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研究

時間:2022-01-04 03:23:37

導語: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研究

1建立良種繁育體系,推廣高產優質品種

早前,我國便圍繞水稻的早熟優質品種以及高產優質品種建立了一個集“一個中心、三個基地”與“引、繁、供”為一體的優種繁育體系,該體系將區農技中心作為了良好的繁育基地,并于每年至少引進30個稻麥新品種進行展品對比實驗,從中選出高產優質的品種。此外,該項目還專門聘請了嘉興農科院的水稻專家姚海根老師擔任此次項目的總顧問,建立了佘山、泖港與葉榭三個可專為“三圃制”供應生產原種的“三個基地”,此后,該項目的生產過程不僅會完全按照糧食種植生產標準來生產優質兩種,且當地區鎮的農技部門每年均會組織家庭農場主到試驗基地進行實地觀摩,并為其提供免費的繁育品種,經過不懈的努力與推廣,如今,該區鎮以累計推廣了數以百計的稻麥新品種,種植的面積也達到了上萬畝,且截至目前,尚未發生一例因種子質量問題而導致家庭農場主上訪事件的發生[1]。

2強化植保服務體系,確保豐產豐收

在糧食作物種植過程中,家庭農場最不愿見的現象無非是病蟲害的發生。而眾所周知,糧食作物病蟲害其本身便有隱蔽性與突發性的特點,加之大部分家庭農場并不具備時刻掌握病蟲害動態的能力,因而基于科技的人員強化植保服務推廣便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為幫助家庭農場提高其糧食單產,確保其經濟效益,并改善對農田生態環境的破壞情況,作為家庭式農場主應務必重視新技術與新品種的引進,從而維護自身的穩定發展。各地市財政局于市農委均專門針對此一情況建立了農作物有害生物區域站,并配備了相應的測報儀器,讓科技人員能可通過觀察測報等來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動態,進而方便科技人員利用專業會議或短信平臺等方式,及時將防治的技術告知家庭農場,以避免讓家庭農場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也正是由于此一舉措,才使得近年來,國內鮮少發生大面積病蟲害的情況[2]。

3完善技術服務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指導

家庭農場與普通農場同樣,均是農業技術的應用主體,因而新技術的落實也應考慮家庭式農場,唯有真正將新技術落實到地頭,方有利于幫助弄明實現增產增收的愿景。對此,作為宣揚農業新技術主陣地的區農技中心,應務必建立其一個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進而積極通過組織培訓、科技入戶、建立生產示范區域等方式加強對農民的引導,以促使農民生產逐步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區農技中心還應成分發揮自身的基層管理與引導作用,分批次展開對農民的培訓工作,以提升家庭農場的科學種田水平,繼而提高家庭農場的種植收益。此外,區農技中心針對家庭農場開展的培訓工作中,還應對其進行相應的考核,在考試合格后方可向其發放家庭農場資格證書,由此將之納為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對象,從而切實推動稻麥高產示范方案的實施,并將主推的品種與面積落到實處。最后則是要加強對生育期的檢查,確保關鍵技術的嚴格落實,進而維護家庭農場的切身利益,并激發家庭農場的生產積極性[3]。

4依靠科技創新完善農技服務體系,服務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自引進以來便受到了廣大農民的高度重視,而隨著近年來相關部門的不懈推廣,如今,家庭農場已然深入人心,并已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的經營以及專業化的生產。當然,這一系列成就的達成,與農技服務體系的完善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現如今,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生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此,家庭農場必須提高自身對新品種、新技術的需求,方可切實維護自身的農業效益,并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從而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滿足家庭農場需求,相關部門除了需結合現有的農技服務體系外,尚需思考如何才能實現對農業科技的轉化,這也是當前我國農業所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4]。

5加強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技服務體系

正所謂科技是創新的源頭,對此,根據家庭農場需要,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要想利用新科技促進我國農業的有效發展,根據家庭農場需要,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相關管理部門便應加強與農業相關科研機構以及教育單位之間的合作,讓擁有龐大科技的創新隊伍能可盡快提出有建樹性的研究成果,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的有效發展。與此同時,農技推廣單位因其長期處于一線工作,對當地的風土認清以及生產情況均更加了解,因而作為農民種植風向標的農技推廣單位也應充分發揮自身于該方面的優勢,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業科技創新長效機制,從而促進農機服務體系與科技創新體系的融合,實現人才與農業科研的有效對接,如此方有利于建設出集“科研、教育、推廣”為一體的農機服務體系,并為科研人員的創新研究提供平臺,以實現知識的更新以及業務技能的提高,從而更好的滿足家庭農場的需要,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5]。

6建立職業化農民隊伍,打造家庭農場新主體

目前,在我國所開展的現代農業建設中,農民既是建設的主體,亦是農業生產的更笨力量。因而家庭農場要想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蛻變與提升,不僅需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重要之處還在于該如何進行農業市場的經營管理。對此,基于我國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以及年齡偏大等特征,要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又有效轉化,便必須建立起一支具備較強專業素質,且能支撐起農業“職業化”建設重任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根據家庭農場需要,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如此方有利于促使傳統農業逐步發展成為現代農業,進而確保家庭農場的流動性與競爭性。與此同時,建立面向全體農民的培訓體系,出臺與農民培訓工作相關的保障條例并由政府出面,為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提供經費支撐,如此方有利于充實培訓的師資隊伍,進而在促進農民掌握高產種養技術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場意識,并最終實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控制等。

總之,要想促進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家庭農場模式的引進無疑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對此,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應基于當前的農業基礎,根據家庭農場需要,創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努力促進家庭農場農技推廣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以此為家庭農場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并最終幫助農民實現增收、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勇,肖龍,陳杰等.家庭農場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0):6843-6844.

[2]羅方圓,李新然.關于家庭農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探析[J].經濟視角下,2013,(36):112-113.

[3]彭浩,李燕瓊.四川省家庭農場農業技術應用的調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8):204-207.

[4]胡火琴.產業互聯網背景下家庭農場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6.

[5]孫繼國.淺談家庭農場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6,(9):71-71.

作者:王琴 韓梅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農業干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