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水稻拋栽缺陷及策略
時間:2022-07-10 03:50:04
導語:免耕水稻拋栽缺陷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麥收獲后采用免耕拋秧的栽培方式,近年來在廣德縣迅猛發展,在糧食主產區邱村、新杭等鄉鎮已成為主要的栽培方式。目前,全縣常年拋栽面積為1.0萬~1.2萬hm2,占水田總面積的1/3左右。實踐證明,小麥茬免耕水稻拋栽因具有節本、省工、增效和降低勞動強度等優點,在廣德縣推廣迅速。但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常出現立苗緩慢、草害、肥料適應不當、根莖倒伏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水稻產量和品質。對此,探討小麥茬免耕水稻拋栽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對廣德縣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農民增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防除雜草滅茬問題
小麥收獲后田間老雜草往往較多,嚴重影響了免耕拋秧質量和拋后的生長發育,同時拋秧田中新長出的雜草生長速度也比拋秧苗快。因此,在免耕拋秧栽培中雜草防除要采取快速、高效的方法。防治對策:一是拋秧前進行雜草處理。對于田間的老雜草,要在拋秧前進行防除,生產上可使用觸殺型的百草枯、克無蹤等除草劑,除草見效快,效果較為理想,且對后茬稻無影響。一般選在小麥收獲后趁田干用3.75kg/hm2對水600kg/hm2噴霧防除雜草,2~3d后便可復水泡田2~4d,待水自然落干或者放干水進行拋秧均可。二是拋秧后雜草處理。拋秧后新萌生的雜草,必須等立苗扎好根后方可進行防除,一般選在拋秧后7~10d,用30%丁•芐可濕性粉劑1.5~1.8kg/hm2拌濕潤細土100~300kg/hm2撒施田面,施藥時田間保持3~5cm水層,4~5d不能排水。
2水稻苗扎針立苗緩慢問題
在小麥茬免耕水稻拋栽生產中,由于諸多原因導致水稻立苗緩慢,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拋栽田面高低不平且腳印多而深;二是拋秧時田間水漿管理不當,田里留水過多,未經化控處理;三是秧盤播量較少,移栽時秧齡過長,秧苗高,帶土少;四是小麥茬、田間雜草、秸稈等未完全腐爛等。防治對策:一是選用353或者434大孔秧盤育秧,根據生產情況備足秧盤;二是選擇適齡秧進行移栽,一般秧齡15~18d、苗高12~15cm較適宜;三是進行化控,選在苗床一葉一心期至三葉一心期噴施300mg/kg多效唑進行化控;四是平整拋栽田,可在前茬小麥收獲后滾扎或耙平;五是盡早灌田水浸泡秸稈等還田物,使泥土、秸稈物等軟化,以利于拋后立針快長。
3肥料施用存在的問題
小麥茬免耕水稻拋栽技術由于不進行翻耕,施用的肥料僅限于土壤表層,特別是有機肥、綠肥、秸稈等難腐熟,不僅對土壤的肥力造成影響,而且影響拋栽和立苗質量。防治對策:一是基肥早施足施,施用的有機肥要求堆漚腐熟,并處理成質地較細的小顆粒,以便土肥相融。二是小麥收獲后先將麥溝用麥秸稈填滿,然后用少量泥土進行覆蓋。三是施肥后灌水泡田,灌水水位要比田面高6~8cm,泡田2~3d,待水落至約1cm時拋秧。四是施肥時應根據土壤肥力、產量標準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并做到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基肥和追肥結合,速效肥與緩效肥結合。
4根莖倒伏問題
拋栽稻的倒伏分為莖倒伏、根倒伏2種。該技術條件下栽培的水稻根系多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層,扎根淺薄,易發生倒伏,同時由于麥茬吸收土壤養分較多,后茬稻栽培時土壤往往肥力較低,一旦基肥不足,追氮肥過多、過遲時,也容易造成莖倒伏。防治對策:一是選用適宜當地高產、優質、抗倒伏能力強的新品種。二是配方施肥,做到科學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泡田前先施好基肥,具體操作時,施用腐熟有機肥15t/hm2、碳銨375kg/hm2、高濃度復合肥225kg/hm2,拋后2~3d復水立苗。拋后7~10d,施用尿素、鉀肥、磷肥或高濃度復合肥90、75、150、225kg/hm2,7d后施尿素150kg/hm2或復合肥225kg/hm2作分蘗肥,促根下扎,增分蘗。三是科學水漿管理。主要掌握好早烤田,輕烤田,勤烤田;做到“控上促下”,以達促根壯莖的目的,一般大田莖蘗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70%~80%時即可烤田控蘗,同時還要根據水稻品種特性確定莖蘗數。抽穗期為養根保葉,田間以濕潤為宜,從而使水稻活熟到老。四是病蟲害防治。水稻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螟蟲等,采取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防治原則,在當地植保部門預測報的基礎上,適時選擇對路、高效的藥劑進行防治。
5脫力早衰問題
拋栽稻中后期發生脫肥早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麥茬時土壤養分消耗的較多,且都是禾本科作物,吸收相同的養分會更多。后茬稻如果不能補以足夠的有效養分很容易脫力早衰。二是土壤本來肥力不高,施肥水平較低,基肥不足,尤其是很多地方沒有施用有機肥的習慣;長效肥料短缺,或者施肥方法不當又無針對性,土壤較貧瘠的田塊,前期施肥集中較多,但中后期追肥不及時且少,常造成土壤肥力較低,作物脫肥。三是品種選擇不當,播種量過大,田間植株過密,通風透光性較差,使群體植株生長失調。四是病蟲危害或干旱缺水等,也會造成拋栽稻脫力早衰、減產,稻米品質下降。防治對策:一是根據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氣候條件進行品種選擇,以不易早衰、抗逆性強的品種為佳;二是改進施肥方法,采取“促前、控中、攻后”的水肥管理方式,以降低養分損失,防止水稻生長后期發生脫肥。三是應用無水層施肥,以水將肥料帶到土壤中下層,保證肥土相融,以保證根系下扎時能吸收到養分。四是選用長效肥料和控失肥料下田,減緩肥料的釋放速率。五是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確保中后期有充裕的養分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六是拋栽稻根系分布較淺,且集中于土壤表層,一般進行間歇灌溉,且要求老水不斷,新水不灌,保持濕潤為主,以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的矛盾。
- 上一篇:法學教改及經驗借鑒
- 下一篇:有機農業發展和食品價格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