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3 06:22:00

導語: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

摘要21世紀的我國農業將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只有大力實行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選擇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才是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唯一出路。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模式選擇

1中國農業可持續的必要性

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歸納起來,主要體現為"三個可持續性"協調發展。一是生產持續性(SustainabilityofAgricultureProduction),即保證農產品穩定供給,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的能力。二是經濟持續性(SustainabilityofRuralEconomy),即不斷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善其生活質量的能力,主要體現于農村產業結構,農村工業化程度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三是生態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ofEcologyAndEnvironment),即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開發、保護、改善資源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整個農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前提。沒有良好的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常規式的現代農業就會陷入困境之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農業投入水平較低,經營粗放,規模小。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5,人均糧食占有量僅占發達國家的1/3,肉類占1/5,人均農業總產值占1/4。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應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突出地位,同時兼顧三個持續性的協調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1可持續發展是國情所需

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農業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的道路。一是解決人口增長和消化剩余勞動力的需要。我國目前已有13億人口,而且總人口還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到2030年總人口將達到16億多,隨著人口增長,社會物質消費總量必相應增加,自然資源由于不斷地被消耗而相應減少,因此,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現有產業部門所需的勞動力人數,尤其是體力勞動者人數將相應減少,通過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發展多種經營,轉變增長方式,最大限度地以人力資本取代自然資本,有利于加快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確保農業與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二是解決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的需要。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自然資源短缺,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地資源分別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人均資源數量仍繼續下降,而且資源分布不均,因此,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否則,到2030年達到16億人口,我國有限自然資源將不堪重負。三是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需要。我國山多地少,山地占國土面積的69%,環境脆弱、頻發災害,也就難于幸免。只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生態環境,協調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還自然的綠色面目,才有出路。

1.2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共同利益

人類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生態環境問題已超越國家和地區的界限,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利益所在,控制人口,保護資源是人類共同任務。環境污染是危及全球的,加強保護環境和國際合作離不開人類的共同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晚,加入WTO后國際貿易協議使我國農業生產面臨巨大壓力,不僅受國際市場主要農產品在品種、質量、價格的影響,而且由于降低關稅配額量增加,逐漸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加重國際競爭和國內"賣難"問題的壓力。我國農業要抓住這一時機,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加快經濟建設,深化農業和農村的改革,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參與國際市場,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從目前到21世紀中葉,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已進入關鍵階段,選擇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對于中國農業現代化,而且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2.1發展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總的說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靠,對主導產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商品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經營,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經營方式。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地以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包括農業產業結構、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通過調整,發揮區域經濟優勢、資源優勢、建立高效農業體系,解決分散經營和大市場的矛盾。在分散經營狀態下,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一般都是以去年的行情作依據,這種滯后的市場信息,很難做出正確的市場預測。而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有專業分工而形成專業營銷隊伍,而且規?;洜I,在客觀上也更重視市場信息和市場預測,從而降低風險,增加農民收入。與此同時,農業產業化便于農業技術推廣,為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消化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2.2實現農村城市化

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為47%,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為75%,發展中國家為37%,我國目前城市化水平為30.4%。城市化水平低,嚴重地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增收。過去依靠農產品數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來增加農民收入的情況已不復存在,盡管國家按照保護價收購余糧,但農民收入的逐年增幅并不高,純農戶的收入已經趨于平穩。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增長難的問題,除了對農業實行戰略性結構調整外,必須減少農民數量,使一部分農民轉移到城鎮,通過務工經商、興辦實業,直接增加收入;同時,按目前農業資源可容就業水平來推算,即使一部分農民轉移出去了,農業產量和農村經濟收入也基本不會受到什么影響,仍留在農村的農民就相對增加了收入進而實現其同富裕,進而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3堅持科教興農戰略

20世紀后半葉,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迅猛,正在形成一場全球性的"新的綠色革命"。為此,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了"科教興農"戰略,并從國情出發,積極推進農業科教事業的大發展,加快農業科技革命,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戰。進入20世紀,在工業革命浪潮沖擊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20世紀60年代之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相繼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國家的"綠色革命"也取得顯著成效,世界農產品成倍增長,基本養活了全球50多億人口,這其中,科技貢獻率在發達國家達到60%以上,發展中國家在30%左右。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需求將日益擴大,其中糧食需求,預計2030年將突破6.5~7億噸,如果要達到95%的自給率,則年總產量的遞增率要達到1.5%左右,而提高單產是唯一出路。但另一方面,人均耕地、淡水資源數不可逆轉地下降,中國農業面臨著土地沙化、環境污染加重,資源環境的壓力。因此,中國21世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達到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宏大目標,其根本出路是堅持科教興農戰略,走可持續集約農業的道路,這是中國農業的必然選擇。

2.4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當前,我國農業環境問題十分嚴重,最為緊迫而且影響面大的問題主要為以下七個方面:其一是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其二是農業生態技術落后造成自身污染日益加劇;其三是工業"三廢"對農業環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體蔓延;其四是土地沙化與沙塵暴呈加劇之勢;其五是干旱缺水問題日益突出;其六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其七是農產品污染問題加重,人身健康安全受到威脅。近年來,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的呼聲日高。根據《全國環境保護工作(1998~2002)綱要》要求,當前及以后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強環境宣傳和法制工作。完善生態環境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加強環境和生態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進一步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抓緊制定有關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要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二是實施污染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實施污染總量控制,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保障環境安全的重要舉措,切實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增產不增污"。要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把目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最具影響的黃河上中游地區、長江上中游地區、風沙區和草原區作為重點,抓好長江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退耕還草工程。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今后30年,我國耕地總量減少的趨勢難以扭轉。必須繼續實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資源的基本方針,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加強對耕地資源的管理,把每年減少耕地的規??刂圃谧钚〕潭?。

3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選擇

隨著知識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時代的到來,21世紀中國農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選擇正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具體如下:

3.1基因農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物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DNA重組技術、克隆技術、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應用與發展,給人類帶來無限憧憬,由于基因工程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把基因工程技術有選擇地加以使用,對特定的基因進行激活或控制,或者用新的方法進行轉換,就可以生產出全新的、安全的食品。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基因農業必然成為我國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3.2生態農業

我國農業部等七部委在《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報告》中指出:"我國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體系"。它以發展大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實行農、林、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并使各業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從而實現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3綠色農業

21世紀將是農業持續發展的世紀,綠色消費將是本世紀主要的消費趨勢,綠色需求將逐漸成為主要需求。人類需要更多的衛生、營養、無污染的農產品,對未來農業的發展及農產品的要求不僅是數量上的安全性,而且是高品位、高質量、優品種的綠色產品,實現人與環境共處于良性循環之中。因此,實施綠色農業發展戰略是21世紀農業發展的理想模式和可行模式。綠色農業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綠色生產,產出綠色食品為特征,且樹立全民族綠色意識。面對中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高品位、高質量、優品種和無毒無害無污染農產品的需求及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以成為重要貿易壁壘。因此,必須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

3.4"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是利用至今尚未為人類充分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資源之一的微生物資源寶庫,應用科技進行開發,創造微生物工業型的新型農業。傳統農業以太陽為直接能源,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和作用生產人類食物,動物飼料。而"白色農業"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氣候和季節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微生物工業是節省土地型的工廠化生產,一座占地不多的年產10萬t的單細胞蛋白的微生物工廠,相當于13萬hm2耕地的大豆蛋白質,或0.2億hm2草原飼料養牛的動物蛋白,可見,在我國發展"白色農業"大有可為。

3.5網上農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農業各個方面信息進入電腦網絡,氣候,土壤,水和物種等環境資源信息,生產資料供求信息,農產品生產、流通、價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規等,建立計算機聯網成為人類共享資源,越來越多農民已經發現,互聯網用途廣泛,使用方便,充滿樂趣。如河南,山東的農民種植的蘋果,花生等農副產品,不但通過網絡打開銷路,產品還能飄洋過海賣給外國人。信息網絡化使農業生產經營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國際化,全球化成為可能。

3.6優質高效農業

優質高效農業是以經濟上有效、技術上先進、環境上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優質農產品的一種農業形態。它要求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的優質化;二是農產品及流通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合理化。當今社會,綠色無污染食品已是人們的需求,優質食物,農產品是人們物質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產品的餓質量直接影響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與身體素質,并且影響我國糧食的世界貿易和在世界農業中的地位。所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是我國加入WTO后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參考文獻1胡濤,陳同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2胡皓.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高旺盛.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策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4劉輝煌.制度創新與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1999(7)5王東升,杜硯如,鮑建梅等.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8)6王耀華.可持續農業的內涵及其理論依據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10)

Strategicandmodeselectionofagricultural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

AbstractInthe21st,theagricultureofourcountrywillfacetheseveresituation,onlywithmorecost-effectivetoimplementtheagriculture’s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andchoosingtheagriculture’s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correctly,theChineseagriculturewouldgotmodernizedonlyoutlet.

Keywordsagricultural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icselection;mode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