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時間:2022-06-04 03:55:04
導語: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上都對農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使得我國糧食產量實現連續增速,農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猛發展,農業發展中出現了新的問題,農業成本高,效益低;集體化耕作率低,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差;農業立體式污染嚴重,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國外農產品價格沖擊與競爭等,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未來由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日益凸顯,保障國家糧食的安全、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縮小城鄉二元化差距的任務非常艱巨。
1、農業生產成本高,價格低,比較效益差
(1)農資價格的提高2015年前,在國家購糧政策的支持下,糧食價格連年穩中有升,農資價格亦是水漲船高,但是幅度相對較小,對于農民而言,除去生產成本,糧食收益相對較為可觀。但是,2015年以后,隨著糧食價格的提升幅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尤其2016年,大宗農作物的價格不升反降,然而農資價格卻依舊維持上升的勢頭,農藥、化肥、種子、機械成本、和人工成本持續增長,居高不下。(2)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當前國家高庫存與全球性供給過剩,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在低位徘徊。據統計,2015年大宗農產品的平均價格同比下跌了15%,糧棉油糖四類農產品的總產值也發幅度下降,僅僅占農業總產值比率的17%。另外,統計數據還顯示,2016年全國稻谷畝均收益僅為936元,玉米672元,小麥583元,大豆為405元。若算上土地的費用、人工費用和折舊費用等,糧食生產幾乎是沒有利潤可言的,投入與產出持平,甚至出現入不敷出。青年農民普遍認為“種糧無前途,外出打工才是出路”,中老年由于外出務工處于弱勢,所以被迫在家種地,只為了家庭的口糧,在家務農的目的僅僅為了贍養父輩和照顧孫輩。(3)農產品比較效益差據統計,2014年我國農業(第一產業)的總產值為10.2萬億元,在此之中,糧棉油糖四類農產品的總產值大約是2萬億,然而,其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0%,占比之低,令人心寒。由于這四類農產品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若是按照產業增加值來計算,其占比還不足20%。然而這四類農產品的播種面積卻占了農業生產總播種面積的80%以上,也就意味著八成的耕地,卻貢獻了兩成的農業產值。為此,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巴萊特定律,即我們所謂的“二八現象”。
2、集體化耕作率低,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差
當前,由于我國土地流轉制度還不規范,不健全,造成我國大多地區依舊維持著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戶自己耕種自己的地塊,農戶地塊大小不均,分布零散,資源協調利用率低,集體耕作率低。如此的格局,在過去特殊的時代,有著其積極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縱深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當前這種“小農經濟”其弊端也漸漸顯露,高額的農資成本,低收益,低資源利用率,低競爭力,高高風險等,使得這些零散的“小農經濟”年年事倍功半,甚至入不敷出,根本無法與國外大農場式的耕作抗衡。
3、立體式農業污染嚴重,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
近年來,我國農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其自身造成的污染也日趨嚴重。農藥、化肥、地膜、飼料添加劑等不合理的使用,農、獸藥殘留超標事件經常發生,極大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受我國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工業廢水的排放,農民利用工業廢水進行灌溉,由此導致農業污染問題已經轉變為多方面的、立體式的污染。根據全國土壤污染調查資料顯示,全國的耕地土壤受到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情況非常嚴重,其點位超標率高達19.5%,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2.9%、2.7%、1.9%和1.2%。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污水灌溉耕地面積大約占據總灌溉面積的6.65%以上,由此造成了土壤中各類污染物和有毒元素的累積與超標。與此同時,大量工業污水排放至江河湖海之中,每年造成我國水產業的損失不可估量。由此可見,我國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問題堪憂。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也極大的削弱,影響農業的整體發展。
4、國外農產品價格沖擊與競爭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之所以出現如此尷尬的場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國外農產品的競爭。相對于國內農產品來說,國外農產品更具競爭優勢,其不僅質量好,價格也比國內的要低很多,如此質優價廉的產品,當然很受青睞。為此,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進口量逐年擴大。據統計,從2013-2016年,僅僅谷物的進口量就達到124.3%。還有一些糧食替代品,因為沒有相關的關稅配額限制,其進口量更是劇增,如2015年大麥進口1074.1萬噸,增98.4%;高粱進口1071.2萬噸,增86.1%。
當前,我國農業面對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要想從當前的“發展怪圈”中脫離出來,就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站在國際高度,根據黨中央戰略部署,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積極轉變發展農業發展道路。
1、加快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協調好“穩糧”與“增收”的關系
在農業發展中,要根據工農產品的價格來適當的調整農產品種植面積和供給關系,協調好農業發展的細節問題,避免供給失當,造成部分農產品價格低迷,而個別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使得農產品市場出現不平衡現象,農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影響種糧積極性。此外,在穩糧的同時,更要注重“質”的提高。當前,從“二八現象”來看,我國糧棉油糖的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效益低下,增產增價的難度較大。在此情況下,就需要在保證“量”的同時向更在“質”上下功夫,努力使農產品的質量提升上來,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之路,保障糧食供給和質量的提升,使得農業走到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來。
2、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法規,加快集體農業發展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產品市場競爭,當前我國散放式農業生產根本與農業強國產業集團無法匹敵。為此,要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政府部門應加快研究和制定土地流轉法律法規,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鼓勵農民土地流轉,促進集體農業的發展,實現集團式、大農場式生產經營。農業發展集團無論在規模、科技,還是在生產鏈上,更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其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證農產品的“質”和“量”,而且還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國際競爭力。農民也可以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收益,并且在集體農業生產鏈中從事其他勞動,獲得更多的收益,從而提高收入水平。
3、堅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戰略
當前,我國多數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知識水平有限,思想相對封閉,科技檢測設備不足,基本還是按照傳統的生產理念進行生產,缺乏科學性。為此,造成了一系列農業生產問題。如多數農民不會對自己土地進行定期“把脈”,通過科學檢測手段,清楚自己耕種的土地那些微量元素豐裕,那些微量元素匱乏,進而根據科學的檢測數據進行科學的施肥耕作。大多數小農生產都是盲目地施肥、灌溉、噴灑農藥等。在生產元素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盲目購買使用。不僅造成了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而且還造成了農業土地,水源、農產品等污染。堅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要始終放在農業發展的戰略性地位上。面對日益劇烈的國際農產品競爭壓力,我國唯有從科技上尋求農業發展出路。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有效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提高農產品質量,進而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此外,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為農業生產做好前瞻和后延工作,使得農業全國上下一盤棋,合理劃分農業生產規模,適時調整農業生產計劃,從而整體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
作者:張曉敏 劉冬雨 單位: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理總站
- 上一篇:農機推廣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 下一篇:循環型綠色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