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問題
時間:2022-11-04 05:34:54
導語: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是立國之本。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十二年增長,但依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量;此外,為了追求更高的糧食產量,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成為農業生產中的普遍現象,滋生出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說,我國農業目前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都比較低下。本文從農業生產率、生態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技術服務水平方面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期望為我國的農業經濟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問題
農業是強國之基,是社會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2017年2月5日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農業經濟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水平的提高,農業經濟遇到了諸多發展問題和挑戰。對農業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對于解決糧食需求與農業污染之間的矛盾、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的發展與否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據統計,我國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農村;2005年,我國鄉村人口為7.3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6%。盡管農業生產勞動力充足,但是由于整體文化素質不高、農技人員占比較低,70%的農業新技術在我國不能及時得到推廣應用。在這個大背景下,農業經濟整體呈現出勞動資源配置不合理、生產結構不優化、生產方式不科學、勞動手段不先進等態勢。
雖然我國已基本實現糧食生產的自給自足,但實際上每年仍面臨近30%的農產品缺口。自2009年以來,我國糧食凈進口量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長;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停止增長,同比下降0.8%。糧食缺口與糧食增產止步的雙重壓力進一步加大了我國對糧食增產需求的迫切性,使我國存在著不容樂觀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時,我國農業發展始終面臨著生態環境和資源約束。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糧食“十二連增”是以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為代價的,對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威脅。中國農業生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大范圍使用農藥化肥,增長的糧食產量在特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與人口的矛盾,但是隨之而來的農業環境污染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等問題又嚴重威脅了我國未來的農業發展。
我國的農業經濟依然進行著較為傳統的生產模式。雖然單產量維持在較高水平,但仍面臨著生產效率不高的困境,據統計,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僅有美國和日本的1%。而且隨著城鎮化的速度加快,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鎮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者不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導致農業人力成本增加,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嚴重削弱了我國農業產品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我國有限的可耕種的良性土地不斷被其他用地所侵占。這種情況下要避免農作物的產量減少,只能尋求單位面積內更高的產量,而依靠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很難達到。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農業生態各個要素的稀缺性越來越明顯。比如,在土地資源方面,本來我國人均耕地就少,僅為世界人均耕地的25%,而且正在以每年3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遞減,與此相對的是,人口以每年1700萬的速度遞增,耕地的減少與人口的增長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資源方面,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且地域分布極為不平衡,并且目前我國水體污染問題嚴峻,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綠植方面,我國綠植覆蓋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9%,并且面臨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等問題;在漁業養殖方面,江河湖海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近海漁業資源和海洋生物群受到嚴重損害,漁業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這些問題加重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嚴峻性,動搖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農業生產生態化水平低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個人經驗和人力進行施肥和撒藥。為了獲得農作物的高產量,農民往往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了嚴重的農業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而在以精準農業等為特點的全新農業管理模式中,所有農作物的施肥、噴藥、用水都由程序精準控制,不但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還能夠使化肥、農藥的使用得到科學控制,實現農產品質量為先、總量豐碩的目標。
2.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低
如今蓬勃發展的信息新技術,給傳統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生機。然而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化生產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所獲的數據也僅限科學研究,距離真正的農業信息化生產具有較大差距。此外,盡管目前市場上已有一些基于大數據的農業生產管理產品,但數據不共享、控制不智能等問題突出,難以大范圍普及、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3.農技專家匱乏
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對于農業生產專家現場技術指導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即使是在非常需要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農忙時節,田間地頭依然難覓他們的蹤影。目前,我國農技服務人員普遍不足。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崗的農技推廣人員僅有50萬人,平均每萬名農業人口中農技人員僅有6.6人,平均每466.7公頃耕地僅有一名專門農技人員,每7000頭牲畜擁有一名獸醫,每15.3公頃草地擁有一名牧業技術人員。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經營模式是實現農業經濟效益與現代化的保證,在農技人員匱乏且后續乏人的環境之下,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有限的農業生產專家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就成了當務之急,燃眉之需。
4.農業人才浪費嚴重
與農技專家匱乏相對的是我國農業人才的浪費。過去,我國對“三農”問題不夠重視,設施建設和配套資金投入不到位,導致農業生產第一線工作條件差;同時,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尚未意識到科學耕種的高效性和重要性,因此農業技術人員的地位也低、得不到重視,導致培養的農技人員大量流失。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農業院校共培養了大約130萬大中專畢業生,其中只有40多萬人留在農業系統,而在農業第一線從事農業技術的只有15萬人,農業人才浪費嚴重。我國應當審視這個問題,認清農村技術人才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加大對一線農技人員的扶持,以確保更多的技術人才服務于農業。
5.農技服務單一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服務主要依賴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指導,或組織農業生產者進行臨時的農業技術培訓。而在農技推廣人員匱乏的背景下,農業生產指導的效率非常低。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專家、農技人員開始借助互聯網手段進行遠程的農業生產指導,然而這種形式的指導僅是減少了農技人員到現場的時間,對于指導效率的提升非常有限。同時,遠程指導僅僅通過照片、視頻、語音等進行診斷、指導,存在信息采集不完全、信息傳遞有誤差等隱患。
6.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
在農村,大多數農業生產從業人員沒有接受過職業訓練,難以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從業人員高水平素質的需求。其次,基層和在一線工作的農技人員缺少接受繼續教育,多年得不到知識更新的培訓,容易與最新技術和科技脫節。盡管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但現階段我國在農村職業教育規劃上仍缺乏明確的計劃和組織體系,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農業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只有建立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才能發掘農村人力資源潛能,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三、總結
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社會穩定、民族復興、國家強盛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形勢嚴峻、農業生態要素的稀缺性越來越突出,農業經濟發展也面臨著生態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低、農技服務人員匱乏、農業人才浪費嚴重、農技服務模式單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等問題。政府和研究機構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精準農業實施經驗,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生態化和信息化水平,從而解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困境。
參考文獻:
[1]齊振宏,齊振彪.農業生態危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初探[J].農業經濟,2002,(04):11~12.
[2]龍騰.美國“精準農業”模式經驗及啟示[J].當代農機,2017,(08):62~63.
[3]龍永蓮,肖祥紅.試論農村人力資源與職業教育[J].農業考古,2008,(06):354~357.
作者:張藝懸 單位:山東省煙臺第二中學
- 上一篇:現代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
- 下一篇:傳統文化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