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麥良種繁育實現增產論文
時間:2022-06-15 11:24:00
導語:莜麥良種繁育實現增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沒有健全的良種繁育制度,一個優良的品種就會失去原有的優良性狀。文章針對莜麥的良種繁育技術中,克服品種退化采用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及種子檢驗的統一標準和操作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良種繁育;方法;注意事項;種子檢驗
良種繁育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和提高良種種性,為生產提供合乎標準的種子和保持良種的純度和質量,滿足生產上對良種的大量需要。提高良種繁育技術,嚴格去雜去劣,提純復壯,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
1莜麥品種混雜退化的原因
優良品種并不能一勞永逸。良種和劣種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一個優良品種如果在一個地區長期種植,又沒有健全的良種繁育制度,就會失去原有的優良性狀,以致發生優良性狀退化、抗病力減弱、純度降低、成熟期不一致、生活力和產量下降等退化現象。如莜麥某一品種中出現植株高低不齊,成熟期早晚不一致,穗形、鈴形、苗色不一致等情況,這就是品種混雜退化的表現。
引起品種混雜退化原因很多,不同作物,不同品種,退化的原因也不同。莜麥雖是自花授粉作物,但在自花授粉作物中,天然異交也是有的,這就是生物學上的混雜。耕作栽培條件與良種的要求不相適應,久而久之良種的抗逆性和豐產性就會下降;還有宇宙射線、化學物質刺激等因素造成天然突變,也會使品種內某些植株的特征、特性發生質變;在播種、收獲、脫粒、貯藏過程中,因管理不善、不細,造成不同品種之間人為的機械混雜,也會使品種純度降低、抗逆性變弱、產量下降。生產用種的品種混雜,主要是指機械混雜,由于良種中混進不同品種的種子,如不注意去劣去雜,“今年混進一粒籽,明年雜了百粒種”,使品種由純變雜,甚至完全喪失了原品種的增產特性。引進的良種,由于自然條件,栽培制度的變化,時間久了,也會發生退化變劣的現象。
2良種繁育技術
在克服品種退化的群選群育的過程中,普遍采用下列幾種方法:
2.1穗行提純法
這是一種簡而易行的方法。工作程序是:單穗選擇,分系比較,混合繁殖。
具體做法是:莜麥成熟前,組織有經驗的農民、技術員到種子田或豐產田,選擇具有原品種典型特征和形態的優良單穗,數量也根據人力、物力情況選一百至幾百個穗子。以壩莜一號為例,選穗形為周散串鈴小穗、株高中等和無病蟲害的單穗,然后在室內進行復選,進一步淘汰不具備原品種性狀的單穗,留下中選單穗分別脫粒保存。選穗是提純更新的關鍵,事先必須把人員組織訓練好。
第二年進行鑒定。將上年入選的單穗,每穗種植兩行,一般長3.3m,每隔10行設1對照區(原品種)。為了便于田間觀察,最好有記載。生育期間必須進行田間鑒定,不斷地去雜去劣。在苗期拔除和原品種苗色不一致的雜苗。拔節后根據各穗行的長相、生長勢、抗旱性等進行一次田間評定,淘汰一些不好的穗行。抽穗后,鑒定抽穗早晚、有無病蟲害等,再淘汰一批不符合標準的穗行。成熟前,組織有經驗的農民、技術員進行田間評定,依據“抽穗整齊、腳底清、稈立、鈴重、無病”的豐產長相,對原種的特征、特性進行全面鑒定,選出若干優良穗行。一般穗行入選率應占60%左右。收獲后,將入選的優良穗行混合脫粒,稱為原種,做為下年原種田用種(原種圃的種子)。原種田用種再經繁殖,就稱為原種,直接用于大田生產。
按上述程序進行的選優更新,去雜去劣,從選單穗到原種繁殖,需二年二圃制(即穗行圃和原種圃)。如把穗行圃選的穗行分別收獲脫粒后,再種成穗系圃,再比較試驗一年,從中選出優良的穗系后混合,第二年再種原種圃,稱為三年二圃制。二圃制簡單易行,原種繁殖快。三圃花工多,但效果更好些,究竟采用那種合適,應根據具體條件選擇應用。
在上述提純復壯過程中,還可以結合“一穗傳”的育種方法,如發現個別變異類型,個別選擇,還可以育出新的品種來。
2.2混合選擇法
收獲前組織有經驗的農民和技術員,選擇生長健壯、豐產性好、整齊的田塊,進行嚴格的去雜去劣后,單獨收獲脫粒,作為下年生產用種,這種方法叫做片選法。這是一種輔助的方法。
選穗是在莜麥收獲前,從生長整齊的大田地塊里或種子田內,選擇成熟一致,又具有原品種特征的優良單穗,混合脫粒,作為下一年留種田用種,這叫穗選法。以后都應按此方法在留種田(或大田)內進行穗選,供下年留種田繁殖。
這兩種方法,雖然注意了品種的群體,但限于當年穗型上的選擇,缺乏對種性等性狀方面的全面選擇,它不如穗行選擇可以利用品種內的個體差異,分系比較鑒定的效果好。但這兩種方法簡而易行。尤其是在一部分種子工作不夠健全、勞力不足的地區,這種方法是比較適用的。如果將片選、穗選和二級種子田結合起來,年年堅持做下去,則效果更好。
2.3異地換種
同一品種進行異地換種,是中國勞動人民多年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因為外界條件及生產條件的變更,改變了該品種個體發育過程,或多或少影響了它本身的新陳代謝作用,增大了其內部的矛盾,從而提高了存活力,增加了產量。但是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不同的地區換種,一定要堅持先試驗后推廣的原則,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2.4建立種子田
農業生產的發展,要求有大量優良品種供應。為使品種避免混雜、退化,必須建立種子田,以保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良種供應,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促進莜麥獲得大面積豐產。
怎樣建立留種田?首先要把當地種植的兩三個最好品種,分別種在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質和前茬都較好的地塊上。其次,耕作管理要精細,特別在小苗時和抽穗后,嚴格進行幾次田間去雜去劣工作。最后,在收獲時,根據原品種的特征、特性進行單穗選擇,并單脫、單藏,作為明年留種田用的種子(這里選出的穗子可按穗行法種植,也可以按混合法種植。要根據人力、物力的具體情況而定)。留種田剩下的植株混合脫粒,作為第二年大田用種。
每年這樣作下去,不但每年都能得到播種用的良種,并且還可以延長優良品種在生產上應用的年限,甚至有可能比原來品種的產量增多。
無論種子田或大田生產用的種子,均應提倡篩選大粒的做種子用,這不僅對保持良種性狀有好處,而且比一般種子可增產10%左右。其方法也很簡單,在脫粒時只要進行篩選和單獨保存就行了。
3良種繁殖應注意事項
主要是防止良種的混雜,包括防止生物混雜和機械混雜兩個方面。
莜麥雖然是自花授粉物物,但有的品種異交率也較高。因此,原種田和留種田不應和大田莜麥尤其是不同品種相鄰種植,以防止生物混雜。
防止機械混雜,要注意在種子出入庫時手續完備,種子袋掛上標簽,并附品種說明書。種子要由專人保管,定期檢查,注意防止蟲害、鼠害、霉爛和變質。在良種防雜上應把好5關,即出庫關、播種關、收割關、脫粒關、入庫關。嚴防種子混雜。在收獲時做到5單,即單收、單運、單打、單曬、單獨保存,以保證良種的純度。
良種繁殖田的栽培管理和耕作技術應優于一般大田生產,使每個植株有良好的生長發育條件,以提高繁殖系數。特別注意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作為種子田。種子要精細選擇,提高播種質量;密度要比一般大田稀些,保證單株有充足的營養面積;要多施基肥,適當施磷肥、鉀肥;及時中耕除草、去雜去劣、防治病蟲害。
4種子檢驗
種子檢驗是保證種子實現標準化的技術措施。搞好種子檢驗對于防止危險病蟲和雜草的傳播,保證農業生產的高產和穩產有重要意義。在種子檢驗時,應采取統一的標準和操作方法,以及同一規格的儀器進行,以便使鑒定的結果相互比較。
4.1田間檢驗
田間檢驗主要采取目測法,對品種的生育狀況、品種純度、病蟲害、雜草等情況進行鑒別。
(1)生育狀況:在幼苗期、抽穗期及蠟熟期,依植株整齊度、生長勢等方面的表現,來評定生育狀況的等級。
(2)品種純度:在每次拔除雜株前,依品種的植株形態與特征,來鑒定其純度。其方法是根據地塊狀況,采取對角線定點。如每個點取0.11m2調查,計算出雜株的百分率。但應以收獲前的雜株率為主。
(3)病蟲害:每次拔除受害株以前(受害株指不能做種子用的病蟲株;能作種子用的病蟲株只調查病蟲株數,不進行拔除),取樣調查主要病蟲害的發病率、蟲害率以及受害程度等。
4.2室內檢驗
室內檢驗,主要檢驗種子含水量、發芽力、凈度、病蟲害等方面的內容。根據檢驗項目的需要,一般在種子入庫前、貯藏中及播種前,進行3次檢驗工作,以確定種子能否播種及其等級。幾個主要檢驗項目的做法是:
(1)種子凈度檢驗:種子凈度也叫清潔率,是指從樣品中去掉雜質和廢種子后,留下本品種健全種子占樣品總重量的百分率。一般檢驗兩次,求其平均值。
(2)種子含水量的檢驗:種子含水量對種子安全貯藏和保持發芽力有很大關系。因此,在種子入庫前,必須測定其含水量。取有代表性的樣品50g磨碎,從中取兩個5g,分放于兩個稱量瓶中,在105℃干燥箱中烘烤,直至恒重時稱其重量。按公式計算:
兩次樣品相差不得超過0.5%,否則應重新測量。種子含水量還可以用種子水分測定儀測試。
(3)種子發芽率的檢驗:進行種子發芽能力檢驗的做法是:選取有代表性的種子100粒,放入瓷盤或玻璃皿內,置于溫暖的地方,注意溫度和適當加水,經過7天計算發芽率,每樣種子應重復兩次,求其平均值。
種子經以上各項檢驗后,可對這批種子作出總的鑒定,說明種子使用價值的大小。被檢驗樣品中的好種子和發芽種子的百分率稱為種子用價。其計算公式:
- 上一篇:縣文聯創優爭先總結
- 下一篇:鄉鎮學校創先爭優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