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結構評論及內部結構關聯性
時間:2022-05-09 04:01:00
導語:農業結構評論及內部結構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沂蒙山區農業資源和農產品豐富多樣,農業生產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的回旋余地較大,但由于該地區農業基礎薄弱,各地發展不平衡,農業經濟仍處于“爬坡”階段,因此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沂蒙山區農業結構不合理。為充分發揮沂蒙山區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有必要做好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同時,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調整也是提高沂蒙山區農業綜合競爭力和生產水平的戰略措施,更是提高農民收入重要途徑[1]。該研究通過對沂蒙山區農業結構進行綜合評價,明確了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通過相關性分析研究了沂蒙山區農業內部結構的相互內在聯系,從宏觀層面上為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實證依據。
1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現狀分析
1.1沂蒙山區農業總體結構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2],列出2002~2008年沂蒙山區農業產值結構變動情況(表1)。由表1可知,2002年以后,從沂蒙山區農業總體結構上看,種植業占整個農業的比重先上升后緩慢下降,畜牧業比重先下降后不斷上升,林業比重不斷下降,而漁業的比重變化甚小。整個農業仍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依舊是該山區農業發展中的主導產業,占整個農業結構總產值比重始終維持在60%左右。種植業產值從2002年的121.925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8199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8.1%。所占比重在2007年以前穩步升,但在2008年大幅下降。2006和2007年由于畜牧業比重的發展減慢,種植業比重曾一度上升到63.83%。從畜牧業的發展來看,總產值從起初的的62.9750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34.6235億元,年均增加16.25%。畜牧業的比重徘徊在30%左右,2007年后有加速發展的趨勢。林業和漁業所占比重較小,2008年分別為5.33%和2.57%。林業的比重下降了1.18%,而漁業的比重比較穩定。林業和漁業的總產值在此期間分別增加了9.3463億和6.1992億元,比例也都基本上保持不變[3]。根據以上分析,沂蒙山區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而種植業又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若逢災年則糧食大量減產,最終會使種植業增加值下降,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
1.2沂蒙山區農業內部結構分析
1.2.1種植業。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2],列出2002~2008年沂蒙山區種植業內部結構變化情況(表2)以及2003~2008年沂蒙山區各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表3)。由表2可知,沂蒙山區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種植面積比例在65%左右,糧食作物仍占絕大比重的地位。經濟作物和瓜果蔬菜的播種面積雖然在逐年增加,但幅度并不大。這既與沂蒙山區的自然條件直接相關,也與山東省整體經濟戰略及對糧食的需求狀況有關。由表3可知,沂蒙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和玉米,而且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而薯類的播種面積下降趨勢明顯,已由2003年的16.70%變為2008年的8.71%,下降幅度高達7.99%,下降原因一方面是總的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薯類的市場競爭力薄弱,經濟收入不明顯。谷子、高粱等作物所占比重也在減少,但這種小面積作物的市場應變能力很強,從總體上來看,它們對整個沂蒙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大。
1.2.2養殖業。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2],列出2002~2008年沂蒙山區養殖業產量和結構變化情況(表4)。由表4可知,從養殖業的整體來看,肉類比重總體下降,奶類和水產品比重快速上升,禽蛋比重基本維持不變,整個養殖業以肉類為主。肉類產量占養殖農產品的比例始終保持在53.10%以上,其次是禽蛋。從產量上看,奶類和水產品增加較快,分別從2003年的5.4911萬和8.6773萬t增加到2008年的10.9493萬和11.5956萬,t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5%和5.6%。禽蛋產量在2008年大幅度提升,比2007年增加了4.6287萬,t發展潛力巨大。
1.2.3林業。2003~2008年,沂蒙山區和全國造林面積在不斷變化(表5)[2],用材林造林面積整體在不斷減少,而全國卻在逐步增多。經濟林造林面積整體也在不斷減少,這同全國趨勢一樣。但是防護林造林面積在不斷增加,尤其是2007年,沂蒙山區和全國防護林造林面積呈翻倍增長態勢,與2003相比,分別增加了0.6345萬和193萬hm2。這也說明了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經濟的發展,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2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綜合評價
2.1農業結構綜合評價方法
考慮到評價要素的整體性特點[4],評價方法應建立在要素綜合的基礎之上,因此該研究選擇采用要素綜合評價法。要素綜合評價方法主要使用在資源環境安全評價方面,但是,如果對其進行適當的改變,該評價方法可以用以對其他方面進行合理的評價,通過改進的要素綜合評價方法來評價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狀況。其表達式為:SI=∑Fi/P(1)式中,SI為農業結構安全系數;Fi為區域單位土地面積農業結構要素指標與相應的全國指標的比值;P為區域人口密度與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比值。這里所有參與評價的要素權重均取1,主要基于2方面的考慮:①基于農業結構整體性特征的考慮,在農業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業結構基礎要素缺一不可;②基于農業結構安全的可比性考慮。
2.2農業結構安全系數評價標準
安全系數SI≥5為高安全度地區,這類地區農業結構合理,同時這類地區又稱為第一類高安全度地區。安全系數SI<5為低安全度地區,其安全系數低于全國均值5的水平。這類地區農業結構較不合理,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從低安全度系數的情況來看,大體還可以分為3個亞類:第一亞類:3≤安全系數SI<5,屬一般低安全度地區。這類地區的農業結構基礎雖比高安全度地區的低,但仍有相當的調整彈性空間。第二亞類:1≤安全系數SI<3,屬次低安全度地區。這類地區的農業結構安全度彈性空間已經明顯不足,特別是在農業基礎設施結構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第三亞類:安全系數SI<1,屬完全低安全度地區。說明其農業結構已無任何調整余地或者對其進行結構調整沒有太大意義,該地區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完全依賴于外部條件。
2.3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評價結果
為了對沂蒙山區農業結構安全度進行比較合理和周全的評價,對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總體和農來內部結構分別進行評價。根據表1~5及相關統計年鑒中的數據[2],利用公式(1),計算得到2003~2008沂蒙山區農業及其內部產業結構綜合評價結果(表6)。
2.3.1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總體綜合評價。對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總體綜合評價,采用以下評價要素:沂蒙山區產值、沂蒙山區林業產值、沂蒙山區牧業產值、沂蒙山區漁業產值、全國農林牧漁的平均產值。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評價系數SI為3.335980~3.473750,說明沂蒙山區農業結構處于一般低安全度區間。根據安全系數評價標準,這類SI區間的農業結構安全系數雖比高安全度地區的低,但仍有相當的調整彈性空間。如果政府采取合理的調整措施可以對沂蒙山區農業結構進行基礎性的調整和配置。2003~2008年該地區的農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整體處于下降趨勢,特別在2007年,其安全系數為3.33598,表明2007年沂蒙山區農林牧漁結構安全系數接近于次低安全度區間。如果不采取立即調整措施,其結構安全度彈性空間將明顯不足;2007~2008年其安全系數出現上升趨勢,這說明政府采取了一定的補救措施。
2.3.2沂蒙山區農業內部結構綜合評價。根據沂蒙山區內部結構特點,對沂蒙山區內部結構進行綜合評價,主要有: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綜合評價、沂蒙山區養殖業結構綜合評價、沂蒙山區林業結構綜合評價。由于沂蒙山區漁業包括在養殖業中,因此不予進行綜合評價。
2.3.2.1種植業。對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綜合評價,采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瓜果蔬菜種植面積比例及各自的全國平均種植比例作為指標。評價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為2.626696~2.830488,說明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處于一般次低安全度區間。根據安全系數評價標準,這類地區的農業結構安全度彈性空間已經明顯不足。政府應及時采取合理調整措施對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進行基礎性的調整和配置。2003~2008年該地區的種植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整體處于上升趨勢,特別在2005~2006年,其上升幅度較大,在2006達到最高峰(2.830488),接近于3,說明2006年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安全系數接近于低安全度區間。這表明,2006年該地區的種植業結構將進入調整彈性區間。2003~2008年該地區的種植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整體處于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大,這說明政府采取的調整措施的強度不夠,應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2.3.2.2養殖業。對沂蒙山區養殖業結構綜合評價,采用肉類、奶類、禽蛋、水產品的產量比例以及全國平均產量比例作為指標。評價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區養殖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為3.996961~4.62695,說明沂蒙山區養殖業結構處于一般低安全度區間。根據安全系數評價標準,這類SI區間的養殖業結構結構基礎雖比高安全度地區的低,但仍有相當大的調整彈性空間。如果政府采取合理的調整措施可以對沂蒙山區養殖業結構結構進行基礎性的調整和配置,擴大彈性空間。2003~2008年該地區的種植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整體處于下降趨勢,特別是2005~2007年,其下降幅度較大。但從整體來看,政府對該地區的養殖業結構調整是有效的[5]。
2.3.2.3林業。對沂蒙山區林業結構綜合評價,采用經濟林新增面積、防護林新增面積、用材林新增面積以及全國平均新增面積作為指標。評價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3~2008年沂蒙山區林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為3.875641~4.987546,說明沂蒙山區林業結構處于一般低安全度區間。根據安全系數評價標準,沂蒙山區林業結構有相當大的調整彈性空間。政府應采取合理的調整措施對沂蒙山區林業結構結構進行基礎性的調整和配置,擴大彈性空間。2003~2008年該地區的林業結構綜合評價系數SI整體變化趨勢比較平穩,表明政府對該地區的林業結構結構調整規模不大。
3沂蒙山區農業結構的相關性分析
利用Eviews軟件對為沂蒙山區農業及其內部結構的相關性以及內部結構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采用如下指標:農業總體結構評價系數(SINY)、種植業結構評價系數(SIZZ)、養殖業結構評價系數(SIYZ)、林業結構評價系數(SILY)。具體數值見表7。根據表7的評價系數,利用Eviews軟件計算得出各指標相關系數矩陣(表8)。由表8可知,沂蒙山區的總體農業結構與種植業結構、林業結構呈負相關,而與養殖業結構呈正相關;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與養殖業結構呈負相關,與林業結構呈正相關;沂蒙山區林業結構與養殖業結構呈負相關。
4結論與建議
(1)沂蒙山區農業結構不合理,有其調整的必要。主要表現在:從農業總體結構和農業內部結構的綜合評價來看,其綜合評價安全系數為2.626696~4.987546,不在高安全度區間,因此有調整的必要性。
(2)沂蒙山區農業結構整體和內部都有調整的彈性空間(2<SI<5),具備調整的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對沂蒙山區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同時,沂蒙山區的農業結構調整要考慮各個內部結構的相互聯系,不能顧此失彼。①對沂蒙山區的農業結構調整應首先調整養殖業結構(相關系數0.4432757),而不能同時調整種植業結構(相關系數-0.6682133)和林業結構(相關系數-0.7452761)。如果同時調整種植業結構和林業結構,其效果就會減小或者根本不能見效。②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與林業結構呈正相關(相關系數0.5814572),這說明,對沂蒙山區種植業結構進行調整有利于林業結構調整或者對沂蒙山區林業結構進行調整有利于種植業結構調整,二者互為促進。③沂蒙山區林業結構與養殖業結構負相關(相關系數-0.5902984),對沂蒙山區林業結構進行調整不利于養殖業結構調整,因此,當調整這二者結構時,要考慮它們之間的矛盾因素。
- 上一篇:商貿企業擬建項目計劃
- 下一篇:農業科技管理產生問題及策略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