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農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2-12 01:30:45

導語:西北地區農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北地區農業經濟論文

1前言

關于西北農業的發展過程,史料記載卻較為模糊,有學者認為是大地灣時期向仰韶文化半坡期晚段過渡期間氣候變化促使中國北方采集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2]。而漢代是西北農業區拓展的重要時期,經兩漢以戍軍屯田和移民實邊為主要方式的經濟開發,使西北大片地區從游牧區變為農耕區[3]。西北地區近代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是西北近代經濟史研究的一個分支,農業是西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4],改革開放以來,西北地區耕地產量有了大幅提升,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和西北地區地下水含量的逐漸降低,農耕灌溉面積及農耕產量可能會受到影響[5]。所以,調整西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創新西北地區農業發展思路顯得極為迫切。

2西北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1生產力水平低下

西北地區雖然在農業資源的數量上具有相對的優勢,但是由于西北地區大部分耕地和牧區大都處于生態環境脆弱的綠洲和黃土高原,加之農業投入相對較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科技化指標值低。大部分地區陷入了一種由落后生產方式所形成的游牧遷徙、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粗放管理、靠天吃飯等相對原始的農業狀態。這種以簡單的農耕技術和經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體力勞動的支出為代價,并借助一定的畜力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生產方式,必然造就與之相適應的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主要體現在有效灌溉率較低、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產量較少、每公頃耕地農機總動力較小、農業生產平均用電量較少等幾個方面[6]。

2.2農業經營規模狹小

西北地區農業經營規模狹小,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落后,阻礙了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首先,由于西北地區地形地勢多樣復雜,土地較為分散,這為農業實施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經營帶來一定難度。其次,二元的戶籍、社會保障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土地流轉制度的缺失又使得土地無法實現規模流轉經營[7]。再次,西北地區鄉鎮企業數量少,發展緩慢,且由于西北地區三線建設時國家重工業戰略方針的指引和工業布局使得西北地區產業結構扭曲,農村鄉鎮企業與城市產業趨同現象嚴重。西北地區農專合組織發展緩慢,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這種分散經營的狀況形成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農產品商品化率低,農業科技推廣困難,極大地阻礙了西北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

2.3農業產業結構單一

西北地區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首先表現為在農林牧漁業總體發展中,農業比重過大,在西北地區農林牧業總產值構成上,農業總產值所占比重依然較大,牧業、林業處于從屬地位,西北地區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仍然不合理,農業多種經營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其次,種植業內部結構不合理[8],糧食種植比重大、經濟類作物比重小,這與西北部氣候地形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的資源狀況是不相稱的,其資源優勢并未得到全面合理的開發利用。

2.4農業創新能力薄弱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障礙與問題的克服和資源優勢潛力的開發只有通過農業的創新才能實現,然而當前西北地區農業創新能力極其薄弱。農業的外部創新環境不佳。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其自身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國家法律、政策的支持和相關管理制度的保障[9]。而我國目前關于農業方面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農民、企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利益均衡問題沒有法律支撐,導致產業創新動力不足。

3構建西北地區特色農業經濟,增加農業產值

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兼顧本地區的特色優勢、基礎條件、人力資源、財力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西北地區區域內自然條件差異較大,要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該地區的特色經濟,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1發展特色經濟,走“綠色農業”之路

農業結構的調整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農業(種植業)、林業和牧業產值結構的變動;二是農、林、牧各業內部品種結構的優化。根據西北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現狀調查筆者認為,西北地區應根據各地區資源特點和開發基礎,圍繞地區特色資源以優勢產業為核心,以“綠色農業”為基礎,建立林、特、果、藥養殖特色生產基地。

3.2發展農產品加工,培養一批現代化龍頭企業

現代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多產業間的聯動性日益增強。農業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的程度持續上升,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訂單農業和涉農服務行業得到較快發展。這就要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培養一批下聯廣大農戶,上聯國內外市場,能帶動生產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的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聯接,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9]。龍頭企業還可以憑借自己靈活的優勢,引導基地和農戶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以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憑借技術優勢和先進設備,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形成農業資源開發—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組織鏈,把資源—資金—技術—市場結合起來,將市場范圍擴大到全國地區。打破所有制、行業、區域、部門間的界限,只要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相鏈接,不管是加工企業、專業批發市場,還是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政府技術部門等,都可以發展成為龍頭企業。

3.3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西北地區農業發展需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產業,要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并大力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要加強農村工業的技術裝備,注重現代技術的規模經濟效益,引導鄉鎮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把發展鄉鎮企業和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發展以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促進農產品轉化與增值[10]。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大力發展民營科研機構尤其是企業化的科研院所,改變該地區科研不足的現狀,逐步建立起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現代科研開發體系。政府、企業要不斷增加科技收入,多渠道優化該地區科研基礎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科研院校和農業產業相結合,同時也要求西北地區的農業科技院校面向農業經濟,以應用研究為主,重視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開展信息交流與科技服務,加強產學研合作力度。結合西北地域特征下的特色農產品,切實以提高農業經濟收入為目的,豐富農產品種類,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特色品牌。第二,根據西北地區實際需要,盡快建立一批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科技示范企業、鎮、鄉村,并加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與帶動。要建立、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繼續鞏固、加強原有農技隊伍的同時,積極扶持和培育各類民辦科技服務組織,大力發展科技推廣隊伍,建立企業技術開發咨詢和服務機構,增強企業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吸納和消化吸收能力,引導農民利用先進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

3.4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優化區位經濟條件

交通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影響區域經濟區位條件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區大部分面積在黃土高原以西,由于自然條件的制約,交通相對欠發達。隨著西北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瓶頸日益突現。為了改變不利現狀,需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交通運輸業發展戰略。加快城鄉交通發展步伐,提升承東啟西、網絡全國的區域性交通性能[11]。大力支持機場擴建、新建,鐵路改造和鐵路樞紐建設以及高速公路建設,完善國道干線公路主循環網絡,實現區內各個市通達高速化,國道、省干道高等級化,縣市到鄉公路硬化,綜合運輸管理信息化,形成本區域范圍內緊密聯系的經濟圈。二是在郵電通信方面重點抓好GSM移動通信網擴容,加快有線廣播電視、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多媒體網絡的發展;注重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抓好區域內的天然林保護工程、西北部分縣市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

3.5結合新技術打造特色農業

西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動植物物種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生產主要以傳統方式為主,現代化的無機能源投入較少、工業發展相對滯后、工業污染相對較小,這給西北地區發展以綠色或無公害農產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隨著“綠色食品”生產的發展、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品生產漸成熱點并呈產業化發展趨勢。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既保證農業增產增收,又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為西北發展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帶來了曙光,西北地區需要大力推進科教興農,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應用[12],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和繁育,推廣先進適用的增產增收技術,促進農業增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3.6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小城鎮面向農業和農村,服務于農民增收。處于大城市之末,農村之首,在我國農業大國中處于二傳手的地位。因而加快小城鎮建設是中國農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徑和現實選擇,具有必然性。加快小城鎮建設,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農民的收入來自農業收入和就業問題的解決。小城鎮建設可以形成連片集中發展的鄉鎮企業或工業園區,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有利于逐步改變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13]。同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提高自身經濟利益外,還能把資金、技術、信息、觀念、意識等帶回廣大農村,不斷地縮小城鄉之間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差異,降低城鄉位勢差,推動農村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促進西北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3.7農業經濟網絡化搭建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基礎而發展又相對落后的農業,至今還未像其他產業一樣受益于網絡技術,這使得我國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對網絡經濟還很陌生,似乎網絡時代離他們還很遙遠。事實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今天,網絡經濟像一股強勁的東風,沖擊著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結構升級。因此,網絡經濟的基本特征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要求我國農業必須走網絡化發展之路[14]。具體如下:第一,要在農村大力宣傳網絡經濟,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讓計算機成為一種文化,讓人們感覺到學習計算機像識字、算算術一樣平常和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在實踐中運用這個工具,從而達到推動農村經濟網絡化的目的。第二,加強對農業網絡技術軟件的開發與研究。軟件開發是農業經濟網絡化的主要內容,因為農業經濟網絡化決不僅僅指農民從網上獲取市場供求信息,更重要的是指農民要通過網絡系統獲取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相關知識。第三,技術集成和信息的綜合利用?,F代農業對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日趨迫切,單項技術往往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多種信息技術的結合與集成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應加強這方面的開發、研究和利用。

作者:鞏亞東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