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設施農業發展的建議
時間:2022-08-10 10:06:52
導語:地區設施農業發展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加大補貼力度,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設施農業發展作為全市農業工作重點,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高效節水設施農業建設。2012年,我市繼續按照市縣兩級政府補貼的辦法,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一定資金引導農民發展膜下滴灌。同時,捆綁各類項目資金,加大設施農業建設的補貼力度。每年將國家的良種補貼、糧食直補、高產創建、農技推廣示范縣、測土配方施肥、農發基金等國家的各類農業項目資金以及金融部門的支農信貸資金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資金合理捆綁,集中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資金的效用。補貼力度和項目資金的加大,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戶建設高效節水設施農業的積極性,有效地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扶持引導作用,促進了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2堅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高效節水模式
我市是一個干旱、少雨、水資源十分缺乏的地區。長期以來,為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地下水資源,各級農牧部門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大力發展以節水增產技術為核心的設施農業。從2006年開始,在土地集中連片、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大力發展以噴灌為主的節水種植模式。從2009年開始,針對噴灌耗水量較大的實際,在四子王旗、商都縣和集寧區進行了膜下滴灌示范。2010年開始大面積推廣膜下滴灌,迅速發展到2.3萬hm2。2011年以馬鈴薯為主的膜下滴灌達到5.7萬hm2,噴灌面積5.1萬hm2,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0.9萬hm2,全市高效節水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1.6萬hm2,實現了農村常住人口(142萬)人均667m2高效節水農田的目標。此外,在旱地主要推廣了覆膜坐水點種的抗旱節水增產技術,全市旱地覆膜馬鈴薯面積穩定在6.7萬hm2左右,覆膜玉米穩定在6.7萬hm2。設施農業規模的逐年擴大,使我市有效灌溉面積由原來的13.3萬hm2遞增到23.7萬hm2。2012年計劃新增蔬菜溫室大棚1333hm2,全部一次性安裝滴灌,原有的溫室大棚進行1333hm2節水改造,全部配套滴灌等節水設施,實現水肥一體化種植。今后新建蔬菜基地要全部采用滴灌等節水設施。目前,不是滴灌的露地蔬菜和溫室大棚蔬菜力爭3年內全部改造成滴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年內計劃新增以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農業3.6萬hm2,使全市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4.3萬hm2,其中設施馬鈴薯達到11.5萬hm2。同時,要減少大水漫灌4萬hm2。到“十二五”末,大水漫灌徹底退出農業生產,基本實現農田節灌、精灌全覆蓋。
2012年新增滴灌要全部集中在對現有水澆地的節水改造。同時,對水資源短缺地區或已明顯表現供水不足的現有噴灌種植逐步改造成更為節水的滴灌種植,確保當地農業生產能夠正常進行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節水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要加快滴灌標準化種植技術應用推廣速度,提高種植水平,把滴灌技術與農藝措施和施肥技術相統一,最終實現水肥一體化和可控化,達到高產高效。繼續抓好旱作地膜覆蓋,順應十年九旱的自然規律,仍要大力發展旱作地膜覆蓋,2012年旱作覆膜面積穩定達到13.3萬hm2,其中旱作覆膜馬鈴薯6.7萬hm2,覆膜玉米6.7萬hm2。
3狠抓種子源頭,加快良種繁育建設步伐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我市從馬鈴薯良種這個源頭入手,狠抓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突破耕地、水等資源剛性約束,提升種子生產能力,提升企業“育繁推一體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馬鈴薯脫毒組培室達到1.2萬m2,生產脫毒瓶苗1200萬株;24.1hm2溫室生產脫毒微型薯7500萬粒;166.7hm2網室生產原原種3750t;3667hm2原種田生產原種11萬t;3.3萬hm2種薯繁育基地生產合格種薯120萬t。馬鈴薯良種繁育已形成從莖尖脫毒、組培快繁、溫網室微型薯生產到原種一、二代繁育的完整體系,達到了馬鈴薯田每4年更換一次良種的能力。2011年新建的內蒙古嘉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馬鈴薯脫毒種薯和商品薯品種開發、倉儲、銷售及保鮮加工于一體的生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計劃到2016年建成1.3萬hm2脫毒種薯G2優良品種示范基地,占領全國10%的市場份額。2008年成立的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2011年已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1萬m2馬鈴薯脫毒苗組培中心、2200m2研發中心、0.53hm2智能溫室、2hm2日光溫室、13.3hm2防蟲網室、5333hm2原種生產田、7萬t馬鈴薯種薯倉儲庫,投產以來一直承擔著全國馬鈴薯種薯供應任務,為打造全國最大的種薯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礎。
4強化科技服務,加快實用技術成果轉化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為此,我市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制定了各項生產技術規程。組織有理論有實踐的專家教授,圍繞設施農業,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產業制定了不同的生產技術規程。如馬鈴薯膜下滴灌、噴灌、旱作覆膜等生產技術規程。二是加強科技培訓指導。我們把科技培訓作為科技創新工作重點,將培訓辦到各旗縣市區、各鄉鎮區域,圍繞各地的主導產業和主推技術,采取集中辦班、互動授課、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全市共培訓縣鄉兩級農技推廣人員1013人,農民25.3萬人次,受到了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的普遍歡迎。三是狠抓示范園建設。示范園是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窗口,是標準化建設的樣板,是新型農民的培訓基地,我們把示范園建設作為工作重心,作為產學研有效結合的載體和平臺,讓示范點真正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四是全面開展高產創建活動。2012年,我市按照自治區農牧業廳統一部署,高標準、嚴要求、抓攻關、見成效,強化領導,精心組織,政策引導,技術支撐,圓滿完成了全區高產創建現場會,促進了全市乃至全區糧油菜高產創建水平的整體提高,拉動了糧食平衡增產。五是強化技術的集成運用。在示范點上大力引進新技術、新材料,認真開展試驗示范,并以現代節水設施為龍頭,將優質種子、高壟栽培、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栽收和農機農藝有機結合等技術組裝配套,做到了良種、良法和優良設施優化組合、集成運用,既節水節地節能,又增產增效增收。
5培育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市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根本措施,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大農產品銷售、倉儲、加工力度。全市現已建成的馬鈴薯龍頭企業7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百萬元的企業18家,年加工能力3000t以上的企業15家,加工轉化能力達到125萬t。
建成蔬菜加工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4.75萬t。建立健全了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現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52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42個。完善規范了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全市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445家,成員34600人,帶動農戶44100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強大力量,有力地帶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塑造了地區品牌,2011年正式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志商標,改變了過去馬鈴薯有品無牌的局面,提升我市農產品知名度,為打造“中國馬鈴薯之都”奠定了基礎。
從總體上看,我市高效節水設施農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著規模小、檔次低、市場窄等不足,與兄弟盟市相比,還有差距。今后,我們將繼續完善發展思路,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技服務,實施品牌戰略,創新發展機制,促進高效節水設施農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同時,舉全力做好2012年中國馬鈴薯年會的承辦工作,提升“中國薯都”的影響力,為自治區增彩添輝。
作者:郝玉蓮賈江平宿華單位:烏蘭察布市經濟作物工作站烏蘭察布市綠化工作站
- 上一篇: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探微
- 下一篇:生態農業發展近況與舉措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