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的認識與思考

時間:2022-05-29 03:31:37

導語:農業產業化的認識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的認識與思考

1農業產業化概念的引入有特殊意義,且重在“化”上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產業被分為3部分,生產歸農業部門管理,由農民從事;加工歸工業部門管理,由加工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歸商業部門管理,由商業企業獨家經銷。這樣的機械分工,不僅帶來管理上的脫節和混亂,更重要的是造成農業利益的大量流失。確切地講,就是農民創造的價值大量被工業和商業企業拿走。農民始終處于從屬和被支配的地位,農村經濟長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而產業化概念的確立,就意味著要將被截斷的農業產業重新粘合起來,恢復其獨立完整基礎產業的本來面目,并真正讓從事分工協作的各類農民分享其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利益。

2正確理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及內涵,有助于準確把握其發展方向

有關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有2種觀點,即一體化和工業化,但多數研究者更傾向于前者。其理由是:產業化經營的目的,是通過合理的勞動分工及利益聯結機制,把該產業各生產經營環節有機聯系在一起。因此,在努力提高該產業技術裝備和生產力水平的同時,更注重產業內分工協作、利益分配和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以形成一個以特定產業為鏈條的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由于這能使各經營者的利益都得以保證,因而有利于該產業的穩定協調發展。而后者則注重于特定產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強調用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這雖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畢竟偏離了“一體化”的最初涵義和基本目標。由此認為,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要善待農戶,幫助他們建立適度規模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并以合理的價格收購原料產品;農戶要與企業同心同德、誠實守信,以生產合格原料產品為己任。總之,雙方通過協商合作和互惠互利,特別是利益共同體的建立,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興衰與共的產業經營體系。

3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首要條件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首先應根據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市場前景、競爭力比較等,確定真正的特色優勢產業,然后進行產業開發的規劃和設計,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變化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限于資源、財力等條件,遵循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原則,所選的特色優勢產業不能多而雜。同時,在地理接壤、條件相同地區,可以打破行政區域界限,進行同一產業開發。而條件不同的地區,則不要亦步亦趨,簡單效仿。即使是自認為沒特色、優勢的地區,也應辯證分析,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另辟蹊徑,變劣為優,化腐朽為神奇。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產業結構雷同和趨同。相反,如果一個地方號稱有多種特色產業和產品,或者許多地方都在培育相同的特色產業和產品,那這些產業和產品還會有“特”可言,但就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卻在實踐中有意無意被忽視,形成“特”中不特“、優”中無優的狀況。

4選擇、培育真正的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的保證

龍頭企業是相對于某一地區的某一特定產業而言。被稱之為“龍頭”的企業,應是規模大,技術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和社會責任感,尤其是產業帶動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由此可以看出,龍頭企業是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人為選定和自封的,更不是單純靠政府扶持和市場壟斷“培育”的,因為“阿斗”式的企業是無論如何也是扶不起來的。正因為龍頭企業是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因此,在選擇和培育龍頭企業時,要以企業的內在素質、成長性和競爭力為重,打破企業及法人來歷、地域、所有制等界限。即使是外地企業,只要其落戶本地,經營項目和產品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對農民致富帶動作用強而持久,也同樣是好的龍頭企業,更應積極支持,促其發展。從對龍頭企業的上述認識延伸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即:各級政府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尤其是培育龍頭企業中,應改變以往注重資金、信貸、稅收等扶持的做法,在準確定位特色優勢產業的前提下,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積極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形成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氛圍,使那些真正的“雛龍”快速成長起來。而其中產業化經營與發展的環境是否有利,主要體現在當地政府的相關法規和政策是否健全規范,職能部門是否廉潔高效、協調有力,公共事業及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否完善,信息、交通、信貸、物流是否便捷順暢,稅賦及各種社會負擔是否合理等。作為不發達地區,積極引進外地(或外國)知名企業,其意義重大。它不僅帶來一定的資金、設備、技術、工藝和加工能力,而且還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知名品牌及成熟的市場。前些年,如果能積極將“伊利”、“蒙牛”這樣的大型乳品企業引入寧夏,或者是該區的這些“侏儒型”乳品企業被其“吞并”,寧夏的乳品產業決不會是現在的這種狀況(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體系尚未形成)。但由于一些決策者和企業家的思想狹隘,“獨立意識”濃厚,采取“寧做雞頭,不當鳳尾”、“御敵于國門之外”的做法,痛失了直接引入國內外大型知名企業或通過本地企業與之聯姻的機會,使得寧夏的乳品產業,盡管有很好的原料和加工條件,但卻一直沒能做大做強。(本文來自于《寧夏農林科技》雜志。《寧夏農林科技》雜志簡介詳見.)

5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扎根于農村的沃土

原料是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也是加工企業能否滿負荷生產并提高效益的重要方面。建設高標準的原料基地,是企業和農民共同的任務。作為龍頭企業,要把原料基地看作“第一車間”,提出明確的產品品種、質量、衛生、安全標準,并通過簽訂優質優價收購合同,提供關鍵技術和主要生產資料,如種子種苗、農藥等服務以及必要的利潤返還措施,使之落實;作為農戶,要樹立“與企業共興衰、同發展”的理念,嚴格履行合同,穩定生產合格的原料產品,并在企業發展中得到自己應得的收益。另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應積極發揮組織和紐帶作用,組織協調企業、農戶和服務性組織,共同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原料基地。

6各級各類加工、營銷企業分工協作,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序穩步發展的基石

許多人雖把農業產業化經營稱之為“龍型經濟”,尤其是把一些大的加工營銷企業稱為“龍頭企業”,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往往只看重“龍頭”,忽視“龍身”、“龍尾”的同步發展和協調,使之變成一個個頭、身、尾數量、大小不成比例,動作不能協調,以至于漫天亂舞的“畸形龍”,因而很難形成穩定發展的合力,并加劇了內耗和惡性競爭。如寧夏的牛羊肉產業就是個典型的“多頭龍”,盡管其原料產品有限,但諸侯式的加工龍頭企業卻有好幾家,使先進的設備、較大的生產能力被閑置,企業效益普遍很差,很難帶動產業發展。而與此相反的是內蒙古牛羊肉產業,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龍型產業”,其巨龍有2條,龍頭分別是“草原興發”和“小肥羊”,企業規模大,品牌響亮,市場占有率高,產業帶動能力強;龍身是各自所屬的中小型加工、餐飲、營銷企業,多實行加盟、連鎖,布局合理,競爭有序;龍尾是數量眾多的養殖戶,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規模都很大,不僅自身規模效益得到發揮,而且還能得到加工營銷企業的一定扶持,至少有穩定的訂單(收購),作者曾將這種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稱之為有穩定戰斗力的“特混艦隊”。

7重視產業深度開發,才能顯著提升特色產業綜合競爭力

寧夏在利用回族自治區“清真”品牌和“枸杞”、“灘羊”等地方優質品種資源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產業深度開發,特別是一些特色產品系列化、功能化及特定消費對象的定位,企業、產品文化及品牌的塑造,物流和銷售網點的配置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特色產品系列化方面,應以其原料和初級產品充分利用、功能強化、有效增值及消費人群準確定位為目標,多而不雜;在企業、產品文化塑造和品牌定位上,應注意挖掘地區、民族、歷史和產品本身所積淀的文化內涵,并賦予時代和企業特色。在物流和銷售網點配置上,應充分考慮西部小省的條件,盡可能多家企業聯合布點,或在主要銷售區域共同設置寧夏優特產品專賣、連鎖店,以使寧夏產品在國內外(特別是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有更大的知名度和銷售量。

本文作者:陳彩云蔡金升工作單位:寧夏鄉鎮企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