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策略闡述

時間:2022-08-10 10:14:31

導語: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策略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策略闡述

一、楚雄州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與農業發展的需要相比,楚雄州以農田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水庫、溝渠、道路的老化現象嚴重,難于抵抗重大自然災害的襲擊。2009年以來連續大旱造成較大的成災面積,受災程度之大,甚至許多地方人畜飲水出現嚴重困難的狀況,凸顯了楚雄州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產需要的差距。農機裝備水平較低,機械作業在主要產業領域和主要生產環節的覆蓋面明顯不足,在相當大的區域內人畜動力和手工操作還在農業生產中占據主要地位。

2.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特色產業發展緩慢,優勢不突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水平低,產前、產中、產后銜接不夠緊密。龍頭企業整體還處于散、小、弱的狀態,難以帶動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缺乏相應的管理技術人才,自主開發創新能力低,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名特優產品和品牌產品少,難以適應市場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求。

3.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標準示范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生產物流、現代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信息化服務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未建立健全,導致了: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運行機制不規范,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不強;二是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生產經營程度不高;三是農業生產投入和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

4.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不足。一是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明顯不足,產前、產中、產后等技術集成配套不夠,標準化生產、加工業等重點領域技術成果嚴重缺乏;二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滯后,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三是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沒有形成穩定科技投入機制。

5.農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需求量大,但整體投入量偏低。財政支農投入主要依賴于國家和省財政,州、縣(市)因財政力量薄弱,對農業投入不足,且投入增幅低于同期財政收入的增幅。農村銀行、信用社為保證效益防范風險,對農戶、涉農企業的貸款條件較為嚴格,貸款難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而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戶和農業企業因積累能力低下一般缺乏擴大再生產的投入資金,發展資金不足是楚雄農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二、楚雄州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條件分析

1.內部條件。(1)自然資源。楚雄州是滇中高原的主體部分,山地面積占楚雄州總面積的90%以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楚雄州總土地面積4388.7萬畝,其中耕地238.36萬畝(土地詳查資料近400萬畝),水田123.95萬畝,可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地較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90人,人均土地面積寬闊。(2)生態環境。楚雄州森林面積寬廣,林地面積達17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2.5%,位列全省第二、滇中第一。有自然保護區19個,保護區面積285萬畝,其中國家級保護區面積48萬畝。境內重化工企業少,沒有明顯的工業污染。隨著天然林保護、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工程的深入實施,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發展優質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3)社會經濟。楚雄州生產總值(GDP)從2006年的217.4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8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6年增長75.8%,年均遞增11.9%,比全國同期增速高1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也高出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3億元,增長31.6%,年均遞增5.6%;第二產業增加值208.4億元,增長100.2%,年均遞增14.9%;第三產業增加值165.8億元,增長81.8%,年均遞增12.7%。人均GDP從2006年的8441元增至2011年的18416元,年均遞增16.9%。2011年,楚雄州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3.1億元,為發展楚雄高原特色農業奠定了經濟基礎。(4)產業基礎。經過十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的持續推進,楚雄州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糧經作物的比例逐步調整,糧食作物種植比例有所下降,一些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如特色水果、反季蔬菜、中藥材、油料作物等的種植面積逐步增長,經濟作物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目前,元謀蔬菜、大姚核桃、永仁葡萄、楚粳良種等已成為省內外知名的特色產業,為發展楚雄高原特色農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2.外部環境。(1)市場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中國與歐美日特別是東南亞的農業貿易領域不斷拓寬,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快速增長。楚雄的多種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市場占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隨著歐美日市場技術壁壘不斷提高,雖然在某些時候某些領域存在著貿易摩擦,但也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契機,促使我們將市場壓力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改善農業發展手段,推進高原優質特色農業發展的動力。(2)區位環境。楚雄地處滇中經濟圈,是距省會昆明最近的中等城市之一,既有利于將產品高效率低成本地輸送到全省最大的市場,繼而走向國內外市場,又利于得到強大的省會中心城市的經濟技術輻射支持,有效地承接產業要素的流動和轉移。在云南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中,楚雄處于大通道重要的節點上,人流、物流、信息流將給楚雄農業的發展帶來強大的推動力。(3)政策環境。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橋頭堡”戰略的機遇,規劃發展滇中經濟區建設,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增產百億斤計劃、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支持投入力度。近期又召開了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大會,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要求和支持對策,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政策環境。(4)國際環境。最近十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的時期,農業國際合作的領域和區域不斷擴大,中國農業融入國際體系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云南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戰略實施后,出境通道建設速度大大加快,商貿洽談、交易展銷等規模不斷擴大,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更為楚雄的特色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楚雄州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戰略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實施協同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高原特色農業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切實加強領導。要建立高原特色農業建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加大對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建設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力度,建立和完善分工協調、分級負責、分類指導的工作機制。要建立和完善實施高原特色農業建設的部門領導責任制,對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指標實行目標管理,納入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年終考核內容。

2.改善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必須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以標準化的生產條件支撐規范化的生產過程。要大力加強以農田水利為中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重點開展骨干水源工程、農村“五小水利”、農村飲水安全、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灌區農田水利等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農業供水保障能力;大力加強以植樹造林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天然林保護、低產林地改造、小流域治理、農村能源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重點開展生態公益林保護、低產林地改造,以經濟林基地建設的形式,在全面提高林地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時,增強林業的生產能力;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推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實施對生產、生活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3.調整產業政策,明確發展重點。發展楚雄高原特色農業,必須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選擇資源有優勢、產業有基礎、市場有潛力、技術有保障的產業門類,集中力量進行扶持,對投資楚雄特色農業領域的企業,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予各種稅費優惠。在市場準入政策上,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組建企業集團,開展連鎖經營;在品牌建設政策上,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業產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組織,申請注冊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支持向出口或潛在出口國家和地區申請商標的國際注冊,支持這些注冊商標爭創云南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制,引導和鼓勵農民在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推動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

4.實施規劃引導,優化產業布局。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涉及楚雄州各優勢特色農業,面廣量大,建設時間長,必須以規劃為龍頭,進行統籌安排。要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制定各部門支持高原特色農業的工作計劃及具體實施方案,嚴格按規劃安排項目資金,加強規劃的約束性、指導性,確保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健康有序發展。在產業布局上,立足于楚雄州土地面積寬闊、資源類型多樣、立體氣候明顯、生態環境優良、區域差異明顯的特點和地處滇中經濟圈所具有的優勢,集中政府財力改善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吸引州內外資源向優勢產區聚集,對特定區域實施整體開發,以大基地、大園區培育大產業,打造特色產業帶,構造特色產業群,注重規模效益。

5.擴大對外開放,推進戰略合作。要堅持以開放促開發的方針,實施“橋頭堡”戰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充分發揮楚雄州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有效利用國內外資源、資金和市場,吸引國內外民間資本進入楚雄州現代農業產業的項目建設,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開發投資機制,提升楚雄州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面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機制,發揮楚雄州在良種繁育、農業開發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和自主品牌、高技術、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加強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合作。

6.完善服務體系,加強市場監管。要逐步健全完善投融資體系,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楚雄州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加大公益性服務覆蓋范圍,鼓勵經營性服務發展。支持發展農機專業化服務,優先發展主要作物、主要作業環節、主要生產領域的農業服務,不斷提高農業機械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村有綜合服務社(便利店)、鄉有中心超市、縣有配送中心三位一體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形成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配送服務。健全和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三項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作者:李皎許玉貴單位:云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