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時間:2022-06-03 04:15:59

導語: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1.1農業經濟的結構配置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要發展農業經濟,必須要考慮農業經濟的整體結構,否則就會造成豐收不掙錢的下場,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和城鄉人民的生活需要結合,如經濟作物的各類果樹、蔬菜等,在種植時要考慮到需求,所占的種植比重要適當。在經濟作物的種植過程中,還要把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如果不能把握住市場的信息需要,一旦失誤就會出現農業經濟豐收了,但是卻賣不出去,市場飽和,因此,對于農業經濟的結構配置一定要全面,千萬不能出現跟風種植的問題,如果出現跟風種植,就有可能出現農業經濟作物豐收了,但農戶由于賣不出去而受損嚴重,因此,農產品產業結構的不均衡問題,是打擊農戶種植積極性的根源之一。

1.2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問題

我國的領土廣闊,但可種植土地的人均面積卻不大,尤其是我國南方農村,由于人口數量龐大,人均土地的數量很少。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只能靠農村經濟發展,但在我國農村,雖然機械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農村,主要還是家庭式的手工勞動,它仍然是當前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由于在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的貢獻率還比較較低,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要提出我國國土面積有一部分,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這些土地屬于沙漠、冰川、戈壁等。在現階段,我國的邊遠農村,農民的生活還很困難,那里的孩子上學讀書,還要克服很多困難,因此,那里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些都對發展我國的糧食生產造成很大壓力。

1.3環境保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問題

環境保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由于人類無所顧忌的砍伐林木、開墾荒,提倡毀林種田,結果林子毀了,但田卻難以種植,毀林等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自然也必定對人類給與回報,很多地區由于毀林,使水土流失嚴重。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業用地被征用,來用于非農業建設。還有些地區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也低,使很多農民放棄種田而進城務工,導致農村耕地被常年拋荒,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對策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滿足全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之路,因此,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農業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1保護環境與發展農業之路要同步進行

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和諧之路。因此,要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增加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必須保護環境,才能發展農業。同時,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及時補救、改善與治理,尚未被破壞的要做好保護措施,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2提高科學技術之路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的進步,必須依靠對科學技術的有效利用。例如,在農業生產方面,就可以利用科學技術,來促進生產雖然為高效,但又不會污染環境,研發更高產、抗病抗災能力強的種子等等。在農業生產中,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因地制宜,千萬不能不顧當地自然因素的制約。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來保證農業生產,尤其要提高機器的使用率,使用成本更低的機器。

2.3大力培養優秀的農業人才之路

在農業相對落后的地區,加大對專業農業人才的培養,實施農業人才的引進計劃,積極改變農業人才匱乏的局面。同時,還要積極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的再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在農業實踐中提高科學技術的應用水平。

2.4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之路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一種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實現農工業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對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個破壞。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農業生產活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不能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要使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生產轉變為集約型生產,農業經濟如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在以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

本文作者:胡秀燕工作單位:黑龍江省孫吳縣辰清鎮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