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12-11 03:52:48

導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與對策

摘要:介紹了當陽市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發展和規范兩大主題,多措并舉,力促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健康發展,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服務,以供參考。

關鍵詞:當陽市;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發展對策

近年來,當陽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發展和規范兩大主題,多措并舉,力促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健康發展,促使其成為當地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新引擎”。為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規模、運行質量、服務能力、綜合效益等方面提檔升級,近期,當陽市組織工作專班,采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調查等方式,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全面調研,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1當陽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1.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近年來,當陽市以褚家湖糧食、明天米業、莫家湖蔬菜、春泉水產、泉河柑桔等為典型代表的778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帶動2萬多農戶就業增收。康元、金曉燕、豐年等385個家庭農場方興未艾,推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激活內生動力,增強農業發展動能,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半月櫻花、玉泉花海、林橋藍莓、關雎河畔等300多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點茁壯成長,已逐步成為當陽旅游閃亮名片,走上了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西楚糧倉、光彩電商城、海云美食、三星土雞等200多家農產品電商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將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銷往大江南北,帶動廣大農民轉變觀念、闖入市場,助力現代農業建設。截至目前,全市12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競相發展,引領著當陽農業不斷轉型升級。1.2新型農業經營模式不斷涌現。當陽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機制,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目前主要有4種發展模式:一是“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基地+農戶”模式。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龍之泉農業發展公司與金曉燕家庭農場達成合作協議,建立紅薯生產基地400hm2,同時與河溶、廟前等地農戶簽訂種植面積534hm2,實行“六統一”管理,2016年帶動1000多農戶和100多貧困戶戶平增收800多元。二是“合作社+公司+基地”模式。廟前秋慕水稻種植合作社聯合省級產業化重點企業當陽民天米業公司走品牌發展之路,公司生產的有機品牌大米“秋慕思田”榮獲2016年武漢農博會金獎。合作社建設優質水稻基地1000hm2,通過“六統一”訂單運作模式,帶動1000多農戶667m2平均增收150元以上。三是“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位于河溶鎮建國村的莫家湖蔬菜專業合作社網絡社員58戶,流轉土地6.67hm2建設核心生產基地,建有蔬菜大棚70個,通過與宜昌北山、東方等超市建立農超對接,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年銷售各類蔬菜達5000多t,帶動周邊1800個農戶和貧困戶667m2平均增收300多元。四是“公司+基地+休閑旅游”。草埠湖鎮智攀農業開發公司投資800多萬元,按照休閑模式建成66.67hm2“稻蝦共作”種養基地,2017年為全市養殖戶提供優質蝦苗6萬kg,出售商品蝦25萬kg,生產有機大米8萬kg,接待參觀考察和休閑體驗3000多人次,年總產值達1250萬元,目前已成為當陽市推廣“稻蝦共作”模式主要學習觀摩基地。2.3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不斷發展運用市場的辦法推進生產要素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化配置,依托市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及鎮、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創新土地流轉方式,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截至目前,全市已流轉農村土地面積0.81萬hm2,流轉率21.6%。當陽市農村土地在加速流轉過程中正呈現出流轉形式多樣化、承接土地多元化、流轉開發高效化趨勢,除傳統的轉包、轉讓、互換、租賃等形式外,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委托經營等新的流轉形式不斷呈現。草埠湖鎮褚家湖糧食專業合作社經過6年發展,現擁有500t糧食烘干設備3臺套,大型農業機械33臺套,抗旱及其他設備30臺套,總價值已達3000萬元。合作社共租賃農戶土地366.67hm2,托管耕地1000hm2,小麥、玉米等糧食生產實行全程機械化服務,年烘干糧食8萬t,回收秸稈6000t,667m2為社員增收節支200元以上,目前已發展成為集種植、加工、銷售和社會化服務于一體的具有現代特色的示范樣板。

2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當陽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在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2.1經營體系引領作用不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有機結合的產物,目前當陽市在“四化”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一是集約化水平不高。受到土地、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制約,絕大多數農民合作組織的農產品生產仍是粗放管理的傳統模式,而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投入現代科技、現代服務和現代裝備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不足10%,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13萬hm2,產量90萬t,而設施蔬菜面積僅占5%。二是專業化能力不足。一方面“小而全”、“小而散”的家庭經營的專業化發展,形成“小而專”、“專而協”的經營格局的步子較慢。另一方面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困難重重。全市水稻種植面積近3萬hm2,產量26萬t,但種植品種多達120個,粒型、熟期和品質參差不齊,加工企業創建品牌難度巨大,產糧大縣的效益優勢無法體現。全市共有蔬菜專業村17個,只有從事大蒜、萵苣、魚腥草種植的6個村形成一定規模,“一村一品”建設任重道遠。三是組織化程度較低。目前當陽市在工商注冊的7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近一半是沒有運行的“空殼社”,另一半又有相當數量內部管理松散,與社員之間缺乏合作約束機制,既不管種又不包收,只是充當了經紀人角色。全市柑桔種植2.33萬hm2,總產量突破50萬t,目前成立的22家柑桔專業合作社,只能從事為外地客商組織貨源、打蠟分級和包裝處理業務,網絡全市柑農僅占1/4。柑桔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四是社會化分享較少。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參與度和農業發展成果的社會分享機制不健全,帶來了農業產業鏈的利益分配過度向加工、流通和農資供應等產前、產后環節傾斜,而從事繁復勞動的廣大農戶卻受益不多,農業生產環節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2.2經營主體土地流轉不暢。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提升規模經營水平、擴大土地流轉面積過程中,主要受到三方面制約:一是農戶心存疑慮。土地流轉相關政策法規宣傳普及不到位,農民擔心失地后又遇農產品價格上漲,由于土地無法收回,感覺吃虧,同時又對租金期望值過高,患得患失,不肯出手。二是流轉程序復雜。土地流轉時常受限于戶口、居住地等流轉條件局限,還存在面積確認難、連片流轉難、流轉期限短等系列問題。三是信息難于溝通。土地流轉市場尚未形成,服務沒有跟上,導致想轉的脫不了手,要租的找不到地,較大程度上制約了土地流轉規模。2.3經營主體融資渠道不多。一是融資門檻太高。金融機構大多沒有把大型農機具、農業經營場地、大棚、果園、牲畜等納入到抵押范圍,對農業經營主體沒有任何傾斜政策。二是擔保平臺太少。大多數金融機構不認可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主體資格,沒有合適的擔保機構,一般只能以個人名義才能獲得有限貸款,資金來源受限制約了規模經營發展。三是服務水平太低。金融產品、利率、流程等“金融+三農”服務模式和存貨、動產、土地承包權等權益抵質押模式創新力度不大,對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的信貸結算仍然沿襲傳統服務方式,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存在障礙。2.4地方政策配套力度不大。一是項目安排不盡合理。目前中央和省級農業項目資金已整合統籌,但項目資金惠及范圍太小,一些輻射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的經營主體急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卻一直不能得到項目資金的支持。二是激勵機制不夠完善。沒有制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考核獎勵辦法和細則,現有的獎勵政策線條粗、范圍窄、數量少,與周邊縣市相比,在品牌培育、農村電商建設等支持力度上存在較大差距。三是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屬地在地方、登記在工商、管理在農經、服務在農業,這種管理和服務方式無法形成合力。“誰都可以管、誰都沒真管”,存在產前謀劃不足、產中服務缺位、產后支持乏力等問題。

3對策與建議

3.1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一是建立發展激勵機制。建議市人民政府根據中辦國辦最新有關政策精神,結合當陽實際情況,盡快研究出臺《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的意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提出明確的管理要求和政策性支持意見。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建精品名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示范場等進一步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創新發展。二是建立考核評估機制。從經營規模、盈利能力、技術設備、人員素質、市場表現、信用表現、產業方向、吸收就業及成長性、穩定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評估,分列重點支持、支持、關注、整改和退出等若干等級,建檔立卡,分類管理,動態監控,不斷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管理。三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盡快出臺《當陽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程序,探索實施集體所有權、農民承包權、流轉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并提供專業服務和生產托管等全程化服務。鼓勵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的合作與聯合,不斷提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3.2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利益分享機制。一是推廣成功經營模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典型模式的調研、總結和推廣工作,引導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吸納農戶脫貧致富。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惠農模式,進一步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廣大農民有切實的獲得感、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加強政府扶持和項目支持。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政府扶持資金由過去的直接到戶、變為項目到戶、資本權益到戶,允許將財政資金特別是扶貧資金量化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推廣“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五位一體的股份合作制經濟模式,把政府的政策資源、銀行的金融資源、龍頭企業的技術和市場資源、合作社的組織資源、農戶的土地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各種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數量和成效作為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標準化建設等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審批、驗收的重要參考依據。3.3加快建立創新政策扶持體系,促進多元融合發展。一是完善財政稅收政策。針對不同主體,綜合采用直接補貼、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增強政策補貼的針對性、實效性。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工流通、農超對接、休閑農業等,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對家庭農場銷售自有農產品、農民合作社銷售社員生產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支持的各類小型項目應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組織作為建設管護主體,強化農民參與和監督。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投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并允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法依規盤活現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三是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推進“金融+三農”服務模式,借鑒宜都市“金融服務網格化”的普惠金融模式,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利率、期限、額度、流程等方面創新變革。創新特色抵質押模式,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房產、林權、專利權等“沉睡”資源,鼓勵開展權益質押貸款業務。建立多層次、全方位、互補性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斷擴大金融服務鋪蓋面,盡可能滿足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資金需求。四是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制定出臺《當陽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扶持辦法》,落實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采取降低入場費和促銷費用等措施,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駐電子商務平臺,讓電商成為當陽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3.4加快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支持人才培養引進。一是培育農業服務主體。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發展規模經營。建立農技指導、信用評價、產品營銷于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建立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大力發展農機作業、統防統治、加工儲存等生產性服務組織。圍繞糧油、柑桔、畜牧、蔬菜、水產等主導產業,加快形成現代農業服務格局。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統籌實施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農村電商培訓計劃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引進農村實用人才。創新激勵機制,通過獎補等方式,引進農業經營職業經理人,促進全市農業經營管理上水平、上臺階。鼓勵有能力有志向的農民工、農業大專院校畢業生和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更多人才和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為當陽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陳 義 方 紅 左德華 談 兵 趙 軍 單位:1.當陽市農業局 2.當陽市兩河農業服務中心 3.當陽市河溶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