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

時間:2022-06-01 09:44:53

導語: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

摘要: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農業發展變革正在正逐步引向深入,農業現代化建設呼之欲出,從農業經濟轉型管理模式變革入手,探討我國農業轉型的特點及趨勢以及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的必要性,通過對我國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的研究,得出當代農業發展要以人為本,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創造性的打造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為推動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貢獻,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定了理論探討價值。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特點與趨勢;循序漸進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急需轉型和變革,農業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是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發展,惟其如此,才能夠解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肩負著管理模式變革的歷史使命,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社會的轉型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的過程,就農業經濟轉型的本質而言,農業經濟轉型包含管理方式的變革、調節機制的更新,還蘊含著制度變遷與社會變革。在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關鍵時期,農業生產經營由粗放型逐漸走向集約式,生產方式的變化必將會引起管理模式的變革。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與方法,對推進農業現代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

社會主義轉型時期,工農生產結構的性質由農業發展促進工業發展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漸拉大,為平衡產業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國家需要加強對農業經濟的宏觀調控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1]城鄉二元結構下,雖然城市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但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實現城市反哺農業,推動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平衡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我國農業發展現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來看,轉型期間的變化和特點有: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正在加快,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年下降,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內部結構和生產方式在不斷優化、勞動力就業結構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從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看,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流轉加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科技投入的產出比將會有所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生態農業將成為農業發展的又一個增長點,農業生產組織將向專業化靠攏。

(一)農業現代化進程正在提速

國家歷來對農業非常重視,幾乎近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多是關于三農問題而提出了,特別是中央對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指導意見。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和核心指標,特別是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能否現實農業現代化建設直接關乎9億農民的切身福利和小康水平。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變革轉型的關鍵期,但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沒有改變,因此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被賦予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時代烙印,理應成為當代農業經濟轉型的一大特點。

(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年下降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二三產業的大幅度提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份額在逐年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卻不能被我們所忽視。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大大提高的生產力水平,特別是現代科技的應用對二三產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雖然農業也在可以應用方面進行了改進,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很有限,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增長,我國的、電子產品、家電產業、汽車制造、裝備制造業、船舶制造、遠洋貿易、食品加工等產業發展迅速,為國家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反觀農業由于一直犧牲農業來推動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對經濟貢獻的增長速度一直增長緩慢。從目前看,隨著國家政策調整,不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最終達到合理區間,從未來的經濟發展態勢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說明我國的經濟形勢發展越來越好,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仍需得到重視。

(三)勞動就業結構有了根本性變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速,農業科技化、機械化、精細化作用越來越明顯,需要參與到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越來越少,農村出現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型,隨著國家對二元制的戶籍制度的打破,有利于人口流動,這也從一個側面推動了農村人口外移。特別是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從就業、服務、子女升學、醫療等方面對城市中的農村人進行政策鼓勵和傾斜。讓原來農業人口有了到城市生活的更好愿景。隨著農村的內在推力和國家政策的吸引力,勞動力就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國家城鎮化推進速度加快,勞動力就業結構還會呈現出新的特點,這對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當代農業經濟轉型的趨勢

(一)土地流轉加速,規模化經營將成為未來趨勢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速,為了更加有效的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土地規模化經營勢在必行。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允許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合理有效流轉,實現土地集中連片進行和管理將成為未來土地經營的主要形式。

(二)科技投入的產出比將會有所提升

現代農業的一大標志就是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隨著科技投入的增加單位土地產出比例將會達到很大提升,在種子、化肥、農藥、大型機械、滴灌噴灌等新技術手段的使用,將極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形成“互聯網+農業”新興經濟形態,勢必會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轉型并成為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隨著國家對農業改革的不斷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必將得到重視和支持,特別是在代耕代收、烘干儲藏等服務體系建設上將會進一步完善。不斷加強和推廣基層農業技術,提高農技人員福利待遇,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對農作物保險和糧食補貼等政策加大推行力度,為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提高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方式將成為未來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的變革也將得到強化和支持。

(四)生態農業將成為農業發展新亮點

國家強,必須農民富,農民富就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國內外實踐證明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以傳統農業為載體,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的運用,不斷推進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不斷融合,傳統農業和現代科技成果的結合,進而形成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走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協調發展的可持續農業經濟轉型之路。[2]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三、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的必要性

(一)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現代農業是基于生產資料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方法更加科學的基礎上的社會化農業生產方式,相對于傳統農業來講,現代農業從種子的優選、化肥和農藥的科學配比使用、農業生產過程現代化機械手段的運用以及產品的營銷渠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原來傳統農業作為農民一種謀生手段相比,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現代農業正在向著觀賞、休閑為主的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轉化,從提供農產品的主要功能逐漸增加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教育等功能,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需求。現代農業的轉變必然要求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隨之發生變化,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對農業類型、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選擇后,逐步探索了四種現代農業建設和運作模式,作為當代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的重要代表。一是東部沿海為代表的外創型農業管理模式,通過政策扶持和龍頭企業帶動逐步形成了特色蔬菜、優質花卉和名優農副產品及水產品的資金技術密集型農業生產管理模式,通過外銷出口,帶動地區經濟轉型和農民增收。二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管理模式,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方式,將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合理公平的轉移,打造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推行農業科技成果和產業開發,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模式。三是建立農業科技園管理運行模式,由政府指導企業和農戶參與,以企業化方式進行運作,加大對高新技術和設備的引進使用,對新品種和新技術進行實驗,逐步形成開發基地和生產基地,繼而推動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的管理模式。四是依托山地自然資源,立體化、層次化的對當地農業進行重新開發,通過印記新技術和品種不斷豐富山區農業產業種類和農業生產方式,待成熟后進行大面推廣,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以上四種是現代農業管理模式的變革的具體體現,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應用和“互聯網+”對農業變革的推動,農業管理模式還將呈現出新的特點和不同的發展模式,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過來推動生產力的進步,一旦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變革就會出現。歷史證明每當我國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業經濟就會出現新的特點,農業管理模式也會出現新的變化。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農業的發展規模必將由原來的分散經營模式逐步向規模化經營轉變,農業合作社這一新的農業組織形式必將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充分發揮農業方式新模式的帶動示范作用,在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上也會發生新的變化。這些農業發展的新變化必然會帶來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革命性的變革。反過來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新變革,在國家政策指導和引領下,也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對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條發展的新道路。因此,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有其變革的必要性。

(三)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是貫徹實施國家政策的有效途徑

國家農業政策有效實施需要具體農業發展模式的支撐和具體實踐,通過實踐驗證國家政策的實施是否真的能為農民增收,盤活農村經濟,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實踐中發現新的問題,反饋到國家層面,有助于國家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農業政策。因此,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在貫徹國家政策的實踐者和踐行者,也是政策通信兵和信息站。從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看,通過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平臺,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合作社建設,加強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這些卓有成效的變革創新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不但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變革是貫徹實施國家政策的有效途徑。

四、我國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肯定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無論是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的現實,還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實際都要求我們在管理模式上進行變革與創新。我國提倡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這是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提出的。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多,再加上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這些因素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為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在管理模式上的變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明確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方向,科學變革管理方式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以人為本,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利益

農業經濟轉型時期,舊的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必將退出歷史的舞臺。新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最大限度的維護農民的利益。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堅持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前提。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機械化生產迫切要求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然而新的管理模式要想有效實施,必須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發揮好農民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是當前管理模式轉型的關鍵。要做到以人文本可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設定不能損害農民的利益,這是前提;另一方面,現代管理模式的實現離不開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因此還應積極培育相關人才,發揮人才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農民自身而言,應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管理意識,指導農業經濟的科學生產,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經濟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就專業人才而言,應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農業管理模式轉變提供助力。

(二)循序漸進,合理有序的推進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

我國現實的國情決定,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的變革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業人口眾多、地區生產差異大、資源分布不平衡等,農業生產經營中面臨諸多問題。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整體規模偏小。雖然土地流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看,流轉規模還需擴大。如何在土地經營和管理中得到農民的支持,如何解決傳統思想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做到提高質量也提高速度等等,以上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我國在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的過程中需從整體布局,按步驟推進,創新農業管理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

(三)因地制宜,鼓勵引導創新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我國各地氣候均有差異,因地制宜是農業發展的準則,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也應不盡相同,突出各地方的特色。同時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也應作出相應的調整。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變革應堅持在總體上把握方向,在具體實施上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我國東北地區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因此在農業生產時便于使用機械化生產,因而要不斷提高機械化水平,實施統一規范化的管理;我國南方地區人口比較密集,自然資源較為缺乏,因而應重點開發新資源。總之,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方式的變革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和趨勢的,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同時,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不斷探索和創新科學管理方式,以使用轉型期間農業發展的需要,為縮小城鄉差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

作者:田麗 單位:河南工學院經濟貿易系

參考文獻:

[1]孫明琦.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企業經濟管理[J].中國證券期貨,2013(8):28-30.

[2]劉金雷.淺析農村農業經濟管理[J].黑龍江科學,2013(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