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金寨縣養蠶技術發展過程論文
時間:2022-12-18 11:28:00
導語:剖析金寨縣養蠶技術發展過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金寨縣蠶種催青、養蠶方法、上蔟技術、采售繭、消毒防病和養蠶布局的發展歷程,以期為桑蠶飼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桑蠶飼育技術;發展歷程;安徽金寨
金寨縣是安徽省9個重點蠶繭生產縣之一,產業的規模曾連續34年居全省之首,養蠶技術通過幾十年的摸索和創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蠶種催青
解放前蠶農不懂蠶種催青與補催青技術,每年春天桑樹發苞時,農家婦女把蠶種放在胸前暖種,15d左右孵出蟻蠶。1954—1981年,采用木炭加溫,室內四壁噴水補濕。1980年由“漸溫常規催青法”改為“三段簡易催青法”,簡化調溫補濕操作程序。1982年購進2臺電熱加溫補濕器,并配有自動控制裝置。1983年又購進7臺,基本上實現電氣化催青。1987年以后,催青室安裝空調器調節溫度,用自動補濕器調節濕度。催青式具也進行革新,1985年之前,一直采用木條作插種線架放置蠶種進行催青,從1986年開始改用木制催青框,可以放置雙層蠶種,插種簡便速度快,同時提高催青室利用率,且洗刷消毒方便。2006年國家商務部“東桑西移”項目實施,借此機會進行了全自動化蠶種催青室改造,目前蠶種催青實行全自動化操作,紫外線消毒,電腦模擬控制,設定溫濕度室外進行操作[1]。
2養蠶方法
1956年以前,農家養蠶多為普通飼育法,一般不加溫,桑葉切成“面條葉”喂蠶。1956年推廣前蘇聯養蠶模式,即“高溫、感光、快速飼育法”,每隔1h給1次桑,每晝夜給桑10~12次。1959年推廣小蠶防干紙育和大蠶全芽育,20世紀60年代后期采用方塊葉喂養。1974年開始推廣小蠶地火龍育、塑料薄膜覆蓋育,大蠶采用簡易蠶臺育、地蠶條桑育、室處土坑育。1978年以后推行小蠶地窖育、小蠶圍攻帳育、全齡少回育,小蠶每晝夜喂養3次,大蠶4~5次。小蠶喂葉推廣倪金蘭給桑經驗,采用“連脈葉”喂養。80年代以后,推廣小蠶共育、全齡少回育、大蠶條桑育、蠶臺育等省力化養蠶技術。一是增建小蠶共育室,共育規模達到20~30張/室。二是推廣地火龍加溫,嚴防煤氣中毒。實行清潔養蠶,把蠶病的綜合防治切實建立在預防為主上,改變傳統落后的重治輕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習慣。一是推廣小蠶立體片葉育,隔離蠶與蠶糞。二是重視蠶前消毒,減少蠶期醛類蠶藥用量。三是創造條件,小蠶加溫,大蠶開門,大蠶勤除沙和蔟中大排濕。80年代中后期以來,養蠶技術革新上主要是提倡小蠶共育和大蠶省力化,90年代后期又倡導大棚養蠶等實用新技術,1999年原古碑和眾絲廠率先進行大棚養蠶,后槐樹灣鄉部分農戶進行大棚養蠶,2006借“東桑西移”項目實施,又新建了近3000m2養蠶大棚。80年代后的小蠶共育,是金寨縣較有特色和影響力的養小蠶方法。80年代開始,首先在燕子河等地開始實行小蠶商品化共育,以后逐步推廣到全縣。90年代中期以后,西片小蠶共育有所下滑,東片一直延續,時至今日,燕子河、長嶺等鄉鎮小蠶共育率保持在90%以上。小蠶共育基本上是專戶共育,由技術水平較高的且設備條件較好的蠶桑專業戶組織小蠶共育,共育中所需的一切費用按蠶種張數分攤,桑葉、勞力一般各戶自理或由專業戶自行負責,共育至3齡后分給蠶戶飼養,也有共育至2齡后分發的,同時向蠶戶收取一定的報酬。在90年代蠶桑大發展時期,小蠶共育每年作為蠶桑檢查評比的一項重要內容。大蠶省力化飼養主要是大蠶條桑育。條桑育是指將桑葉樹條直接放在蠶座上,讓蠶取食桑葉的飼養方法。其優點是能夠延長保持桑葉新鮮的時間,減少給桑回數,節約采葉和養蠶勞力。此外,還能保持蠶座通風干燥。全縣一般以春蠶和晚秋蠶較為適用。條桑育有平面條桑育和立體條桑育2種,主要采用平面條桑育。將桑條平放在蠶座上給桑,一般采用蠶臺育或地蠶育的方式。選擇枝條節間密且細直、發芽率高、耐剪伐的桑品種,在小蠶前期盡量不采葉。一般在早晨露水未干前和傍晚17∶00—18∶00收獲桑條;5齡起蠶餉食后移至蠶床上,用條桑飼養,每天給桑2~3次,桑枝平行并梢部與基部交替排列,粗細桑條相互搭配,使蠶座平整、桑葉分布均勻。為提高蠶座的平整度,給桑前剪去彎曲枝條和著葉稀少的桑條基部;地蠶條桑育,不除沙,在多濕環境下撒新鮮石灰粉和短稻草。蠶臺條桑育,則在5齡中期抽去下層枝條,除去蠶沙;餉食第1、第2次和見熟前一天給片葉或芽葉,撒新鮮石灰、短稻草等干燥材料,并結合使用蛻皮激素,促使上蔟齊一。上蔟時,直接將蔟具放在蠶座上,讓熟蠶自動上蔟。由于條桑育蠶頭密度大,放上蔟具前先提出40%左右的熟蠶,另行上蔟。大棚養蠶目前主要在槐樹灣鄉存在,采用的大棚一般為自行設計的簡易大棚,但使用材料一般均為空心磚建房及竹制蠶臺養蠶,主要是現有的房屋不能滿足養蠶生產的需要或新建農宅裝飾高檔的住房不愿用于養蠶而建[2]。大棚建造一般分為多層蠶臺,4齡起全部采用條桑育,不除沙。蠶病主要是防治僵病,4~5齡起蠶餉食前用大蠶防病1號蠶體蠶座消毒。以后每隔1d撒藥1次,15min開兩頭門通風排藥味。4齡第3天、5齡第2、4、6天體噴300倍滅蠶蠅,餉食起,添食氯霉素防治細菌病,給桑前撒石灰粉。
3上蔟技術
1956年以前,農家養蠶多采用人工捉老蠶的方法,把熟蠶捉到油菜秸稈或竹丫、樹枝上進行上蔟,蠶兒結出的繭柴印多、黃斑多,繭質差,同時費工。1956年以后逐步改用“草籠”上蔟。1976年以后改為自動上蔟。1988年推廣塑料折蔟。1996年開始推廣方格蔟。2004年以后,除“草籠”外,燕子河等老蠶區又大量使用塑料折蔟上蔟。而中部的槐樹灣等鄉鎮,大量推廣使用方格蔟具,2006年和2007年繭質大幅度提升,方格蔟繭已可全部繅制5A級以上生絲。在上蔟技術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蠶農上蔟規范,“草籠”使用居多。進入90年代后期,粗放式上蔟方法有所抬頭,西片南溪、雙河等地出現松枝、竹枝上蔟。由于收購方與蠶農利益沖突,更多蠶農上蔟后關閉門窗,造成空氣濕度加大,蠶繭解舒差[3]。
4采售繭
迄今為止全縣采繭基本上都是人工采繭。20世紀80年代以前,裝繭售繭基本上都是農戶自制的竹籃裝繭出售。80年代以后,由于仿真塑料袋的出現,致使一些農戶裝繭售繭使用塑料袋,影響繭質。其中尤以西片居多,東片絕大部分蠶農仍使用竹籃裝繭出售。
5消毒防病
分為蠶前消毒防病、蠶中消毒防病和回山消毒。采取的主要是預防為主的原則。20世紀80年代以前,蠶病為害較少。9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微粒子病泛濫,造成養蠶環境污染,全縣大面積強化消毒防病,主要防治傳染性蠶病。蠶前主要對蠶室內外和蠶具消毒,按掃、洗、刮、刷、消的步驟進行。消毒藥品主要是使用氯制劑、生石灰以及毒消散進行熏煙。蠶期中主要是蠶體蠶座消毒,隔離和淘汰病蠶。8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了防病衛生養蠶制度。即飼養人員給桑前除沙后洗手,進入小蠶室要換鞋,未經消毒用具不進室,起蠶、老熟蠶進行蠶體消毒,病蠶投入消毒缸,除沙輕,地面凈。尤其是對小蠶共育操作要求更嚴。更強調回山消毒,養蠶采繭結束后,對可再使用的蔟具集中用1%有效氯漂白粉水或1%~2%石灰漿消毒,蠶室內外和蠶具打掃清洗。公務員之家
6養蠶布局
1954年以前,1年只養1季春蠶。1955年開始1年養2季蠶(春蠶和秋蠶),1957—1972年全年養3季蠶(春、夏和秋蠶),夏秋蠶飼養量占春蠶的44%左右。1973—1983年,全年3季5次養蠶(春蠶、夏蠶、早秋蠶、中秋蠶和晚秋蠶),夏秋蠶飼養量占春蠶45%左右。1984年養蠶布局作了調整,改1年5次養蠶為1年3次養蠶,夏秋蠶采用多絲量的春用品種,夏秋蠶飼養量為春蠶的140%左右,實行春種秋養[4]。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各鄉栽桑養蠶,大都為1年養3季蠶(春蠶、夏蠶、中秋蠶),其中燕子河、果子園、斑竹園等地增養晚秋蠶,1年養4季蠶。90年代中后期以來,蠶繭產區逐步集中到12個重點鄉鎮,一般均為1年養3季蠶,而燕子河、長嶺、白塔畈等極少數鄉鎮增養晚秋蠶,1年養4季(春蠶、夏蠶、中秋蠶和晚秋蠶)。
7參考文獻
[1]郭輝,汪洪.新形勢下的金寨桑蠶繭絲綢產業[J].中國蠶業,2006(1):53-55.
[2]楊興華.金寨縣蠶桑生產的特色和發展思路[J].安徽蠶業,1997(2):6-9.
[3]張丘陵.南川區蠶桑生產科學發展的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0(2):39-40.
[4]肖建京,管圣浩,徐志衛,等.構筑現代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推進淳安蠶桑產業新發展[J].江蘇蠶業,2010,32(1):40-43.
- 上一篇:探究華為戰略制定經營再造研究論文
- 下一篇:襯衫企業品牌戰略制定研究論文