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對策論文
時間:2022-12-09 04:09:00
導語: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存在對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尚且不足,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嚴重滯后等現狀。針對我國目前農業集群的發展,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業集群循環經濟特色經濟
1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基本狀況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產生和正在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他們以鄉村農民企業家、城市科技實業家、外資、港臺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等為驅動主體,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盡相同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農業產業集群基本上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兩種,其中以農業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存在的農業集群總數已達到440多個。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集群的基本情況主要有以下內容:
1.1根據地區區位優勢,建立在農村或鄉鎮工業基礎上的農業集群,并形成專業化小城鎮
例如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生產的優勢農產品主要種類有18種,其中1/3的品類與國家對農業區劃要求主攻產品目標相銜接,2/3與融入國際產業鏈,應對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區內注冊的品牌有45項。
1.2依靠科技、專業優勢建立的高科技農業集群
陜西楊凌示范區充分發揮楊凌的農科教整體優勢,經過6年多的發展,從開始的17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環保農資和綠色食(藥)品三大特色產業,新區技工貿收入從建區之初的幾十萬元達到2003年的28億元,年均增長60%,GDP年均增長30%,楊凌已經成為陜西省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增長點之一。新企業的衍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企業家的成長和產業文化的變遷等現象十分明顯。另外包括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詢和技術培訓、農產品和農資的物流配送等涉農服務業也是發展重點。
1.3以市場為依托,發展特色農業集群,即通過貿易集群帶動生產集群
如廣東竹器編織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懷鄉、東鎮、白石等鎮為主體,以信宜市萬事利實業有限公司和信昌林產工貿公司為龍頭,已基本形成產、加、銷、出口一條龍的竹器編織產業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編織中小企業1000多家,其中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103家;2003年實現產值近18億元,出口創匯2.18億美元,產品出口到美、日、歐、澳等國家和地區,目前出口訂單不斷,生產前景看好。由于竹編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僅2003年該產業就聯結帶動農戶10萬多戶20多萬人就業,有效地解決2萬農村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
1.4外來資金帶來多個配套企業發展起來的農業集群
如臺商在福建農業投資范圍由原先的種植業、水產和畜禽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觀光休閑農業,特別是出現了整個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體配套投資的現象,除農業生產領域之外,還投資產后的加工、貿易、銷售和產前的種苗業、化肥、農藥、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包裝設備、農產品運銷設備等領域。這種農業集群化生產組織模式促進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帶動投資地產業提升和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競爭力不斷加強,效益不斷增長。
1.5在改制后的公有企業基礎上經過企業繁衍和集聚形成農業集群
例如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廣西貴港甘蔗化工廠獨家發起定向募集改組創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廣西貴縣糖廠,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組建成定向募集的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貴糖擁有日榨萬噸的制糖廠、大型的造紙廠和酒精廠、輕質碳酸鈣廠。這些企業為蔗糖和衍生產品的深加工及相關原料、技術的支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同時,在貴糖周圍又有一批為之服務的運輸、倉儲等企業,這些企業都促進了糖業集群的發展和運行。
整體而言,我國東部的農業集群發展較好,正如波特所說,市場經濟越發達、市場機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業為主農業集群中,尚存在主導產業不明顯,難以形成產業優勢,“跟風”仿效,盲目培植主導產業。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是以糧、豬為主,其他產品較少或沒有形成規模,區域化生產和主導產業不明顯。有些地區提出要抓十幾個主導產業,但最終沒有形成規模,也就難以形成產業優勢。有的地區在實行區域化生產和選擇主導產業時候,對自身區位條件了解不夠、競爭仿效等問題突出。
2發展中國農業集群的建議
(1)第一,政府通過政策、項目、財稅等手段,加大對基礎設施、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和信息服務的投入,使本地企業間建立學習和交流機制推動企業間建立聯系以促進學習和交流,增強企業之間的“信任和承諾”,形成植根于本地的農業集群等形式,從互補的人力、信息和技術資源中獲得協同作用,促進企業之間的知識流動,營造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產業生態。第二,要加強有利于實用技術的擴散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的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建設,多組織商品博覽會等交易會,這既能提高區域產品的知名度,又能促進供需雙方進行產品技術交流,加強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進行聯合開發,共建技術開發機構;注重生產型企業也注重吸引研發和技術服務機構轉變,營造有利于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氛圍,吸引國內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業。這些都是以區域內合作文化氛圍及信任程度為基礎的,企業間的“信任”和“承諾”是維持集群的必要條件。政府可設立中立的權威機構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信譽評估,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跨越尋找合作伙伴的障礙,同時降低外來公司甚至跨國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應體系過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勵外來公司生產本地化,促進農業集群的形成。
(2)加強物流和信息服務,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可建立農產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務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并提高農業生產規模,也能提高農戶工資性收入的比重,成為農業產業集群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集群不是孤立地發展的,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主要包括:①各種規范的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如管理、技術、信息、人才、財務、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務;②完善的創業服務中心,依托大學、科研機構和有實力的企業集團,興辦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共用技術開發平臺的專業技術孵化器,為處于種子和創建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訓體系,其職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時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業務范圍,提供相應的服務,為促進產業集群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④完善集群中間產品市場體系,強化相關融資網絡系統和拓展外銷網絡。
(3)制定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構建產業群集總體思路下設計外資的目標吸引政策,有目標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農業集群,把引進的外來技術和品種與集群的優勢條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設之中,使引進的項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分區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二是用優惠的政策引導對農業群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的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與農業發展配套的基礎設施和軟環境的建設。三是建立農產品的質量控制體系政策。農業產業集群要考慮優質農產品生產實現產品標準化和經營產業化,實現農產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場化,設施農業實現生產規模化和專業化,農業集群企業實現集團化和國際化。因此,應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收獲、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農產品衛生安全,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的名牌產品生產,提升品牌效應。四是爭取建立穩定農產品產銷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培育龍頭企業的相關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或企業集團為龍頭,通過產業環節的分解或鼓勵其母體公司內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分離出來自辦公司。中小企業可依附于龍頭企業的市場與經營,配合龍頭企業的特定市場分工體系,發揮和利用自身有限資源優勢,成為龍頭企業的一部分。龍頭企業也可以與小企業進行轉包合作,增強企業的柔性,從而在農業集群內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共同構筑農業集群效應。
(4)加強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要強化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致力于創造更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術投資創業的環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支持高新區各類科技孵化器建設,特別要在孵化器與中介服務機構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既可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制度創新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適應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基礎和動力,對于有利于農業集群發展的制度,應該大膽嘗試。通過制度創新,加強和落實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和引導;通過制度創新,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有利于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機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對企業領導人和科技骨干實行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另外還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力度,在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普及先進適用技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素質。
(5)根據區位優勢選擇特色產業。在農業集群的初建時期,各地區在統籌研究和制訂地區發展規劃,應以市場為基礎,選擇具有一定發展的本地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因為只有內生的企業集群才具有優先發展的獨特優勢,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競爭力。可以通過區位商(又叫區域專業化率)的測算來確定。還可以參考庫茲涅茨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相對投資效果系數,產業GDP增長率彈性系數區域某產業就業增長率彈性系數等來確定優勢特色產業。
參考文獻
1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J].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3費孝通.論小城鎮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 上一篇:公司重組成功慶祝大會上的致辭
- 下一篇:電力設備項目開工典禮上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