和國外捐贈。蘇丹農業耕作形式呈明顯的二元結構,發達國家捐助而發展起來的少量現代農業企業和大部分原始耕作方式的落后農業并存。大部分農戶還是采取比較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種、人工作業、從不施肥是其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農業生產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維持生計而已。蘇丹肥料、農藥和良種資源缺乏,全國都不生產肥料,也沒有肥料出口,國內消費的肥料都來自于進口,其中氮肥的進口量比較大,每年都在5萬t左右的水平,進口量最大的是尿素,2005年以前每年的進口量都在10萬t以上,2005年為8.6萬t。從肥料消費上來看,蘇丹消費的進口肥料主要是過磷酸鈣和尿素。蘇丹不生產農藥,使用的農藥基本都是通過進口,農藥進口量和使用量都比較大。進口的農藥中,主要是殺蟲劑和除草劑。蘇丹農藥貿易一直都處于絕對逆差的狀態。蘇丹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功能不順暢,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在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上,蘇丹農業科技基礎和應用水平較許多農業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蘇丹糧食作物科技基礎薄弱,相應的科研院所和推廣機構覆蓋范圍小,而且大多功能不足,效率低下,先進適用新技術的推廣困難重重。

4.農民缺乏農業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能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小規模自給自足型的農戶仍是蘇丹農業的主體,多數農民生產水平仍處于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的過渡階段,生產的農產品尚不能滿足全家生存的需要。由于缺乏農業經營管理和生產知識,許多已建立的農場也往往處于荒廢狀態。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起曾經援建了杰西拉水稻農場、哈爾法漁業項目和馬拉卡爾農場水稻種植項目。項目建成移交和中方人員撤離后,蘇方也因缺乏經營管理和生產經驗而管理不善,致使項目荒廢。

三、政策建議

雖然蘇丹自然資源豐富,農業基礎較好,但蘇丹在農業投入、生產技術水平、抵御干旱和農業經營管理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基于其自有的資源優勢,以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借鑒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為推動蘇丹農業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建議從以下5個方面采取對策措施。

1.增加農業投入,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對于蘇丹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更好地發展農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蘇丹政府要把農業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加強農業建設,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具體要從以下3方面著手:第一,制定穩定的農業發展計劃,進一步完善農業政策,制定合理的農業規劃布局,提高對農業的重視,關注國外的農業發展。改善國內經濟狀況,尋求國際援助,努力解決本國債務問題,建立穩定的國內經濟秩序,為農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重視工業發展的同時,實行工業支持農業的政策,用工業帶動農業,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第二,蘇丹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增加農業投入,重新調整農業投入比例,根據農業的發展現狀增加弱勢地區的投入,提高貢獻率大的物種的扶持力度。第三,蘇丹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的政策指導和宏觀調控,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擴大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將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目標相結合,利用稅收優惠、貸款優惠和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農業和相關產業的投入,吸引企業開展大規模農業投資開發、試驗研究、示范推廣,支持農業項目開展,激勵農業技術突破,提高農業技術水平。

2.擴大耕地利用,提高勞動生產率蘇丹可種植面積很大,但利用率僅為20%,土地利用率很低,制約著農業產值的進一步增加。為了更好地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蘇丹政府應重視對耕地的開發利用,提高現有耕地的產出率。第一,對大量耕地進行統計、分析、規劃,依據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壤性質等條件,根據其優劣條件,重點開發優質耕地,逐步開墾,對于貧困地區的耕地要大力扶持農民進行耕作,保證農民糧食自給自足,增加糧食作物的產量,減少荒廢耕地面積,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范圍。第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優良品種,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在用地、農田基礎設施投入、加工倉儲基礎設施、農地改善等方面給予支持和補助,增加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促進蘇丹農業資源優勢向現實經濟優勢的轉化,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業產值,促進經濟發展。

3.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農業技術推廣的水平高低決定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進而決定農業發展程度的高低。蘇丹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使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覆蓋到每一個鄉村,政府加大對農業研發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裝備的投入力度,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無障礙地傳遞到田間地頭。第二,鼓勵民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積極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從法律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其與中國農業技術過硬的企業進行科技交流和合作,擴大推廣渠道,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更大范圍內展開。第三,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和開展大范圍的農業技術培訓。針對蘇丹目前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的情況,為農民提供教育資源,開設農民教育機構,有針對性性地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應用技術的能力。努力培養一些素質高、能力強的管理人才,通過農業管理人員對農業生產的管理、指導,帶領其他農民進行農業生產。

4.加大中國與蘇丹的農業合作,幫助蘇丹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中國與蘇丹的農業合作,要以技術合作為核心,以項目援助為主要形式。具體而言,可以從3方面入手:第一,加快援蘇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建設力度。大力推廣中國農業新品種和現代高新技術,經農業示范中心種養基地試驗示范后向周邊地區輻射推廣,進而實現推動周邊地區乃至整個蘇丹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二,通過農業技術組和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向蘇丹派遣農業專家,為蘇丹農業發展提供指導。立足蘇丹發展實際,幫助蘇丹制定合適的農業發展規劃,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帶領蘇丹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第三,加強技術推廣和培訓、幫助農業機構進行能力建設,擴大和發展農業市場。

5.加快中蘇農業合作開發區建設加快中蘇農業合作開發區建設,對改善蘇丹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蘇丹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緩解糧食短缺等有積極促進作用。建設中蘇農業合作開發區,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市場導向、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組織保障、人才保障和資金保障。在政策方面,要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完善風險保障體系,加強農業合作開發區管理的規范和政策引導;在組織方面,成立中蘇農業合作開發區領導小組,建立中蘇政府間的外交溝通和專業部委的磋商機制;在人才方面,為中蘇農業合作開發區引進農業技術專家和種植大戶,建立高素質的農業技術專家隊伍;在資金方面,設立中蘇農業合作專項資金,拓寬中蘇農業合作融資渠道。在中蘇農業合作開發區,通過對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新品種的示范展示,把中國農業在高效棉花、高產甘蔗、雜交玉米、組培與種苗、旱稻種植、良種繁育、精耕細作、配方施肥、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術成果,推廣到蘇丹各地,能有效地對蘇丹農民傳播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有利于改變蘇丹農民的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落后生產理念,帶動蘇丹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作者:蔣和平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