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和解決措施
時間:2022-01-12 03:35:10
導語: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和解決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立足于廣大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就目前隆德縣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看,廣大農民的收入不盡人意,尤其是在山區,農戶戶均收入更低。更重要的是,逐步顯露的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這都嚴重制約了隆德縣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平衡。本文就隆德縣縣域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初步的解決措施,以期達到能夠促進隆德縣縣域經濟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隆德縣;縣域經濟;農業經濟;措施
1隆德縣轄區內鄉鎮分布概況和經濟發展
全縣幅員面積985km2,轄10鄉3鎮1個街道辦事處,118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8.21萬人,其中回族人口2.13萬人。由于隆德縣屬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帶,因此整體農業經濟幾乎都是靠天吃飯,再加上傳統農業耕作方式,整體農戶經濟收入水平不容樂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前各個鄉鎮的交通建設基本能達到村鎮道路硬化,這些對村民的出行和對外界的溝通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在信息技術發展方面,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優勢還無法對農戶的實際經濟發展帶來影響,因此,信息技術的推廣舉步維艱。在土地開發方面和現代農業發展方面,都是進步緩慢。在新農村建設中凸顯出來的這些問題,都對當地農戶的實際生活和經濟收入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山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山區長期封閉的生活環境中,當地農戶對現代農業和現代經濟發展的概念比較模糊,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更加趨向于傳統的農業經濟自然發展模式,觀念的封閉和思想的僵化,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特色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以及現代訂單農業發展遲緩,在農業種植上大多都是趨同于盲目性,跟風種植,導致農產品價格無法提高。這主要也是對價值理論的理解趨向于空白,對市場規律比較陌生,對供求關系無法掌握。在村干部的選舉上,由于農村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下,只要識字和比較有威信的人基本就是選舉的對象,而這些人基本就沒有什么科技和文化知識,用這樣的村干部去帶動全村人去發家致富搞創收,無疑是癡人說夢。更有甚者,由于村干部工資低廉,基本沒有什么服務意識,因此產生的村霸存在壓榨農民、挪用貪污用于農村扶貧的各種款項,中飽私囊,這樣的村干部的存在,不僅沒有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嚴重的影響了黨在當地群眾中的威信,禍害了黨群關系,引發了潛在的社會矛盾,致使當地群眾的經濟生活處于自給自足狀態,對黨和政府的政策理解處于真空狀態。因此,解決廣大山區村干部的使用問題也是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
3對當前隆德縣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3.1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農業協會可發展訂單農業、手工產業,能實施“公司+基地+農戶”工業化出產模式。使農戶聯合起來破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傳統觀念和習俗、結合自身特點、規范自身行為、謀求自身發展。農企結合、互補。引進企業、土地折股量化、農夫變“股民”、就地“工人化”。無工不富,農民若與企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土地流轉,集中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農民變股民,離土不離村,月月領工資,按期有假日,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工農結合,這將是最有效的發展方式。應積極引進企業,充分施展其在市場開拓、技術立異、資金融通、信息收集利用、農產品品牌建設、實現農業結構晉級等方面的作用。
3.2大力培養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
農業現代化主要取決于農民的能力和素質,一個懂得并精曉運用泥土、植物、動物、機械的科學知識的現代農夫,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產出豐碩的食品。應全面培養農村學生,使得被升學淘汰出局的學生不會成為新一代有文化無生存技能的“科盲”。應把教育和農業相結合,施展職業教育的作用,使縣域今天的教育成為明天的經濟。縣域缺乏哪種專業人才,公示給報志愿的學生做參考。施展市場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調節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適當向農村傾斜,調節人才流向村域。搶占人才制高點,吸收高學歷人才,優化智力資源配置。組建“人才庫”、“軍師團”和“專家網”等思維庫。“思維庫”的上風在于宏觀與理論,政府的上風在于微觀與實踐。在村干部的選舉和任命上,盡量做到德才兼備,嚴格杜絕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為非作歹,這個就需要鄉鎮一級政府在村干部的選取上嚴格把關,確保選舉的每一位村干部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作者:雍秦科 單位: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財政局
參考文獻:
[1]閆天池.中國貧困地區發展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劉俊杰.縣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