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與地膜栽倍技術研究
時間:2022-04-12 09:35:00
導語:農業發展與地膜栽倍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榆林位于陜西省北部,根據自然環境和種植制度與作物布局特點,全區劃分為兩個作物區:即長城沿線灘地區和丘陵溝壑區。長城沿線灘地區位于我區最北部毛鳥素沙漠南緣,屬鄂爾多斯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區,包括定邊、神木、府谷、靖邊、愉林、橫山。海拔900一1400m,年均氣溫大于10叱,積溫2900一3370叱,無霜期155一172天,年降水量300一420mm,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農作物以旱糧為主。但植被稀疏,風蝕沙化嚴重,作物產量不穩定。陜北丘陵溝壑區位于長城風沙區以南,包括綏德、米脂、吳堡、清澗、子洲、佳縣以及定邊、神木、府谷、靖邊、榆林、橫山的部分地區。海拔800一1200m,境內丘陵起伏、梁赤相間、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占全區的78.1一82.4,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380一704mm。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一68%,無霜期140一190天。其作物多為一年一熟,本區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耕作粗放,缺少管理,農業落后。怎樣才能改變榆林農業的現狀呢?近年來我區推行了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它具有增溫、保墑,加速養份轉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提早成熟,提高產量等作用。對解決農業生產上存在的低溫干旱,無霜期短,水澇災害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實現大幅度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必將對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地膜覆蓋栽培的增產的基本原理:
1、提高地溫,增強光照。太陽幅射是地面增溫的唯一熱源。白天,裸露地面所接受的幅射能以長波輻射到大氣層;因它接收熱量多,散失也多。地膜覆蓋后,由于土壤水分蒸發量少,因而減少了汽化熱的損失,相應地提高了土壤容積熱容量。土壤的增溫效應與土壤容積熱容量的關系非常密切,而土壤熱容量與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濕度又密切相關。覆膜后由于地膜阻隔作用,使地表的水汽無法擴散出去,孔隙中充滿著水,加大了容積的熱容量,土壤的導熱率和導溫率也隨著增大。而對照由于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孔隙中充滿著空氣,空氣容積熱容量又小,因而土壤的導熱率和導溫率相應小。當地面覆蓋地膜后,土壤的熱力特性起到了明顯的變化,在白天出現高溫時段,熱量向下傳導快。到夜間,深層不斷將熱量輸送給膜內地面,因而減緩了覆膜地面溫度的下降速度。同時由于夜間低溫,會使土壤中的水氣沿著膜面大量凝結,又散發出一部分凝結熱,所以夜間膜內地面溫度也均高于露地。
2、減少蒸發,保持土壤水份。保墑作用是地膜作物的又一個突出特點。特別是我國旱作農業區最需要的最有價值的特性。無論是覆膜穴播還是膜側栽培,都具有顯著的保墑作用。農田土壤水份散失,除作物吸收的一部分被蒸發外,大部分是通過毛細管和汽態水蒸發到大氣中。地膜覆蓋后,隔斷了毛管水和氣態水向大氣、蒸發,對保持土壤水份起著很大作用。另外,由于覆膜后土壤溫度提高,減少了水的表面張力和粘滯度,土粒吸附水的了作物的生長發育速度,各個生育期相應提前,因而可以提早成熟。
減輕和抑制部分病蟲和雜草。農田中的雜草,既消耗土壤中水分和養分,又與農作物爭光照,而且誘發病蟲害‘覆膜后,由于膜下高溫和通氣不良,使某些雜草在發芽出土后死亡,這種物理處理作用,對于一年生雜草除草果較為明顯。地膜覆蓋的除草效果與覆膜質量關系密切。如果覆膜嚴密,不僅難以燙死雜草,相反,由于膜下水,熱狀況較好,雜草生長更旺,可把地膜頂起,甚至頂破,嚴重影響覆膜效果。地膜覆蓋對于風沙區與丘陵溝壑區的榆林農業起著重要作用,但就榆林現在的農業發展來看,許多地方還沒有完全推廣,一項新的農業技術,是否具有優越性在于它能否提高作物產量。實踐證明,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確實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先進技術;是振興我區農業的一項重大的栽培技術措施,覆蓋效應的多元化,應用作用種類的多樣化,說明這項技術在我區適應地區是及為普遍的,不論平原、山區、低洼易澇或干旱少雨的地區都能廣泛應用。是改變我區農業落后面貌,脫貧致富的有效措施。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將成為榆林未來發展農業的關鍵措施,這項技術將在我區農業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能力降低,從而提高了水的有效性。
3、加速土壤養份轉化,提高養份的利用率。地膜覆蓋后土壤溫度升高,保水能力強,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了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提高了土壤有效養份。據河北農業大學測定0一30Cm土層中堿解氮,蓋膜的比露地在玉米苗期多9.sppm,大喇叭口期多1.6ppm:速效磷,蓋膜的比露地玉米苗期多10.73ppm,大喇叭期多5.33ppm:肥料利用率提高20一50籠。但是,由于覆膜后作物生育進程快,生長旺盛,消耗土壤養份多,因此,地膜覆蓋栽培應該增施有機肥,施足底肥,防止作物到生長后期出現缺肥早衰現象。
4、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地膜覆蓋后,對土壤表層起到了保護作用,可防止風吹雨淋沖擊而造成土壤表面板結,減少了中耕、除草、施肥等人工或機械操作的踩踏,能夠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疏松狀態。另外,由于地膜覆蓋的土壤溫度高,濕度大,土壤空隙的水汽和土壤顆粒中水汽產生氣體膨脹,使土壤顆粒間孔隙度增大,容重減輕,因而土壤物理性狀得到明顯的改善。
二、地膜覆蓋與作物生長發育:
榆林地區因海拔較高,氣溫低,風沙大,地膜覆蓋可為作物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其對作物的生長發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促進作物早發芽,早出苗。早春地面覆膜后,土溫迅速提高水份充足可促進作物早發芽,早出苗。這對于干旱少雨,土壤蒸發量大的榆林地區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地膜覆蓋具有增溫保墑,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光照的作用。可使作物根系發達,根群范圍廣,根粗,色白,根毛多,生長速度快,吸收能力強,相應的促進了地上部分生長。作物表現植株高、莖桿粗壯、葉片寬厚、植株的總營養量生長量和花果數都超過了露地栽培。
3、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和品質。地膜覆蓋使土壤中水、肥、氣、熱綜合條件得到調整,顯著地加快
- 上一篇:科技部門廉政教育指導方案
- 下一篇:紀委抗災救災督察通知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