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思考
時間:2022-10-18 03:12:24
導語: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發展現代農業是破解農業“兩板擠壓”“雙燈限行”的客觀要求,是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有力途徑。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現代化發展已經開始顯現,但是農業發展質量和農業收益仍有提升的空間。需要在培育壯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擴大優質農產品供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等方面提高農業發展質量。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長動力轉換的公關期,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糧食安全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以,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在發展質量和效益方面,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一定程度上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建設農業強省的客觀要求,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1進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階段
當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極大提升,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超過1.2萬億斤,肉蛋奶、果菜漁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裕,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但部分糧食品種出現了階段性過剩、庫存壓力較大,綠色、有機、安全等優質農產品供應不足等問題。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形勢所迫,發展所需。1.1緩解農業資源環境壓力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對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導致耕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嚴重。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萬億斤,實現“十五連豐”。與此同時,糧食產量的增加與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機總動力和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密不可分。土地長期高強度使用、大量消耗的水資源以及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導致農業土壤面臨退化、沙化、板結、營養失衡以及部分地區農業經營方式粗放和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1.2滿足群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當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層次不斷提升,要求有多樣化、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已經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健康、營養轉型。但是我國農業正面臨著發展質量效益不高、有效供給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問題,很多農產品還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亟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轉型升級。1.3建設農業強國的需要。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實現“十五連豐”,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是農業大而不強的現實依然存在。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問題依然存在,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有限等問題逐漸顯現。這種情況表明農業發展存在結構不合理,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技術創新,引領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拓展農業在經濟、生態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促進農業產業鏈深度延伸,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綜合競爭力。
2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高質量發展逐漸顯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農業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是農業發展仍然存在不合理因素,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2.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盡管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仍然較高。種植業過度集中,會降低農業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近年來,隨著農產品種植成本上升,使得農產品每畝凈利潤出現下降趨勢,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種糧食作物影響最大,農產品贏利能力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農作物種植結構不合理,大量同質農產品無法體現特色化和差異性,存在低質農產品供過于求與高質量農產品供不應求并存的情況,亟需在供給端加大優質供給、縮減低端供給,減少化肥使用、增加“綠色有機”農產品。2.2農業附加值低,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待提高。目前,農業發展存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農產品處于產業鏈上游,初級農產品多,深加工少的問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比值,農產品加工企業中70%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業,玉米加工轉化率只有18%,水稻加工轉化率54%。農業增值空間和經濟效益小,農產品處于一等原料、二等產品、三等包裝、四等價錢的階段。2.3農業勞動力素質待提升。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支撐,更需要人力、管理、技術、資金等經濟要素的投入,但是所有這些因素中,人是最關鍵的要素。農業高質量發展最終要依靠高素質、高質量的人,需要一批愛農業農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來完成。但是在我國農業從業者中,35~50歲以上農民占比較大,農業從業者年齡偏大,這部分人群小學和初中畢業居多,高中以上學歷占比較小,掌握新技術能力較弱。
3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徑思考
3.1培育壯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擴大優質農產品供給。傳統農業以滿足總量需求為目標,缺乏特色化和差異化,無法滿足高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階層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的追求。大量同質化的生產模式使很多農產品處于價值鏈中低端,造成農產品贏利缺乏動力,農民增收困難。高質量發展的農業是一種高效益的農業,是農民持續增收的農業。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向不平衡不充分,意味著農產品供應也要從解決吃飽向提高品質,滿足健康、營養、特色化、差異化方向轉變。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地處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核心區域,開發時間較晚,具有良好的資源條件和農業優勢,要在保護好現有自然資源優勢條件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和優質農產品,促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都市型精品農業,發展高效益的特色農業產業,形成優勢產業群。同時減少低端供給,擴大優質、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供給。3.2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為主體,帶動農戶增產增收、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但是受“兩板擠壓”、黃紅“雙燈限行”影響,農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推進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要突破原有思路,按照大農業思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使農業走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社會化發展道路。一要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龍頭企業成為農業產業化主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發揮其帶動和輻射作用;二要培育扶持多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等組織成為農業社會化經營主體;三要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戶的培育力度,重點培育扶持家庭農場,發揮其對小農戶的帶動示范作用。3.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有高素質的農業從業者。這種素質不僅僅指年齡、身體健康程度,更指農民要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農民已經變成不同于傳統農業中被動賦予的一種身份而是一種新的職業。受國內外宏觀環境以及農業發展規律的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正進入瓶頸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一方面,農產品受到價格因素和農產品成本上升因素的“雙重擠壓”;另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受世貿組織規則限制和保護資源環境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在提高質和量方面與國外一些廉價的農產品之間形成了強烈的競爭,農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門檻被進一步提高,同時,現代農業的實踐主體也同樣面臨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實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逐漸暴露出老齡化嚴重、男性勞動力減少、受教育水平低等問題。因此,在培訓對象的選擇上要選擇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并且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渴望提升生產技能的人員。重點是農業大戶、家庭農產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骨干、返鄉涉農創業者,以及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人員;在農業從業者后備軍選擇上,可以選擇中等、高等院校畢業生特別是農業院校學生、退役士兵等作為產業后備軍的人選;在培訓主體方面要注重發揮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機推廣機構的積極作用;在培訓經費方面,要采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注重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發揮市場作用,引導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以及金融機構的力量積極參與。3.4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科技進步是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農業制約的途徑。同時,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一是引導社會資金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方面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二是加強農業技術研發,重點在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農業節水、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追蹤農業科技前沿技術,重點培育節地節水節肥節能技術,提高農業投入產出比,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大農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引進高端農業科研人才,發揮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的人才資源優勢,組建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四是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農產品申報和認證。
參考文獻
[1]趙美玲,張霞.機遇、挑戰與對策:農民現代化實現路徑探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11).
[2]楊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創新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15.
作者:欒鳳舞 單位:中共大慶市委黨校
- 上一篇:淺談休閑農業發展思路
- 下一篇: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