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6-03 03:59:58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1科技支撐紹興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科技支撐紹興農業經濟發展工作突出高效生態特色農業、涉農高科技產業、農業主導產業常規技術等重點領域,通過科技攻關與科技示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科技人才培養,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培育了一批科技創新團隊、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創新平臺,提高了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力促進了紹興農業經濟的發展.

1.1不斷加大的農業科技投入促進紹興農業支柱產業發展

近年來,紹興市不斷加大農業科技財政投入,用于種子種苗、設施農業、農技推廣及現代農業共性技術開發等,引導全市農業朝科技型、高效型、生態型方向發展.據筆者調查統計,“十一五”期間,紹興市共組織實施各類涉農科技計劃項目439項,地方財政投入涉農科技研發經費近3150萬元,重點支持種子種苗、農產品高效安全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設施農業新技術等研究;2011年至2012年,啟動農業科技領域重大招投標項目的設計和論證工作,加強農業項目集成,突破一批紹興市農業共性關鍵技術,兩年間共投入財政資金1350萬元,獲得上級財政支持的科技涉農經費近1000萬元,組織實施100余項各類涉農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糧食、茶葉、苗木、特種水產等農業支柱產業發展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研究,為區域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目前,糯稻優質高產品種、超級稻引進示范項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其中紹興市農科院“紹糯119”和“紹粳18”在浙江省累計推廣面積300余萬畝,“越糯6號”等早秈糯品種每年在省內外推廣100萬畝左右,優質糯稻品種的育種促進了紹興市黃酒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1.2日益提高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了紹興農業高新特色產業發展

據筆者對紹興市科技成果和農業科技企業情況的調查統計,2008年至2012年,全市登記農業科技成果136項,獲市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進步獎58項(其中省級科學技術獎19項),共有6家農業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3家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企業,有76家農業科技企業成為省級研發中心,20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中超過50%的企業建立了企業研發中心.科技創新和轉化帶動了紹興農業高新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提高了生物育種、飼料、農用新材料、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提升了紹興農業高新特色產業的技術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2103年下半年,筆者對浙江富得利木業有限公司等81家省級農業科技企業調查發現,2010年至2012年,全市農業科技企業保持了穩步發展的勢頭,整體發展較好,企業經營形勢較好,就業人數增多,銷售利潤穩步增長,生產基地規模和受益農戶數量逐年穩步增加.詳見表1和表2.

1.3科技特派員服務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近年來紹興開展了團隊式下派科技特派員工作,選派符合鎮鄉產業發展需要、個人專業特長對口、農業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擔任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員根據入駐鎮鄉產業發展重點,通過實施科技項目、生產現場會、扶持示范戶、開展技術培訓等服務,使新技術、新品種在農村得到快速推廣應用.目前全市鄉鎮科技特派員進駐率達到100%,服務工作涉及水稻、水產、茶葉、果蔬、畜禽等種植養殖多個領域,解決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有力地推進了紹興新農村建設.《紹興市科技特派員團隊推廣技術開展服務典型案例選編》(內部資料)顯示,2012年,全市科技特派員團隊推廣生態高效水產養殖技術、模式6個,推廣服務面積達到12877畝,利潤達6172萬元;改良畜禽種10萬只以上,輻射帶動周邊農戶215戶進行養殖致富,就業人員年收入達20000余元;引進無公害蔬菜、優質茶樹、美人指葡萄等新品種,推廣15770畝,畝產均增10%以上,新增產值1208多萬元.

2科技支撐紹興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紹興農業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呈現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等態勢,必須依靠科技解決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但是,紹興農業科技的總體水平同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農業科技資源有待進一步集成

由于農業企業的技術開發前期投入周期長,一般需要3~5年時間,新產品研發中試完成以后,推廣應用的時間更長,很多項目短期看不到經費投入的直接經濟效應,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對農業企業的扶持政策、資金補助、項目支持等方面力度不大,總量偏少,占比偏低,涉農科技經費使用呈現碎、散、零星的特點.如2011年,市級財政用于涉農科技項目經費僅481萬元,占比僅20%;2012年,市級財政用于涉農項目科技經費607萬元,支持43個研究項目,平均每個涉農項目僅獲6.7萬元支持,難以集中力量重點解決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

2.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紹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研究相對薄弱,轉化能力不強,轉化率較低,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市場農業經濟的后勁不足.如2012年,全市申報市級公益項目共364個,其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僅申報7個,說明紹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確實不高;又紹興農產品加工水平普遍較低,精深加工少,品牌產品少,附加值較低,市場占有率不高,全市農產品加工率僅35%左右,高質量、具有重大轉化價值和市場前景的突破性成果還相對缺乏,影響了農業產業的轉型提質.

2.3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據統計,2012年,全市在編在崗的農業科技人才2000余人,僅占全市人口的0.04%.鄉鎮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技人員年齡老化,從事農技工作精力得不到保證,尤其是種、養殖業領域農技人員匱乏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短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高科技園區示范、帶動功能相對滯后,影響了農業科技與生產、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

3科技支撐紹興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3.1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績效

眾所周知,科技是農業的第一生產力,也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出路.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在“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的第三條中明確指出: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1].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下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明確表示:將農業作為財政科技投入優先領域,引導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進入農業科技創新領域.[2].所以要真正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切實增加農業科技財政投入,提高農業科技財政投入比重,深化農業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企業和合作社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績效為核心的機制,“放長線釣大魚”,著眼于農業科研水平提高、農業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農業企業潛在的影響力等,從而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3.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更強調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深入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計劃,重點加強農林植物及畜禽水產優良新品種優質高效安全種養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與貯藏保鮮流通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3].紹興在今后的農業發展中要根據地域特點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集成,重點支持茶葉、蔬菜、畜禽、水產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加強全局性、關鍵性技術的調查征集和攻關研究工作,以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等要求.建立激勵機制,讓成果完成人通過自行創辦企業、以入股形式與其他企業合作等渠道,進行成果產業化,拓寬成果產業化的渠道;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依托農業高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發揮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聚集、孵化和輻射功能,加速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擴散.

3.3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

農業科技企業和研發中心是新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農業科技企業來自非市場性競爭因素的干擾比較大[4].所以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扶持紹興的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業企業科技研發中心(科研院所),培育農戶需求型的科技創新主體,著力推進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把人才培養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工程,通過各類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發現、培養和集聚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穩定和壯大紹興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和穩定一支能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本文作者:徐占平工作單位:紹興市專利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