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源及發展優勢思考

時間:2022-05-18 11:22:00

導語:農業資源及發展優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資源及發展優勢思考

泉州位于中國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海峽西岸,位于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全市土地面積11015km2。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臺地平原過渡,農業的自然環境條件并不理想。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造福一方農民意義十分重大,本文淺析泉州農業資源發展優勢如下:

1泉州市農業自然概貌

1.1水源狀況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km,水資源相當豐富。地表水總量87.6億m3,其中可利用的約14.56億m3。由于山巒坡度大,水力資源也很豐富,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達45萬KW,發展山區水電具有廣闊前景。泉州江河水面13.33萬hm2,淺海灘涂面積7.87萬hm2。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泉州海域10~60m等深線面積3180km2,主要水產生物有5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

1.2土地狀況全市土壤資源89.67萬hm2,包括10個土類,分布有水平和垂直地帶特點。全市陸地面積:中山占23%,低山占27.5%,丘陵占28.5%,平原占21%;境內山地66.67萬hm2,農耕地1.13萬hm2,其中一、二級耕地分別占9.36%和41.1%。

1.3林業狀況全市林業用地68.27萬hm2,占土地面積62.4%,現有林木蓄積量1830多萬m3,森林覆蓋率43.75%,綠化程度58.1%。據查,森林植物類有174科599屬、1127種(或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永春牛母山和德化戴云山為自然保護區。

2農業經濟發展優勢資源

2.1僑臺資源

全市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同胞698萬人,分布在120個國家和地區;居住在臺灣的泉籍同胞900多萬人。他們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與世界有著廣泛的聯系,在全球構成一個龐大的市場網絡,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泉州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泉州與臺灣自然條件相似,兩地農業生產互補性強,發展泉臺農業合作潛力巨大。充分發揮僑臺優勢,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及優良種苗來武裝和改造泉州市農業,逐步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同時可以推動農產品出口,提高農業的外向度。

2.2海洋資源

泉州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具有良好的港口條件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全市沿海漁場面積3936km2、灘涂面積2.53萬hm2,10m等深線內海域面積5.33萬hm2。有眾多的優良港灣,可建較多深水泊位,發展海洋運輸、遠洋捕撈、近海養殖、灘涂養殖、水產加工潛力巨大,建設海上泉州,具有優越的條件。

2.3市場資源

泉州是全國市場經濟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探索,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資源、資金合理有序流動。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目前全市擁有各種綜合性和專業市場300多個。數十萬供銷大軍和遍布國內外的供銷網點把泉州與全國大市場緊密聯系起來,與世界大流通融為一體。這為實現農業的市場化、外向化提供了現實條件。

2.4產業資源

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二、三產業比重達90%以上。鄉鎮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穩健發展;產品向高檔次、高附加值領域進軍;經營向集約型、效益型轉變,產業素質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扎實推進,并向"兩高一優"農業和特色農業方向發展,形成了一批以集約經營、出口創匯為目標,具有專業化、規模化和區域化特點的開發性、效益型生產基地,如石獅水產、永春蘆柑、安溪茶葉、南安龍眼等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經營迅速發展,全市現有90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戶50多萬戶,初步形成了糧食、水產、畜牧、林業、水果、茶葉、竹筍、食用菌、花卉和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產業化、集約化等特征日益顯現。目前,全市糧食規模經營實體達730家,經營面積達2610hm2。

2.5環境資源

一是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有力地推進了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同時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集體經濟的壯大,為增加農業投入提供了物質條件。二是各級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的優惠政策,農村、農業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和完善,為農業提供各種優質服務,有力地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三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加強,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組織保證。四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建立和健全。在已形成農技推廣、農業機械、種苗供應、農資及植保等五大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把服務領域擴展到資金、信息、購銷、運輸、貯藏、加工等方面,涌現出300多家中介組織和專門協會,涵蓋農林牧副漁五業。五是現代農業試點工作的開展,培育了惠安縣走馬埭萬畝現代農業示范片、南安市霞美現代農業示范片、石獅市祥芝現代農業(水產捕撈與加工)等一大批現代農業示范點(片),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