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插稻管理發展策略分析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20 09:21:00

導語:機插稻管理發展策略分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插稻管理發展策略分析探討論文

摘要:通過對**市近幾年水稻機插栽培示范結果、存在的問題和技術模式等的分析,指出今后**市發展水稻機插秧的對策,以為**淮北地區發展水稻機插栽培提供借鑒。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存在問題;對策;**

**市于2003年引進洋馬手扶式步行水稻插秧機,分別在合溝鎮草橋、港頭鎮、馬陵山、新安等水稻主產鎮選點安排機插試驗,初次試驗就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2004年**市水稻機插栽培進一步擴大試驗、示范規模。此后,水稻機插面積逐年增加,2005年2333hm2,2006年2800hm2,2007年4000hm2,2008年4667hm2,2009年5333hm2。預計2010年機插面積還會進一步增加。

一、機插栽培示范推廣情況

1.1機插產量和效益穩中有增

2003年剛開始搞機插試驗示范,產量7650kg/hm2。此后產量和效益穩中有增,到2009年**市水稻機插技術相對比較成熟。經田間測產和實產調查,2009年全市機插稻5333hm2,平均單產7890kg/hm2,比常規手插田平均單產8445kg/hm2,減產555kg/hm2,減收1110元/hm2。而農本7995元/hm2,比常規手插田農本9045元/hm2節支1050元/hm2。因此,和手栽稻相比,機插稻減收和節支大體相抵,效益相當。

1.2插秧機械規模和檔次不斷提高

自2003年首次試驗示范機插秧開始,由手扶式到乘坐式、由低速到高速,檔次不斷提升;同時插秧機數量更是逐年增加,為大面積機插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1.3機手操作技能逐步成熟

幾年來,在機插秧實踐中鍛煉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機手隊伍,有些機手還在全省機插大賽中獲得大獎。

1.4機插服務模式不斷轉換升級

2003、2004年**市機插秧服務主要以市、鎮2級行政干預為主,推進機插新技術的示范推廣。2005年之后,在示范成功的基礎上,應運而生了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插大戶,后來發展成為機插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承包作業,育秧機插一條龍服務,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這樣既保證了育秧和機插質量,又降低了成本,實現合作社和農戶的雙贏。

二、存在的問題

2.1育秧環節勞動和技術雙密集,致使農民望而生畏

機插育秧要經過秧田培肥、營養土配制、育秧秧盤和農膜等材料的購置等程序,育秧操作煩鎖,技術要求高。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導致整個育秧環節失敗。比如,營養土培肥不夠會造成弱苗,而營養土肥料沒有腐熟會造成燒苗等。

2.2分戶土地面積小而分散,不利于機插

每戶水稻種植面積小,而且地塊分散,非常不利于機插作業。地塊的零散分散一方面使機插效率太低,機插大戶不愿干,勉強插秧,由于各地塊不能一次完成作業導致肥水管理困難。特別是有的機插,有的人工栽插,甚至有的是直播,這種插花田更不利于機插稻肥水管理。

2.3大田基礎條件千差萬別,給機插帶來很大難度

有些地塊高低不平,排灌設施不齊全,不適宜推廣機插秧,如果不顧客觀實際強行推廣就會導致失敗,不僅不能達到示范效果,相反會造成負面影響。

2.4適于機插的水稻品種不多

淮北地區水稻機插要求中早熟品種。**市機插之所以能發展一定面積,重要的是選準了鎮稻99-9424這個品種。雖然鎮稻99-9424這個品種比較適宜機插用種,而經機插使用多年,品種已經表現退化,但還沒有理想的替代品種。

2.5農機和農藝脫節,給機插推廣帶來被動

從**市現狀看,搞農機的不懂機插栽培,搞機插栽培的往往不熟悉農機。二者的脫節必然影響到技術指導和落實的效果,限制了機插秧的大面積推廣。

2.6核心技術的把握還不夠

2.6.1營養土培肥不達標。一是肥力不足。營養土肥力不足直接影響秧苗生長,不少機插大戶在苗床邊隨地取土過篩隨時用,根本就沒有培肥。還有些機插大戶苗床地土質不宜做營養土,隨便從別的地方臨時取土過篩使用,更沒有肥力。二是培肥不當。有些機插大戶營養土培肥太晚,用肥量又過大,并且沒有充分腐熟,造成秧苗肥害,根本不能盤根,直接導致機插失敗。

2.6.2播種量過大。有些農戶或機插大戶在落實插種時為保證苗齊苗勻,隨意加大播種,造成苗密、苗弱、苗小,出現黃苗死苗,機插大田后緩苗期延長,成活率低。

2.6.3秧齡期過長。秧齡長則秧苗形態發生改變,營養脫節,影響機插質量。尤其是機插大戶過量承包機插稻面積,機械人力有限,不能按時機插,使秧苗秧齡期拉長。而長秧齡秧苗,由于養分缺乏,秧素質下降直接影響機插效果和產量。

2.6.4操作不規范。從苗床選用、營養土培肥、種子處理到落谷播種等一系列操作環節,普遍存在著人工操作不夠規范的現象,給培育適齡壯秧帶來諸多不利。

2.6.5大田整地質量不達標,沉實度不夠。具體表現是田間高低不平、田塊高低落差較大、干耙未水耙、滅茬不徹底、沉實不夠等。

2.6.6機插大田緩苗期長。一般機插稻秧田緩苗期長達10多天,比手工栽插長4~5d,而且機插苗小,成活率偏低,不利于機插稻早發。

2.6.7機插大田栽插穴數不足。理論推算機插穴數可達27萬穴/hm2,但實際由于缺苗斷壟,穴數只有24.0萬~25.5萬穴/hm2,穴數不足,基本苗不夠,影響機插稻成穗數的提高。

2.6.8肥水運籌不當。不少農戶還習慣于用常規手栽傳統肥水管理方式管理機插稻,不能針對機插苗小的特點做靈活調整,造成被動。

三、發展機插稻的對策

3.1進一步探索發展機插稻管理的新模式

3.1.1鞏固并提高機插大戶和機插合作社承包一條龍服務新模式。由于分戶生產,土地面積小,機插育苗技術性較強,農戶對該項目技術一時難以掌握,操作更不規范,而插秧機械又集中在大戶和專業合作社中。因此,機插示范栽培不宜分戶作業。而專業大戶或機械專業合作社,經過近幾年的生產實踐,對育秧技術、注意事項、操作方法等基本掌握,同時對插秧機工作原理又有比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育秧技術和機械操作技術有機結合,由專業合作社承包作業,實現育供秧和機插服務一體化,保證機插成效,加快機插示范栽培擴大。這一模式是近2年才形成的,基礎尚不穩固,還需各級政府特別是財政部門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一新模式健康發展。

3.1.2實行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種植。分戶生產限制了機插推廣,而改變這種狀況的出路在于搞好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實現規模化種植,為機插秧的大面積推廣創造有利的條件。但是,這一過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時難以從根本上實現,這就決定淮北地區機插秧還將面臨諸多考驗。

3.2加強機插核心技術的培訓指導力度

要想機插成功,技術是關鍵,而核心技術的培訓與指導就成為推廣水稻機插最重要的現實手段。從**市多年機插實踐來看,核心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2.1選好品種。選對品種是機插成功的基礎因素,也是淮北地區發展機插稻需要克服的主要瓶頸因素之一。

3.2.2培肥營養土。營養土應選用肥沃的菜園土或經過秋春2次培肥的旱地或稻田土,1hm2大田需要營養土1.5t/hm2,力求肥勻、土細,充分轉化熟化。培肥營養土技術要求嚴格,是機插實踐中出問題比較多的環節之一。

3.2.3適宜播種量。按大田用標準秧盤375~420個/hm2計算,大田用種量45kg/hm2,每盤播種110~120g,稀播勻播,降低每盤種子苗數量,增大秧齡彈性。

3.2.4提高大田整地質量。大田要先干耙干整,上水后再水耙驗平。根據田塊高差框好田,打好田埂,保持淺水層沉實,根據土質沉實1~3d,沙壤土1d,老土2~3d。這里需要強調,田面太不平整、落差太大、灌排設施不全等明顯不適宜推廣機插秧的田塊堅決不用機插秧。公務員之家

3.2.5調控肥水運籌。施好基肥,補施返青肥,重施分蘗肥,適期施好拔節孕穗肥,用純N270~300kg/hm2、P2O5120kg/hm2、K2O105kg/hm2作基施。水漿管理方面,花達水栽插、潛水間歇灌溉促活棵、薄水層促分蘗、適時適度晾田、干濕交替、養根保葉、活熟到老。

參考文獻:

[1]王書林,朱玉祥.蘇北稻區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3):65-66.

[2]肖運宏.如何做好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0(2):23-24.

[3]賀春強,施凌云,蔣紅剛,等.早熟晚粳水稻機插秧精確定量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0-61.

[4]張傳福.多措并舉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J].**農機化,201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