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縣農業區域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4-02 04:14:54
導語:寧化縣農業區域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促改革,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通過調查寧化縣區域發展現狀,分析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為區域發展提出一些對策。
寧化縣是農業大縣,農業資源優勢顯著,特色農產品豐富,農業基礎較好。近年來,我們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探討寧化縣特色農業的發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全縣的綜合競爭力;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促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1發展現狀
1.1以點帶面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發展定位,找準發展路子,補齊發展短板,探索發展模式,推進各村鄉村振興戰略“多規合一”規劃的實施,進一步抓緊抓實重點項目工作。2020年優先安排培育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計劃實施69個項目,共4650萬元,上級專項補助1610萬元,縣鄉村統籌整合3040萬元。實施項目分別位于石壁鎮陳塘村、湖村鎮龍頭村、泉上鎮謝新村、城南鎮上坪村、安樂鎮謝坊村、曹坊鎮下曹村、淮土鎮吳陂村、淮土鎮鳳山村、中沙鄉半溪村、安遠鎮巖前村,涉及9鎮10村。主要建設內容:繼續完善基礎建設完善提升工程,拓寬進村道路,并配套修建水溝、綠化,完善村部陣地宣傳設施;繼續提升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裸露墻體粉刷及彩繪、新增垃圾桶、修建竹籬笆、整治池塘、種植綠化苗木等;建設紅色文化展示區,改造提升舊址等;建設游客服務中心,紅色展廳、活動中心等產業振興項目、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公共服務短板。1.2著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緊緊圍繞做優現代農業要求,依托“兩米兩茶一稻種”(即河龍貢米、薏米、油茶、茶葉、雜交水稻制種)、蔬果、食用菌、特色養殖等特色現代產業,推進林深水美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19年完成農林牧漁服總產值47.81億元、增長4.3%。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加強品牌建設,目前,寧化縣農業“三品”有效用標34家企業38個產品,其中1家企業1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4家企業4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29家企業33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寧化米仁、孔坑茶、河龍貢米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1.3加緊加快農業產業園落地實施。1.3.1創建寧化縣市級現代種業產業園區域內(安遠鎮、水茜鎮和中沙鄉)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1020hm²,有關種業發展的農民合作社6個,雜交種子生產經紀人12人(含個人和組織),引進了湖南隆平、安徽荃銀等10家省內外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在園區設立穩定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1.3.2創建現代茶業產業園創建區域為城郊鄉、中沙鄉、石壁鎮等3個鄉鎮,規劃面積533km²。園區茶園面積約1667hm²,茶葉總產量2100t,茶葉總產值1.2億元。園區現有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國示范合作社1家,省級合作社2家,注冊商標8個,省級名牌商標2個,綠色食品認證企業2家,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1家,SC認證企業4家,已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平臺3個,農村科技服務網絡示范點8個。1.3.3創建寧化縣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農民創業示范基地主導產業“五新”入戶率達90%以上,科技進步率達60%以上,良種覆蓋率、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全市前列;創建區域現有省級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家庭農場48家。創建區域共有農業“三品一標”有效用標企業8家、11個產品。1.4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入240萬元建設鄉鎮及農村公廁40座,行政村公廁覆蓋率達到約80%;鄉鎮及農村生活垃圾全部實行“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運作模式,實現了村莊有人保潔,垃圾有人轉運處理,做到設施運行常態化、配套管理長效化,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處理全覆蓋;13個農村鄉鎮建成15座污水處理設施,累計建成污水管網約110km,日處理總規模達到4030t,設計出水水質均達到一級B及以上,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以及集鎮污水處理率達7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5%以上;投入500萬元對高速公路沿線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加大鄉鎮集市治理整頓力度,配套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1380萬元,實施了17個美麗鄉村建設。全縣的村莊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1.5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縣210個行政村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和資產量化與股權設置,正在組建經濟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新增省級示范社2家、市級示范社4家,新增省級示范場4家,市級示范場3家,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村6個。1.6農田建設持續改善,土地治理項目成效明顯。2019年333hm²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和省級農田基礎設施修復財政補助資金項目進展順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工程已完成53%、省級農田基礎設施修復補助資金項目正進行工程掃尾。2020年1333hm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設計工作已進行二次意見征求,初步設計方案即將完成。新增糧食產能項目方面,2019年度建設項目正在施工,效益面積747hm²,項目總投資1463萬元,目前完成投資900萬元,占總投資的61.5%。
2存在問題
2.1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寧化縣大部分現代農業企業都是以農業產品初生產為主導,它們往往過分重視其農業生產,而忽視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益。農業生產成本高位運行,土地流轉、農資、人工工資等生產性支出一直在上漲,加上當地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造成非生產性支出也處于高位,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2.2鄉村人才流失嚴重。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鄉村中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不多,沒有足夠吸引年輕人留下來、呆得住的產業,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比較效益差別明顯,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都無法與城市相比。在社會資源、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工資水平和福利的差異大,使得很多農村人才不甘在農村發展,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低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2.3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后,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水平還很低。多數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設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河道淤積導致灌溉防洪排澇能力減弱。農業基礎設施不僅在存量上與新時期鄉村發展不相適應,在增量上也不能滿足鄉村的發展需求。2.4村莊規劃意識不強。規劃意識薄弱,思想和站位角度不夠深遠。缺少本村自身該有的特點,一味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對農村住宅建設、裸房改造等項目,管理意識散漫,建新不拆舊,把關層度不高。
3發展對策
3.1強化產業培育,做優做強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兩茶兩米一稻種”、蔬菜、畜禽養殖等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加大對經營組織的指導扶持力度,促進各經營主體的做強做大,使之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需要,切實將各類風險降低至最低水平,繼續培育煙草、河龍貢米之后的新生支柱型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增收。3.2實施鄉村振興,留住鄉村人才。充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培育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完善惠農政策,完善農村醫療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積極培育發展壯大產業,促進“家門口”就業,提高農民工資收入;為愿意留在鄉村發展的各類人才提供最大的支持與幫助,讓他們心甘情愿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的熱潮中。3.3強化基礎建設,配齊配全基礎設施。對照鄉村振興的基礎設施建設硬性條件,有序開展建設,確保各村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升。要爭取項目,積極對接發改、財政、水利、國土、交通和對口幫扶的相關縣市,爭取他們的支持,盡快推動急需建設的公建項目落地動工;做好村集體增收和公益項目的募捐工作,依靠自身力量,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使更多的公益基礎設施早建設、早交付,滿足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3.4著力鄉村規劃,推進城鄉協同發展。鄉村有好的規劃,才會有好的發展,農村環境才會更美。按照“五個留住”(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的規劃理念,統籌好“山、水、田、林、路、人、文、宅、景、業”等“十要素”,把寧化獨特的生態優勢、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有機融入到村莊規劃上,并嚴格執行,努力建設“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作者:張伍才 單位:福建省寧化縣農業農村局
- 上一篇:畜牧養殖與環境保護工作探究
- 下一篇:鄉村振興下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